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有删改)

1.请给本文拟一个标题。

2.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B.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

C.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D.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3.第④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描写?爸爸高兴得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4.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1)                                                                                

(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3)                                                                            

5.根据全文,概括爸爸的形象。

6.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1.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2.C 3.神态描写;还未上学的“我”小小年纪居然懂得了诗的意思。 4. (1)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诵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 (3)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5.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又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 6.爸爸教我的诗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一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记叙文拟写题目的能力。记叙文的题目一般有以下几种特点:(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具有象征意义。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写出了夏天星斗满天的景色,“我困极了”所以对童年此处回忆的记忆没有那么清楚。看四个选项,B项是最准确的。 故选B.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描写手法的理解能力。描写是常见的表达方式,通常有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这句话运用神态描写;结合上下文“当时父亲流泪”指的是我上学前就能说出诗句,让父亲惊喜。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概括主要内容。仔细阅读文章,找出与父亲教我读中国诗相关的时间进行概括。因为已经有一处给出,所以需要去相应的上文或下文寻找,并用类似的句式进行概括。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需要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关注文章中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的描写进行分析,用两字或四字词语进行全方位的概括。“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因为这两位诗人都是忧国忧民的诗人,所以体现了父亲的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我”生病时父亲的担心,“我”会认字他的高兴,“我”理解诗句意思时父亲的激动流泪等,都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深爱孩子的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给我读诗,这也是一个善于教育的父亲。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因为位于结尾,所以这句话体现了主旨,即父亲教我读诗,影响了我的一生,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据此解答,意思对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回忆我的母亲》(片断)朱德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A   ,这种B   ,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C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的句子(用文中语句回答)

(1)                                                       

(2)                                                       

(3)                                                       

2.填入A.B.c处的词分别是

a                 ,B                ,C               

3.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4.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

5.“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6.这几个自然段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个场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两句诗是由当前                 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                   的憧憬。

 

查看答案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方/时年七岁       B.歆辄/难之

C.宁可/以急相弃邪?    D.遂/携拯如初。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元方入门顾   尊君在

B.王欲所携人   太丘

C.世以此定华王优劣   下车引

D.华歆、王朗俱乘船避   歆辄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4.甲乙两文分别告诉我们怎样做人的道理?

甲文:                               

乙文:                               

5.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中的人物的思想性格,都是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出来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甲文最后写友人的神态和动作,衬托了元方的形象;乙文最后一句的议论表现了两个人物不同的为人处世态度。

C.甲文中的陈太丘撇下友人独自走了,是失信的表现;友人发怒,意在批评不要失信于人。

D.乙文对华歆、王朗两人面对逃难者搭船的要求时,所表现出来的前后不同的态度的对比描写,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孩子们想得到的课外读物近乎奢求,而在我们家里,沉睡的书籍已落上厚厚的灰尘。在武汉三镇,有这样一群快乐的“绿书”志愿者,他们将自己或朋友家中的书籍收集起来,根据需求整理、造册、打包,捐赠给农村学校的孩子们,送去他们渴望的课外读物。2016年4月15日,武汉“绿书”志愿者来到巴东县官渡口镇中心小学。将2000本课外书摆放到校图书室专门设立的“绿书”书架上。当天,随着学校读书月活动的启动,孩子们终于开心地从图书室里借到了自己喜爱的课外书。

1.请为本次“绿书”捐赠活动写一句有关书籍的名人名言。

2.假如你是接受捐赠学校的学生,请写几句话来表达你对“绿书”志愿者的感激之情。

3.我们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帮助那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回答问题。

端午节的中午,家人团聚,一起热热闹闹地过节,可是弟弟却一直低头玩着手机。爸爸妈妈批评他,他却说:“年年都围在一起吃粽子,有什么意思,还不如玩手机呢!”此时,你想对他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