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阅读求知若一味追求省事的话,大脑沟回会变浅的。因此,给...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阅读求知若一味追求省事的话,大脑沟回会变浅的。因此,给阅读做好加减法,势在必行。

加什么呢?增加深阅读的比例。其实,用什么阅读不是核心,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在乎书的形式的,不管是印在纸上,还是A(   )在手机屏幕上,只要它还是《论语》。电子化不一定让阅读变浅,关键是所读文本不浅。抱着纸书看穿越小说,跟捧着手机看人文经典,收获能一样吗?

减什么呢?减掉附加在阅读上的功利性、实用性目的。虽然不必尽除,但起码别一看《孙子兵法》就想着怎么拿它赚钱。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就是针对我们太奔着实用而去、碎片化B(  )信息的时弊。多看无用之书,方成大用,这也是辩证法。

(1)请为文中的括号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映射  投射    撷取  截取

(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1)映射 截取(2) 电子化不一定让阅读变浅,关键是所读文本浅不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映射:照射,映照。投射:使光线等射向某一表面上。撷取:采取,选取。截取:从整体中切取一部分。根据上下文意思可选择词语:映射,截取。(2)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画线句子语病是前后不一致,应改为:关键是所读文本浅不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 (zèng)恨     (yīn)蔽     遍稽群(jí)       (jǐng)受戮

B. (chàng)伤    (xuè)     令人作(ōu)       (huì)人不倦

C. (zèng)亮     (jìng)    (jiǒng)乎不同    芸芸(yún)众生

D. (qiān)     (yè)      (guō)不舍      (cāng)海桑田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2)_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4)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____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6)诚宜开张圣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7)岁月匆匆,“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不由得想起孔子在河边的那声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写作

请以“有你相伴,真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600字。

②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枯萎的蒲公英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1.文章第②段的描写突出了蒲公英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

2.说说文章第三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3.文章两次提到“我”的心“疼”,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疼”。

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

(2)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

5.文章最后两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加点字翻译

(1)教以字:               (2) 抄录未:           

(3)因而抄录:             (4) 读书是务:

2.下列选项中与“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的“之”用法一致的是  (    )

A.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 久之,目似瞑。

C. 之南都,入学舍。    D. 康肃笑而遣之。

3.句子翻译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4.欧阳修“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原因有哪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