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栓在琴凳上的十年 ①我生长在大西北沙漠边缘...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栓在琴凳上的十年

①我生长在大西北沙漠边缘的油田小镇。妈妈做出“一定要让女儿学钢琴”这个决定的那车,我才4岁半,坐在小课桌前,脚还踩不到地面。妈妈扣爸爸月工資加在一起也就两三百元。家里存款两三千,而一架钢笨怎么说也要近万元。

②钢笨搬回家的场景我还记得。立是春夏之交,爸爸和他七八个年轻的朋友把一个巨 大的、沉重的、被严严实实包裹的大家伙抬上三楼。小小的家里围了很多人,包裹层层打开,黑色的钢琴在阳光下明晃晃的。

③妈妈像是对全世界宣布:“贝贝,这是你5岁的生日礼物。你以后要好好学,听见没?”

④“嗯!”我怯弱地答应了。

⑤后来我明自,永远不要轻易答应自已完全不了解的事情,尤其自已还懵懂无知的时 候。——即便当时明白又如何,我没有选择的权利。

⑥随着钢琴搬进家门的,是一些铁律:所有作业必须在下午放学前完成,每晚七点到九点固定练琴两小时,中途只能上厕所一次,喝水一次……

⑦从钢琴进门到我初中毕业,妈妈每晚坐在我的旁边,从开始的音阶,到每一首曲子的每一个音阶和节拍,全程监督,几乎全年无休。重大考试和比赛前,练琴时间会尽可能延长。

⑧“找个好老师,这太重要了!”身为高中老师的妈妈,从来就对此坚信不疑。可是小 镇上会钢黎的成年人几乎没有,只能去银川。从小镇到银川单程近四个小时,道路坑坑洼洼,路两边是连天的戈壁,沿途几十里路都不见人烟。晴天,尘土翻滚,雨天,泥泞不堪。

⑨银川的钢琴课一周一次,周日凌晨,瘦小的妈妈常常把我驮在背上追赶去市里的公交车。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两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在行进的路上。有时为了省钱,妈妈只买一个座位,客满的时侠就一路抱着我。中午将近十二点到银川南门老汽车站,再坐3块钱的人力三轮车到文化街的歌舞团大院,下午四点原路返回,晚上到家早已天黑。路上耗去近八个小时,只为一个小时的“专业课”。

⑩北方的冬天,滴水成冰,常常开始上课了,我的手仍像冻坏的胡萝卜。连钢琴老师都有些不忍,倒杯热水让这对寒风里来的母女俩先暖一暖。夏天好闷,母女俩昏昏沉沉地挤在公交车上,我满身都起了痱子。

⑪每当拉着妈妈的手走在银川宽阔的马路上,我总是什么都想要,但到头来什么都没买。妈妈的理由不容置疑:“学费一次50块,还有吃饭、来回车费,我们要杷成本控制在一次100块以内。”只有和钢琴相关的,妈妈才会额外通融。

⑫伴随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似乎这件“高贵”的兴趣爱好无法让任何一个人从中获得“轻松”与“喜乐” 。因为学琴的成本太高,练琴就需要加倍努力。常常伴随着的,是抽泣声和严厉的训斥声。被撕过琴谱,被打红过手,还有几次被拉下琴凳……

⑬每次回想栓在琴凳上的十年,辛酸和痛苦溢满全部的记忆。后来经历了很多事请之后,我才明白哪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轻松获得的呢?

⑭十年,周而复始,一直到我考完业余十级。忽然有一天,钢琴老师在妈妈数次征询意见之后,明确地说:“这孩子不逢合搞钢琴专业! ”

⑮我的手太小,即便付出比正常孩子多达数倍的努力,同样的曲子我依旧弹得非常吃力,这是我的“硬伤” 。妈妈一直忽略了这一点。最终我偏离了她的规划——上音乐学院附中、考北京或者上海音乐学院钢琴表演系。我在妈妈的失望中“仓皇”地读了高中。我终于如释重负,好像获得了新生一般。

⑯后来,每当有人问我“你喜欢弹琴吗?”,“喜欢”这个答案就只是说给妈妈听的。

⑰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很多你认为无法化解的东西,岁月却将它轻易地化躲了。在我意识不到的某一年的某一刻,我忽然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妈妈,学校钢琴比赛,我进复赛啦。” “妈妈,我在教会当了司琴,有人在教堂结婚,我弹了婚礼进行曲!”……

⑱我无比感激童年所学习的每一首钢琴曲,这些乐曲和我在往后学习的文学、艺术、 历史等彼此影响和融通。感激童年无数枯燥乏味的练习,这些技巧成为了我的肢休与记忆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⑲我数次想对妈妈说:这么多年过去,我明白,自已最终的收获,远比曾经付出的多。 您虽然是一位“虎妈”,但我却要感谢您,是您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⑳话刚到嘴边,我就哽咽了。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回忆了“我”十年学琴的一些往事,全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B. 文章刻画了一个为了女儿的“兴趣”,辛苦奔波、甘于付出、严厉苛刻的母亲形象, 而女儿对母亲始终充满怨恨。

C. “伴随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说明学琴这件事无论对我,还是对妈妈而言,都是很辛苦、很煎熬的一个过程。

D. 第⑧自然段着重描写了从油田小镇到银川那条每周学琴必经的道路,更好地烘托了“我”学琴路途中的艰辛。

2.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情节

“我”的心理

4岁半

怯弱

学琴的十年

往返银川学琴

考完业余十级之后

如释重负

多年后

我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

 

 

3.结合文意,说说标题“拴在琴凳上的十年”的含义。

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俩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在行进的路上。

5.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说说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母亲称为“虎妈” 。你对“虎妈狼爸现象”有怎样的看法或感悟?

【链接材料】社会上有些父母被称为“虎妈”“狼爸”,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打骂兼备,常常备着藤条、鸡毛掸子,孩子背不出课文,打!作北做不好,打!不练琴,打!…… 一方面,这种教育方式受到很多人指责:另一方面,他们也确实“打”出过“一门三北大” 的教育奇迹。这种现象被称为“虎妈狼爸现象” 。

 

1.B 2.①幵始学琴②辛酸痛苦③放弃学琴④“感激”或“感谢” 3.—是强调“我”被妈妈规划着(被逼)学钢琴的时间长;二是表达了“我”十年的练琴时光充满了辛酸和痛苦。 4.运用比喻的修辞,将“遇到沙尘紧紧相依的母女俩”比喻成风中飘揺的“两片树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女俩学琴路途上的艰辛, 流露出“我”对母亲的感激。 5.(1)“虎妈”就是那类以打骂方式教肓孩子的妈妈,而“我”的妈妈在我学琴时也是以打骂的方式对待我。 (2) 示例:对于现实生活中的“虎妈狼爸现象”我们应该辩证地来看。在孩子尚不能完全自觉自主时,父母监护其成长,采取一些方式促进孩子成才,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有时候也确实是有效果的;但是要注意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如果使用过激的打骂的教育方式,损害其身心健康,是不可取的。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项“女儿对母亲始终充满怨恨”不正确。原文并没有体现怨恨的心情,并且在最后几段作者写到和以前的钢琴生活“和解”了。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和情感的概括提取能力。第一空概括第1-4 段;第二空在第13段能找到;第三空是概括14-15 段;最后一空在第 19 段“我却要感谢您”。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需从两个方面去考虑,即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拴在琴凳上的十年”字面意思比较容易理解,加上主语,概括文章内容即可得出是作者被迫学钢琴的十年生涯;深层含义需要聚焦到蕴含深意的动词“拴”上去,“拴”可以理解为“绑住”、“锁住”,从这个字我们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心理状态即钢琴带给她的不自由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三)阅读莫怀戚《散步》(选段),回答下列小题。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散步时出现了分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指的是哪“两全”呢?

2.第一段划线句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一句中所列的三种事物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4.“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论语》十二章(节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乙】 《列子·说符篇》节选

楚庄王问詹何①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②,愿学所以守之。” 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③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④。”楚王曰:“善。”                            

【注释】①詹何:古代哲学家。②社稷:指国家。③身治:自身修养好。④末:末节,次要的事情。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温而知新 ______________    (2)好之者不如之者______________

(3)詹何______________       (4)臣未闻……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

B. 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

C. 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

D. 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4.【甲】【乙】两文都与“修养”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谈谈得到的启示。

 

查看答案

(一)阅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完成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选项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曲的前三句选取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 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C. 从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 从这首词的题目来看,“秋思”指“秋天的思考”。

2.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朗读者》精心挑选经典美文,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旨在实现感染人、

鼓舞人、教育人,展现真实的人物情感。节目呈现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它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理念。其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朗读本身,嘉宾分享的故事同样精彩。这些简单的过往经历,却有着深刻的【甲】( A底蕴  B内涵)或动人的情感在里面。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在节目中畅谈与儿子之间的矛盾、分歧、隔hé乃至冲突,与观众【乙】(A分享 B共享)对儿子的教育心得及父子间的相处之道,令人感。不少人把《朗读者》喻为传播文化的一股清流,以此肯定该节目的创办意义。

(1)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① 隔hé______       ②  感_______

(2)从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_____         【乙】______       

(3)画线句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小说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

B. 诸葛亮的《诫子书》从静心学习、俭朴养德方面告诫儿子治学做人的道理。

C. 《世说新语》是一部志怪小说集,刘义庆编写,记载汉末至西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先秦道家的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所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