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俭以养德 张 玮 ①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现在很多...

俭以养德

张 玮

①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追求奢侈,衣服买名牌,手机用高档。但你们知道吗,著名主持人汪涵的手机居然是个便宜的“老古董”,甚至连智能手机都不是。现在的他身价与日俱增,但他从不把多余的时间浪费在生活消费上,而是潜心学习,专心工作。因此,他的主持功力越来越强,修养和学识也不断提升,成了中国主持界的翘楚。鲁迅说:“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生活和工作是相关的,一个人一旦在生活上抛弃了节俭的品格,追求了享受和安逸,他在工作上也就很难再经受住艰苦的考验,甚至会日渐堕落。

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一辈革命家堪称俭与廉的典范。周恩来总理一贯倡导勤俭节约,要求一切招待用品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不能铺张华丽。1962年夏天,周恩来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余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资匮乏,百废待兴,毛泽东主席一件睡衣穿了多年,朱德同志每顿不过是一碗米饭、三小碟菜、一个汤。回溯历史,从井冈山、延安到西柏坡,从“两个务必”到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我们党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奢靡享乐,发扬俭以养德的优良传统。

④可是有些人,终究不能坚守节俭底线,迷恋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生活,最终把自己送进了监狱。曾任云南省省委书记的白恩培自己一年工资十来万,爱人是央企领导,一年也有几十万的收入,足够过上宽裕的生活。但他还是不能坚守“俭”字,丢弃了节俭的意识,纵容自己的贪欲,结果一步步滑向了罪恶的深渊,最终害人害己。在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中,他面对镜头失声痛哭,追悔莫及。

⑤《左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本身就是一个大财源,勤俭节约不仅给人们带来富裕安宁的生活,还给人们带来许多益处。它培养人们自我克制的习惯,它使精明、谨慎渗入人们的生活,它使人们拥有安逸、闲适、平和的心态。而奢侈是一只无形的魔爪,它会把你推向犯罪的深渊,难以回头。因为你获得越多,就越贪婪,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正如白居易所说的“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个人要成功,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发展,就要不忘初心、坚持不懈,保持简朴的作风。试想,如果汪涵取得成就后,就开始追逐名利和享受,他还能不断取得进步成为主持界的精英吗?如果老一辈革命家不坚守节俭底线,而是贪图享乐,我们国家还能历经艰险成长起来吗?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演讲与口才》2017年04期,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摘录原文语句回答。

2.文章第④、⑤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四个例子,能够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 在买牡蛎时,“我”给了于勒10个铜子的小费,母亲吓了一跳,骂“我”疯了。——《我的叔叔于勒》

B. 父亲为了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今天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台阶》

C. 在鲁镇,只有阔绰的穿长衫的人才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

D. 杨二嫂由于生活困难,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每日必到,或是拿走手套,或是拿走狗气杀等东西。——《故乡》

4.请在第⑦段的横线上给文章补写结尾,回应论点,总结全文。

 

1.俭以养德。(或: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第④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白恩培这一典型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不能坚守节俭的底线,最终害人害己的论点。第⑤段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左传》和白居易的名言警句有力地论证了节俭可以给人带来益处,奢侈会把人推向深渊这一论点。 3.B 4.示例:俭以养德,一个“俭”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只有做到,我们才能保持自己的操守,砥砺自己的德行,不断提升自己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议论文论点的提炼和概括。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议论文的论点一般是文章的标题,或出现在文章的首尾段,但也有的议论文论点需要根据文章内容自己概括。结合本文的内容来看,作者议论的话题是“勤俭节约”,并在首尾反复强调“俭以养德”的重要性,可以确定中心论点即为:俭以养德。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文章第④段列举云南省省委书记白恩培的事例,是举例论证的方法,目的是以此论证“不能坚守节俭的底线,最终害人害己”的论点。第⑤段引用《左传》和白居易的名言,是道理论证,用这些名言论证了“节俭可以给人带来益处,奢侈会把人推向深渊”的论点,都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这是一道选择题,根据文章论证的观点,看哪个事例起到支撑作用即可。A、表现母亲的冷酷无情,六亲不认,与勤俭节约无关;B、表现父亲建屋子的积累过程,这个过程漫长但不花钱,表现了父亲以勤俭实现理想,与本文中心相符;C、表现孔乙己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以劳动养活自己,与勤俭节约无关;D、表现贫穷的杨二嫂有小偷小摸的习惯,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与本文的观点正好相反;故最合适的是B。 4.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补写。解答此题要审清题意,题目要求:补写结尾,回应论点,总结全文。可见补写的内容要再次强调“俭以养德”的重要性,可再以号召的形式来总结全文。注意语句通顺,并具有一定的号召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法家士(辅佐)

B. 则无敌国外患者(指国外)

C. 必先其心志(使……痛苦)

D. 孙叔敖举海(由于)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文中画线的句子能否删除?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

4.本文开篇列举的六个事例可以印证“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而当代中学生大多处于“顺境”之中,在这样的“顺境”中怎样才能避免“死于安乐”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1 新华社北京12月1日电 昨天,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材料2

(1)请用简洁的文字给材料1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说明性语言介绍材料2图画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所在的学校要举办有关“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的活动,请你设计两个活动栏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描述的分别是名著中的哪个人物?

(1)她出身卑微,相貌平平,小时候被舅妈嫌弃,被表哥毒打,但她自尊、自立、自强,后来到了桑菲尔德庄园,最终和罗切斯特结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_______

(2)他原是上界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贬下凡尘,后来成为唐僧的徒弟,与孙悟空一同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最后被封为净坛使者。_______

(3)他豪爽直率,疾恶如仇,却也粗中有细。他三拳打死镇关西,救了金翠莲父女,为躲官司,出家当了和尚,后与杨志占领二龙山。_______

(4)他坚毅勇敢,充满生活热情。他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8年,在“星期五”的帮助下,最终克服困难,创造出了精彩的人生。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夫战,勇气也。____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雎》)

(3)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4)共看明月应垂泪,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望月有感》)

(5)请写出连续两句含“霜”字的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语法知识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今夜,月色朦胧”两句中的“朦胧”都是形容词。

B. 短语“生活品质”“意志坚定”“群众满意”“仰望星空”的结构各不相同。

C.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这句话的主干是“企鹅躲藏在悬崖底下”。

D. 在寂静中,我用纤细的手指轻轻地敲击着窗户上的玻璃。”句中画线部分作状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