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三)阅读莫怀戚《散步》(选段),回答下列小题。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

(三)阅读莫怀戚《散步》(选段),回答下列小题。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散步时出现了分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指的是哪“两全”呢?

2.第一段划线句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一句中所列的三种事物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4.“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1.一是全家人不分开,一是母亲和儿子的愿望都能实现。 2.景物描写写出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展现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和幸福心情。 3.不能调换。因为这三者的顺序与上文一致,都是由近到远。 4.我背上的是母亲,母亲给我们以生命;妻子背上的是儿子,儿子是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表达了作为中年人的责任感、使命感。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篇阅读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关的内容,再考虑答案。情景是“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所以“两全的办法”应该指全家人不分开,母亲和儿子的愿望都能实现。 2.试题分析:考查描写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明显是景物描写。注意景物描写的渲染作用,特别是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3.试题分析:考查语序的合理性。上文是“她的眼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是由近及远。从一一对应的角度考虑,“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的语序也不能改变。 4.试题分析:考查对语句深刻含意的把握。我背上的是生命的源头,妻子背上的是生命的延续。生命的源头加上生命的延续就是整个世界。身为中年人的我们因担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这种使命感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阅读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论语》十二章(节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乙】 《列子·说符篇》节选

楚庄王问詹何①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②,愿学所以守之。” 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③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④。”楚王曰:“善。”                            

【注释】①詹何:古代哲学家。②社稷:指国家。③身治:自身修养好。④末:末节,次要的事情。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温而知新 ______________    (2)好之者不如之者______________

(3)詹何______________       (4)臣未闻……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

B. 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

C. 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

D. 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4.【甲】【乙】两文都与“修养”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谈谈得到的启示。

 

查看答案

(一)阅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完成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选项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曲的前三句选取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 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C. 从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 从这首词的题目来看,“秋思”指“秋天的思考”。

2.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朗读者》精心挑选经典美文,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旨在实现感染人、

鼓舞人、教育人,展现真实的人物情感。节目呈现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它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理念。其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朗读本身,嘉宾分享的故事同样精彩。这些简单的过往经历,却有着深刻的【甲】( A底蕴  B内涵)或动人的情感在里面。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在节目中畅谈与儿子之间的矛盾、分歧、隔hé乃至冲突,与观众【乙】(A分享 B共享)对儿子的教育心得及父子间的相处之道,令人感。不少人把《朗读者》喻为传播文化的一股清流,以此肯定该节目的创办意义。

(1)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① 隔hé______       ②  感_______

(2)从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_____         【乙】______       

(3)画线句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小说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

B. 诸葛亮的《诫子书》从静心学习、俭朴养德方面告诫儿子治学做人的道理。

C. 《世说新语》是一部志怪小说集,刘义庆编写,记载汉末至西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先秦道家的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所作。

 

查看答案

按要求默写

(1)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观沧海》)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5)____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

(6)《论语》十二章中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