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小题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小题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开首两句出现的景物与《天净沙•秋思》中相同的有、__和夕阳。

2.下列理解恰当的是(    

A. 整首曲写尽秋意却无一“秋”字。

B. 这首小令描绘了江南秋天的美景。

C. 前后画面的对比极尽秋景之迟暮。

D. 最后一句以抒情收尾,直抒胸臆。

 

1.老树、鸦(寒鸦) 2.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意境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从“枯藤老树昏鸦”和“轻烟老树寒鸦”这两句可以轻松判断出两首曲出现的相同景物是“老树”和“鸦”。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两点,首先,要充分利用注释,注释给我们提供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语。B项有误,应为:这首小令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着力渲染出一派深秋凄凉之景;C项有误,此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所以“极尽秋景之迟暮”的理解有误;D项有误,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花朵,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艳。这句话写出了诗人由冷寂惆怅之感到开朗希望的情怀,属于寓情于景,不是直抒胸臆。故选A。 点睛: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和表现手法的赏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

(1)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 _____ ,雪尽马蹄轻。《观猎》

(3)爱上层楼, _____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4)_____,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5) 所以动心忍性,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宽容是一朵花,让芬芳四溢;感恩是一缕阳光,让温暖弥漫;善良是一条河,让柔情流淌……

请以“    让我更美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等;③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从心所欲不逾矩

莫言

①少时,父亲就经常教育我们兄弟:一定要把字写好!人生来相貌丑陋,或出身贫困,那是没有办法的事。但字写不好,则完全是个人的原因。我父亲认为,只要肯下功夫,肯勤学苦练,就一定能把字写好。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说,我父亲的话不一定正确。因为,一个没有艺术天分的人,无论如何努力,也成不了书法家。但即便是没有任何艺术天分的人,只要肯努力,也会把字写得好看一些。而只要字写得好看,即便不名一文,亦可走遍天下。

②为了说服我们,父亲还举过很多例子。其中一例说我们的一位先祖,去参加县太爷举办的社饮,因衣衫破旧,被那些身着绫罗绸缎的乡绅慢待。酒过数巡之后,县太爷令众乡绅赋诗写字。乡绅们先是相互推让,继而踊跃献技。我那位先祖在一旁冷笑。有人注意到了,便向县太爷汇报。最后的场面是,我那位先祖将身上的破棉袄甩掉,赤膊捉笔,饱蘸墨水,不是往纸上,而是往那白粉壁上,尽情地挥洒。一时龙飞凤舞,满壁生辉。不但字好,词也好。于是众人刮目相看。我那先祖也被县太爷请坐上席。

③我这先祖,有一年,去为青州某大户人家写匾。因东家招待不周,心中郁闷。只写了三字,尚余一字未写,即呼手腕病发,不能握笔,然后买驴回乡。东家心中大恼,但看看已经写出的那三个字,的确是好得不得了,只好忍气吞声,备厚礼来请。我那先祖却礼数次,终于答应将那剩下的一个字写完。东家请我先祖上车,我先祖道:“上什么车?”东家道:“去写那个字啊。”我先祖笑道:“写一个字,何必跑那么远?”言毕,从炕席下抽出一片纸,用一块破瓦片磨了一点墨,从墙角捡来一支秃笔,蘸墨挥毫,顷刻便成。见东家面有狐疑之色,我那先祖道:“拿回去贴上吧,若有丝毫差错,我从今往后就不写字了。”

④时隔多日,远隔数百里,只写一个字,如何能保持与那三个字的风韵、气势、大小的统一性?对此疑问,我父亲的解答是:“他已经把手‘靠’死了!”“靠”字是我故乡土语,大意是经过长期训练,手上已经有了感觉。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很可惜现在已找不到我先祖所写的字,因而也就无法领略他写得到底有多么好。尽管我没能在书法方面下功夫,但通过我父亲这种讲故事式的教育,还是使我从小就对书法多了一些兴趣,对能写出一手好字的人自然也格外地尊敬和羡慕。

1.阅读全文,请概括文中与先祖相关两件事。

2.文中第②段写道:“我那位先祖在一旁冷笑。”请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当时先祖冷笑的心理活动。

3.冯骥才《俗世奇人》中写到的泥人张和祖父都是俗世奇人,请说说以下两句话都运用了怎样共同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并选取一句进行赏析。

(1)我那位先祖将身上的破棉袄甩掉,赤膊捉笔,饱蘸墨水,不是往纸上,而是往那白粉壁上,尽情地挥洒。一时龙飞凤舞,满壁生辉。

(2)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

4.请从先祖写字和做人两方面解释“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内涵。

5.结合文章,谈谈中华毛笔字的魅力所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①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当电视屏幕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字句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你已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上下句还有些什么内容,但那些我们小时候背诵过的诗词,似乎自然而然地就浮现于脑海。

②可见,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这是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这就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因此,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③古人云,“                    ”。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必须要多读多记,才会烂熟于心、出口成章。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精彩的表现背后,又何尝不是他们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④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⑤比如,我们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许多孩子只记住了这四个字,但究竟什么叫沉郁顿挫、怎么沉郁顿挫的、为什么沉郁顿挫却一概不知,更不用说再进一步去了解杜甫这个人和他背后的时代。某地考试时,出题人出了一首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明明是赏心乐事,但学生总认为杜甫就应该是沉郁顿挫的,所以强行歪解,硬要把诗意往愁闷失意上引。如此古诗文教育显然与文化传承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⑥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时,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的意境和感情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所以,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

⑦当我们从小诵读古诗文、练就“童子功”时,不妨想想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显摆炫耀、获得关注,为了提高成绩、寻求加分,还是为了让我们获得审美的体验,为了让传统文化得以血脉相传?恐怕后者才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就个人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成长在一个美的环境中,用古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民族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接续古人的思绪,继承先人的智慧,让古今文化互联互通,从而建立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⑧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练就一身古诗文的“童子功”,在我们心中刻下传统文化的基因,如此,中华文化才有十足的底气,才能生生不息。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论据填在第③段空格上(    )

A.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D.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3.第⑤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4.请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所炼就的古诗文“童子功”对你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鹤色洁形清,能鸣善舞,卫懿公好之。所畜之鹤,皆有品位俸禄。厚敛于民,以充鹤粮。民有饥冻,全不抚恤。大夫石祁子,贤臣也。进谏屡次,俱不听。

时卫懿公欲载鹤出游,谍报:“狄人入寇。”懿公大惊,即时敛兵授甲,为战守计。百姓皆逃避村野,不肯即戎。石祁子亲往街市,述卫侯悔过之意,百姓始稍稍复集。大夫渠孔为将,命鼓行而进。狄人诈败,引入伏中,将卫兵截做三处,你我不能相顾。卫兵原无心交战,见敌势凶猛,尽弃车仗而逃。懿公被狄兵围之数重。须臾,懿公与渠孔先后被害,全军俱没。

(选自《东周列国志》,有删节)

【注】①即戎,指参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能鸣_______

(2)即时敛兵授_______

(3)百姓稍稍复集_______

(4)命行而进_______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时卫懿公欲载鹤出游

3.翻译下列句子。

(1)厚敛于民,以充鹤粮。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4.《曹刿论战》中鲁国能以弱胜强而文中卫国却全军覆没,其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