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①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①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当电视屏幕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字句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你已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上下句还有些什么内容,但那些我们小时候背诵过的诗词,似乎自然而然地就浮现于脑海。

②可见,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这是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这就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因此,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③古人云,“                    ”。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必须要多读多记,才会烂熟于心、出口成章。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精彩的表现背后,又何尝不是他们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④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⑤比如,我们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许多孩子只记住了这四个字,但究竟什么叫沉郁顿挫、怎么沉郁顿挫的、为什么沉郁顿挫却一概不知,更不用说再进一步去了解杜甫这个人和他背后的时代。某地考试时,出题人出了一首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明明是赏心乐事,但学生总认为杜甫就应该是沉郁顿挫的,所以强行歪解,硬要把诗意往愁闷失意上引。如此古诗文教育显然与文化传承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⑥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时,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的意境和感情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所以,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

⑦当我们从小诵读古诗文、练就“童子功”时,不妨想想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显摆炫耀、获得关注,为了提高成绩、寻求加分,还是为了让我们获得审美的体验,为了让传统文化得以血脉相传?恐怕后者才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就个人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成长在一个美的环境中,用古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民族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接续古人的思绪,继承先人的智慧,让古今文化互联互通,从而建立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⑧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练就一身古诗文的“童子功”,在我们心中刻下传统文化的基因,如此,中华文化才有十足的底气,才能生生不息。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论据填在第③段空格上(    )

A.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D.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3.第⑤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4.请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所炼就的古诗文“童子功”对你的影响。

 

1.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2.D 3.举例论证,列举了由于学生不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考试中对他的诗句进行了歪解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的观点,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有说服力。 4.首先提出了“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的观点。然后引用古语作道理论据,再用小时候我们对诗句的粗浅理解和若干年后的深刻理解的事例作事实论据,来证明这一观点。最后得出“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的结论。 5.示例:从小打下的古诗文功底,提高了我写作水平,我在作文中引用古诗文,语言简洁又有文采,作文多次在《校园周报》上发表。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其实从标题就可看出文章论述的中心内容,标题为“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也就是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的意思。当然这也需要通篇阅读理解全文后再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好能证明“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必须要多读多记”的观点,所以选D。 3.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及其表达作用。“比如,我们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许多孩子只记住了这四个字……”明显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答作用要注意对此语段的观点句的论证作用。 点睛:议论文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结合原文分析使用。 4.试题分析:考查语段的论证思路。一般要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此段没有词语作为标志就要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读懂内容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术语作答。此段是先提观点,再用事例证明,最后得出结论。 5.试题分析: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理解炼就的古诗文“童子功”的意义,并能联系实际写出自己为打下古诗文功底的而采取的具体做法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鹤色洁形清,能鸣善舞,卫懿公好之。所畜之鹤,皆有品位俸禄。厚敛于民,以充鹤粮。民有饥冻,全不抚恤。大夫石祁子,贤臣也。进谏屡次,俱不听。

时卫懿公欲载鹤出游,谍报:“狄人入寇。”懿公大惊,即时敛兵授甲,为战守计。百姓皆逃避村野,不肯即戎。石祁子亲往街市,述卫侯悔过之意,百姓始稍稍复集。大夫渠孔为将,命鼓行而进。狄人诈败,引入伏中,将卫兵截做三处,你我不能相顾。卫兵原无心交战,见敌势凶猛,尽弃车仗而逃。懿公被狄兵围之数重。须臾,懿公与渠孔先后被害,全军俱没。

(选自《东周列国志》,有删节)

【注】①即戎,指参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能鸣_______

(2)即时敛兵授_______

(3)百姓稍稍复集_______

(4)命行而进_______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时卫懿公欲载鹤出游

3.翻译下列句子。

(1)厚敛于民,以充鹤粮。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4.《曹刿论战》中鲁国能以弱胜强而文中卫国却全军覆没,其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有的作家仅仅用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一部几十万字的小说。但是因为作家对生活的感悟不够,其故事生拼硬凑的痕迹十分浓重,作品语言也缺乏提炼。这样的长篇小说,作家写来轻松,读者读来却很吃力。

材料二:长篇小说创作不仅需要作家具有足够的才情,更是对作家创作耐力的一种考验。陈忠实的《白鹿原》能够成功,依靠的是对文学创作的执着和认真。为了创作这部作品,他走出城市里的书斋,在西安平原的蓝田、长安、咸宁三个县做了一年多的人文调查,并且在文学、史学等方面做了精心准备,才开始动笔。作品初稿完成后,他又作了反复的琢磨和修改,用了三年的时间才最后改定,而从小说的构思到定稿,则历时长达五年。

材料三:当然,要让作家创作出优秀作品,文学刊物、出版社也有责任。在今天,文学图书的出版已经市场化,这当然是一个必须肯定的方向,但随之而出现的却是文学刊物、出版社放弃了对作家的严格要求,我们见得多的是编辑为了抢稿而不断地催逼作家,却再也听不到编辑和作家一起打磨作品的“编辑部故事”。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实际上也是在败坏长篇小说的声誉。

(1)依据材料,概括当前有的作家在长篇小说创作上有哪些误区。

(2)依据材料,说一说陈忠实为什么能创造出《白鹿原》这样的作品。

(3)依据材料,概括说明作家创作出优秀作品需要哪些条件。

 

查看答案

下列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①此外,为圆满完成汛期风暴潮、海浪预警报应急工作,预报中心及时组织召开汛期应急动员会,完善并制定了应急值班制度,明确任务分工。②在本次会议中,预报中心与到访的新闻媒体围绕2016年汛期海洋灾害预警报展开了深入的探讨。③相信会议将进一步促进预报中心与主流媒体的沟通,为汛期海洋预警报工作营造良好的令人满意的舆论氛围,④发扬海洋预警报信息传播、知识普及等重要作用,提升全社会防御海洋灾害的能力。

(1)第①处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__互换位置。

(2)第②处成分残缺,应在______后增补______

(3)第③处成分多余,可以去掉______

(4)第④处搭配不当,应将______改为______

 

查看答案

(题文)名著阅读。

(1)下列对名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朱赫来为躲避匪帮的搜捕,在保尔家藏了八天,给保尔说了许多关于革命的道理,令保尔明白革命的意义。

B.《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有两个对立的党派之争,他们是以鞋跟的高低为标准划分阵营的。

C.格列佛游历了拉格奈格王国,这里的臣子谒见国王时要舔地板,国王会把毒药撒在地板上杀死他不喜欢的大臣。

D.杜小康家曾经是麻油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后来因为父亲破产,不得不含泪辍学。好在有桑桑的帮助,最终还是回到学校和大家一起上学了。

(2)在飞岛国的“拉格多大学院”里,格列佛看到教授们致力于各种规划和实验,请写出三个来。

 

查看答案

默写。

(1)晓战随金鼓,__________。(《塞下曲六首(其一)》)

(2)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3)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__________。(《蒹葭》)

(4)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

(5)烈士暮年,__________。(《龟虽寿》)

(6)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__________。(《关雎》)

(8)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岳阳楼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