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1】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1】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2】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1】【2】鄂版教材为句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有何焉 _____     (2)小惠未 _____     

(3)小大之  _____    (4)故之  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 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 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 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 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4.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1.参与通“遍”,遍及、普遍案件 战胜 2.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减弱了,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 3.C 4.围绕“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知人善任”回答即可。 【解析】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 “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 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徧:通“遍”,遍及、普遍。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鄙,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记承天诗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无与为乐者______

(2)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

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起行              则何时而乐耶

B. 念无与为乐          莲,花之君子

C. 至承天诗寻张怀民    与外人间隔

D. 相与步中庭          皆以美徐公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中“起”“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作者夜游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

B. 文章虽写“夜游”,却紧扣“闲”字着笔,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 “闲人”即指具有闲情工雅致的人,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之情。

D.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写出了院中积水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月下美景。

5.结合文意,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的“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查看答案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 ]字的词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    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  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

③[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_______

2.用现代语翻译下面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 不以千里称也 称: 扬名,著称。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通“饲”,喂。

C.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等同,相等。

D. 策之不以其道 策: 马鞭子。

4.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A.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 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5.三年来,我们学习的一些文章涉及了“人才成长与才能的发挥”这一课题。请在下列人物中选择两个人,以他们的经历,谈谈你对“人才的成长与才能的发挥”这一问题的见解。(备选人物:河伯、愚公、孔乙己、清兵卫、陈毅、齐仰之)

 

查看答案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③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④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湖心/亭一点    B. 虽/乘奔御风

C. 以/其境过清    D. 往来/无白丁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日,更矣(止,停)    B. 余强饮三大白别(连词,就)

C. 先帝称之能(能力)    D. 策之不其道(介词,按照)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①段的“崇祯五年十二月”与“湖中人鸟声俱绝”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冰封西湖、万籁俱寂的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和游人“痴”张本。

B. 选文第②段的“雾凇沆砀……上下一白”写出雪中西湖的空阔感,“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写雪中景物之小,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C. 选文第③段主要亭中游人邀“余”一同饮酒的情景。其中“铺毡对坐”“见余大喜”“拉余同饮”“是金陵人”等表现出亭中游人热情好客。

D. 选文以时间为叙述线索,使整篇文章脉络清晰;写景形象生动,与题旨相扣,又有独特韵味。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痴”是选文的文眼,请分析它在文中的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岳阳楼记(选段)

范仲淹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浪排空(zhuó)

B. 猿啼(xiào)

C. 郁郁青青(yù)

D. 辱偕忘(lǒng)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连月不_____春和_____

静影沉__________酒临风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文字所写的景和所抒的情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述。

 

查看答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有仙则______________   (2)是陋室 ______________

(3)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__ (4)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惟吾德馨”和“君子居之”。(用原文语句填空)

4.这文字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