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从心所欲不逾矩 莫言 ①少时,父亲就经常教育我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从心所欲不逾矩

莫言

①少时,父亲就经常教育我们兄弟:一定要把字写好!人生来相貌丑陋,或出身贫困,那是没有办法的事。但字写不好,则完全是个人的原因。我父亲认为,只要肯下功夫,肯勤学苦练,就一定能把字写好。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说,我父亲的话不一定正确。因为,一个没有艺术天分的人,无论如何努力,也成不了书法家。但即便是没有任何艺术天分的人,只要肯努力,也会把字写得好看一些。而只要字写得好看,即便不名一文,亦可走遍天下。

②为了说服我们,父亲还举过很多例子。其中一例说我们的一位先祖,去参加县太爷举办的社饮,因衣衫破旧,被那些身着绫罗绸缎的乡绅慢待。酒过数巡之后,县太爷令众乡绅赋诗写字。乡绅们先是相互推让,继而踊跃献技。我那位先祖在一旁冷笑。有人注意到了,便向县太爷汇报。最后的场面是,我那位先祖将身上的破棉袄甩掉,赤膊捉笔,饱蘸墨水,不是往纸上,而是往那白粉壁上,尽情地挥洒。一时龙飞凤舞,满壁生辉。不但字好,词也好。于是众人刮目相看。我那先祖也被县太爷请坐上席。

③我这先祖,有一年,去为青州某大户人家写匾。因东家招待不周,心中郁闷。只写了三字,尚余一字未写,即呼手腕病发,不能握笔,然后买驴回乡。东家心中大恼,但看看已经写出的那三个字,的确是好得不得了,只好忍气吞声,备厚礼来请。我那先祖却礼数次,终于答应将那剩下的一个字写完。东家请我先祖上车,我先祖道:“上什么车?”东家道:“去写那个字啊。”我先祖笑道:“写一个字,何必跑那么远?”言毕,从炕席下抽出一片纸,用一块破瓦片磨了一点墨,从墙角捡来一支秃笔,蘸墨挥毫,顷刻便成。见东家面有狐疑之色,我那先祖道:“拿回去贴上吧,若有丝毫差错,我从今往后就不写字了。”

④时隔多日,远隔数百里,只写一个字,如何能保持与那三个字的风韵、气势、大小的统一性?对此疑问,我父亲的解答是:“他已经把手‘靠’死了!”“靠”字是我故乡土语,大意是经过长期训练,手上已经有了感觉。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很可惜现在已找不到我先祖所写的字,因而也就无法领略他写得到底有多么好。尽管我没能在书法方面下功夫,但通过我父亲这种讲故事式的教育,还是使我从小就对书法多了一些兴趣,对能写出一手好字的人自然也格外地尊敬和羡慕。

1.阅读全文,请概括文中与先祖相关两件事。

2.文中第②段写道:“我那位先祖在一旁冷笑。”请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当时先祖冷笑的心理活动。

3.冯骥才《俗世奇人》中写到的泥人张和祖父都是俗世奇人,请说说以下两句话都运用了怎样共同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并选取一句进行赏析。

(1)我那位先祖将身上的破棉袄甩掉,赤膊捉笔,饱蘸墨水,不是往纸上,而是往那白粉壁上,尽情地挥洒。一时龙飞凤舞,满壁生辉。

(2)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

4.请从先祖写字和做人两方面解释“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内涵。

5.结合文章,谈谈中华毛笔字的魅力所在。

 

1.①先祖参加县太爷的社饮受到慢待,后一展书法技艺,令众人刮目相看;②先祖为青州某大户人家写匾,因其招待不周只写了三个字,待东家厚礼上门,才在家中写出第四个字,与另三个字风韵、气势、大小丝毫无差。 2.哼,打量我衣衫破旧便如此慢待我,我倒要看看你们腹中是否同身上一样锦绣辉煌,待会儿便叫你们见识我的本事! 3.示例一:两者都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通过“甩、提、挥洒”等一系列动词,生动的将先祖在粉壁上挥毫泼墨的场景展现在读者眼前,表现了先祖书法技艺的精湛。 示例二:两者都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通过“端、饮、瞅、摆弄、捏弄”等一系列动词,生动的将泥人张一边饮酒一边捏泥人的场面描绘出来,表现了泥人张捏泥人技艺的精湛。 4.写字:通过长期的练习,书法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不论是在纸上还是墙壁上,抑或是隔着远距离补写,都能够驾轻就熟、举重若轻,是谓“从心所欲”。做人:身具傲骨,贫贱不移,面对乡绅大户不折节弯腰,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是谓“不逾矩”。 5.行云流水的毛笔字不仅赏心悦目,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还能修身养性,锻炼我们的耐心与毅力,磨砺我们的心境,更能使我们品味到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解析】 1.试题分析:归纳先祖的两件事,从文中找到相应的文段,采用“什么人”+“什么事”+“事情最终的结果”的方式来总结。要以“先祖”为陈述的主体。 2.试题分析:考查人物的心理活动。可先分析先祖的性格特征,归纳先祖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对情节和人物描写的分析,来揣摩先祖的心理特点。答此题注意是读懂情节,情节制约着人物的心理活动。描述时语言要符合人物的个性化特点。 3.试题分析:考查人物描写及其作用。人物描写主要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作答时先交代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再答该方法描绘出了什么,表达或表现了(作者、描写对象)什么特点或感情。另外这道题注意看清题目,先问的是两者都使用了什么描写方式,再二者择其一来赏析。 4.试题分析:是对文题内涵的理解,实际也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注意其实题目当中已经给了我们提示,从先祖写字及做人两方面来解释。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发散思维。鼓励有创意,又要合理,即合乎要求。既放得开,又收得拢(结合原文作答)。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可从审美、修身养性、锻炼我们的耐心与毅力等角度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①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当电视屏幕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字句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你已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上下句还有些什么内容,但那些我们小时候背诵过的诗词,似乎自然而然地就浮现于脑海。

②可见,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这是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这就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因此,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③古人云,“                    ”。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必须要多读多记,才会烂熟于心、出口成章。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精彩的表现背后,又何尝不是他们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④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⑤比如,我们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许多孩子只记住了这四个字,但究竟什么叫沉郁顿挫、怎么沉郁顿挫的、为什么沉郁顿挫却一概不知,更不用说再进一步去了解杜甫这个人和他背后的时代。某地考试时,出题人出了一首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明明是赏心乐事,但学生总认为杜甫就应该是沉郁顿挫的,所以强行歪解,硬要把诗意往愁闷失意上引。如此古诗文教育显然与文化传承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⑥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时,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的意境和感情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所以,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

⑦当我们从小诵读古诗文、练就“童子功”时,不妨想想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显摆炫耀、获得关注,为了提高成绩、寻求加分,还是为了让我们获得审美的体验,为了让传统文化得以血脉相传?恐怕后者才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就个人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成长在一个美的环境中,用古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民族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接续古人的思绪,继承先人的智慧,让古今文化互联互通,从而建立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⑧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练就一身古诗文的“童子功”,在我们心中刻下传统文化的基因,如此,中华文化才有十足的底气,才能生生不息。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论据填在第③段空格上(    )

A.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D.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3.第⑤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4.请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所炼就的古诗文“童子功”对你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鹤色洁形清,能鸣善舞,卫懿公好之。所畜之鹤,皆有品位俸禄。厚敛于民,以充鹤粮。民有饥冻,全不抚恤。大夫石祁子,贤臣也。进谏屡次,俱不听。

时卫懿公欲载鹤出游,谍报:“狄人入寇。”懿公大惊,即时敛兵授甲,为战守计。百姓皆逃避村野,不肯即戎。石祁子亲往街市,述卫侯悔过之意,百姓始稍稍复集。大夫渠孔为将,命鼓行而进。狄人诈败,引入伏中,将卫兵截做三处,你我不能相顾。卫兵原无心交战,见敌势凶猛,尽弃车仗而逃。懿公被狄兵围之数重。须臾,懿公与渠孔先后被害,全军俱没。

(选自《东周列国志》,有删节)

【注】①即戎,指参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能鸣_______

(2)即时敛兵授_______

(3)百姓稍稍复集_______

(4)命行而进_______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时卫懿公欲载鹤出游

3.翻译下列句子。

(1)厚敛于民,以充鹤粮。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4.《曹刿论战》中鲁国能以弱胜强而文中卫国却全军覆没,其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有的作家仅仅用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一部几十万字的小说。但是因为作家对生活的感悟不够,其故事生拼硬凑的痕迹十分浓重,作品语言也缺乏提炼。这样的长篇小说,作家写来轻松,读者读来却很吃力。

材料二:长篇小说创作不仅需要作家具有足够的才情,更是对作家创作耐力的一种考验。陈忠实的《白鹿原》能够成功,依靠的是对文学创作的执着和认真。为了创作这部作品,他走出城市里的书斋,在西安平原的蓝田、长安、咸宁三个县做了一年多的人文调查,并且在文学、史学等方面做了精心准备,才开始动笔。作品初稿完成后,他又作了反复的琢磨和修改,用了三年的时间才最后改定,而从小说的构思到定稿,则历时长达五年。

材料三:当然,要让作家创作出优秀作品,文学刊物、出版社也有责任。在今天,文学图书的出版已经市场化,这当然是一个必须肯定的方向,但随之而出现的却是文学刊物、出版社放弃了对作家的严格要求,我们见得多的是编辑为了抢稿而不断地催逼作家,却再也听不到编辑和作家一起打磨作品的“编辑部故事”。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实际上也是在败坏长篇小说的声誉。

(1)依据材料,概括当前有的作家在长篇小说创作上有哪些误区。

(2)依据材料,说一说陈忠实为什么能创造出《白鹿原》这样的作品。

(3)依据材料,概括说明作家创作出优秀作品需要哪些条件。

 

查看答案

下列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①此外,为圆满完成汛期风暴潮、海浪预警报应急工作,预报中心及时组织召开汛期应急动员会,完善并制定了应急值班制度,明确任务分工。②在本次会议中,预报中心与到访的新闻媒体围绕2016年汛期海洋灾害预警报展开了深入的探讨。③相信会议将进一步促进预报中心与主流媒体的沟通,为汛期海洋预警报工作营造良好的令人满意的舆论氛围,④发扬海洋预警报信息传播、知识普及等重要作用,提升全社会防御海洋灾害的能力。

(1)第①处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__互换位置。

(2)第②处成分残缺,应在______后增补______

(3)第③处成分多余,可以去掉______

(4)第④处搭配不当,应将______改为______

 

查看答案

(题文)名著阅读。

(1)下列对名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朱赫来为躲避匪帮的搜捕,在保尔家藏了八天,给保尔说了许多关于革命的道理,令保尔明白革命的意义。

B.《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有两个对立的党派之争,他们是以鞋跟的高低为标准划分阵营的。

C.格列佛游历了拉格奈格王国,这里的臣子谒见国王时要舔地板,国王会把毒药撒在地板上杀死他不喜欢的大臣。

D.杜小康家曾经是麻油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后来因为父亲破产,不得不含泪辍学。好在有桑桑的帮助,最终还是回到学校和大家一起上学了。

(2)在飞岛国的“拉格多大学院”里,格列佛看到教授们致力于各种规划和实验,请写出三个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