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横线上选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4月14日在美国南加大校园附近遇害的...

下列横线上选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4月14日在美国南加大校园附近遇害的中国留学生的家人抵达洛杉矶,中国使领馆      校方、警方等做好安抚家属、加紧侦破此案的工作。

②3D版《泰坦尼克号》首周票房收入便达四亿人民币,登顶当年的上半年国内票房冠军宝座     

③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由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实施行政     

A. 督促   屈指可数   管制    B. 督促   指日可待   管辖

C. 监督   屈指可数   管制    D. 监督   指日可待   管辖

 

B 【解析】试题分析: 考查词义辨析。做题时,只要我们注意上下文的意思,辨析词语本身的意义、使用范围、语意轻重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就不难选出。本题(1)工作——督促;(2)根据语句的内容应该为“指日可待”;(3)领土——管辖;故答案为B。 点睛:辨析词义,辨明关系。辨析词义是解答选词填空题的前提。辨析词义就是求同析异,重点是分析“异”。可从词义的不同着重点、词性、词义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感情色彩、词的造句功能等方面去辨析。二是联系语境,寻找“暗示”。这里所说的“暗示”,是指文段每句话的意思、文段的语体风格、与空缺词语前后邻近相配的词语等。抓住这些“暗示”,就不难推断出正确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要求写成议论文,字数在600字以上。
1)小议创新

(2)学会      (在横线上填上“宽容”、“表现自己”、“合作”、“问候”、“交友”等,然后作文)

 

查看答案

阅读古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C. 本诗写了两种时间和空间。即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诗人独处的长安与亲人团聚的巴山 。

D. 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2.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查看答案

读《 送东阳马生序》,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用手,名词用作状语)自笔录     虽人有百(人身体的一个器官)

B. (笔录这件事)怠          唐人尚未盛为(指板印书籍)

C. 不知口体之奉不(同弱,示弱)人也   (如果)只印二三本

D. 以中有(吃饱)乐者                东坡现右(脚)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3.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B. 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读书后赢得功名同样可以过上别人眼羡的生活。

C. 宋濂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D. 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主要理由是手自笔录、刻苦学习、博览群书。

4.宋濂的求学经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①有家箱包企业,多年来坚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用两年时间“磨”出一款碳纤维拉杆箱,实现了产量用料和工艺上的升级换代。其研发团队人员多达300多人,年均研发投入数千万元,拥有众多专利,可随时根据市场需求推出新产品。一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微企业,一跃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有人说,不就是个拉杆箱吗?花那么大投入值吗?企业负责人说:宁愿在创新上多用劲,不能在销售上跑断腿。

②5月10日,是首个“中国品牌日”。品牌是什么?品牌是质量,是效益,是产品质量观、技术创新观、社会责任观、企业发展观的内在融合与统一。品牌就是竞争力,是生命力。而品牌和创新是密切相关的,任何品牌的活力都来自创新。只有通过不断注入新的科技元素,才能保持品牌的先进性;离开了创新,品牌则难免被淘汰,这是被无数品牌案例所印证了的事实。

③就数量而言,中国不能说是品牌小国,商标注册申请量已连续15年居世界第一;而看内涵,却不得不承认中国仍是个品牌小国。有数据显示,中国工业产品有220多种产量世界第一,但是自主品牌在世界100强品牌当中只占一个。这种状况显然与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的地位不相称,以至产生“海淘”“海购”等消费外溢的尴尬。

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创新之于品牌经济的意义和作用自不待言。但在实践中,企业家又受着这样或那样的观念及行为的影响。有创新费劲、跟人省力的懒汉心理,有计月有余、计年不足的短视思维,有立马投入就指望立马见效的浮躁情绪,还有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的现实困难。“人是观念的囚徒”。创新代表着发展与进步,而观念不领先、精神不领跑,必然满足现状,不思改进,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最终难免不被淘汰出局。

⑤在一些人看来,创新是“高大上”的东西,普通人难以企及。就创新内涵而言,确有高低层次之别,但普通人群中蕴含的创新潜力亦不容低估。前些年一次科技博览会上,就曾看到有可显示牛奶新鲜度的牛奶壶,有可用来照明的“肥皂”,有可种植植物的书桌,有可根据视力自动调节光亮的台灯等等,都是普通人作品。鲁迅说过,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创新之花的绽放,同样离不开适合生长的“好土”。对创新者多一些关注和扶持,善待他们的每一个“异想天开”,打造一种良性机制,就能激励更多人释放创新智慧。

⑥品牌的背后是品质。这种品质,体现在做产品的人身上,就是“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襟格局,就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持久恒力,就是“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探索精神。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品牌之优,优在专注。只有具备工匠精神、专注品质,“师其意,而不泥其迹;注其神,而不摹其表”,始终瞄准创新的制高点,才能既超越别人,也超越自己,攀登品牌高峰。

《 人民日报 》______年05月12日 04 版)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开头从箱包企业说起,有什么作用?

3.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品牌是质量,是效益,是竞争力和生命力,只要坚持创新,品牌就好永葆青春。

B. 中国的商标注册申请量已连续15年居世界第一,中国工业产品有220多种产量世界第一,因此也是世界上的品牌大国。

C. 打好品牌战略必须在观念领先、机制创新、专注品质和发扬工匠精神上下功夫。

D. 出现“海淘”“海购”等消费外溢尴尬的现象是因为我们对创新者关注和扶持不够。

4.第⑤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

①挑种种地  → ②____________→③种下瘪种   →④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⑴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城里的父亲为什么要“隐蔽”、“悄悄”、“压低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农民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地方?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农民不种瘪种子到毫不犹豫地种瘪种子是因为城里人奇怪的想法农民也感到好奇。

B. 农民不要城里人的钱,展示了新一代农民有新的追求,不唯利是图,有处事的风度。

C. 城里儿子的父亲的举动感动了农民,农民也希望给残疾的儿子按上假肢,让儿子自强自立起来。

D. 作者以种瘪种子为线索,叙写了关于爱的感动和传递的故事,发出了关爱弱势群体的呼唤。

5.你认为谁是改变了农民儿子的命运的恩人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6.结合文章理解“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这句话什么深刻含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