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 在奔赴中考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缺乏...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 在奔赴中考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缺乏的,一是自信心不足,二是学习方法不当。

B.斑马线上之所以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是由于驾驶员和行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

C.农家乐的兴起和快速发展,让泰州乡村旅游已逐渐上升到一个产业化的阶段。

D.溱潼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堤上高高低低的树木鳞次栉比,观鸟台就坐落在绿树浓阴中。

 

C 【解析】 试题分析:A中说法不合事理,应是“一是充足自信心,二是正确的学习方法”;B中语义重复“之所以”与“的原因”重复。D中”鳞次栉比“运用不当。 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 温泉寺的峭壁上,刻着斗大的四个字:“山泉水暖”。

B.诺贝尔文学奖颁布后,买莫言书的人不少,真正读莫言作品的却不多:真是奇怪之至。

C.泰州的梅兰芳公园,兴化的板桥故居,姜堰的十里溱湖、高二适纪念馆,都是我市著名的旅游景点。

D 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徜徉在文学的世界里,一本书就是一hóng沉静而清澈的泉水,我们qiè意地将自己浸泡其中,评读文字,吸取精suǐ。让书的清泉荡涤浑身的污gòu,我们就会远避世俗的侵蚀,心灵就会少一点浮躁,多一份恬静。

查看答案

阅读林清玄的《用岁月在莲上写诗》,完成后面问 题。(14分)

①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天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

②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竟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③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水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④“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你打桨,我撑篙,欸一声过小桥。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活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舫,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里。

⑤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子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

⑥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⑦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

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蛭,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出一条条血痕,可见得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小孩子把莲叶卷成杯状,捧着莲子在莲田埂上跑来跑去,才让我感知,再辛苦的收获也有快乐的一面。

⑧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好像一个洁净无瑕的少女,莲花则是宝相庄严,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妇。荷花是宜于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

⑨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何田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1.通读全文,说说你对文章题目含义的理解。(2分)

2.第④段,作者引用《采莲谣》的意图是什么?(3分)

3.阅读⑤⑥段,分别用三字短语概括收获莲、藕的过程。(2分)

          )→           )→ 剥莲子→(          )→(         

4.请简要赏析第⑧中划横线的句子。(3分)

5.将本文与周敦颐的《爱莲说》进行比较,分析两文在表达主题方面的不同之处。(4分)

 

查看答案

阅读《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一文,完成后面问题。(5分)

①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

②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微信软件本身完全免费,使用任何功能都不会收取费用,微信时产生的上网流量费由网络运营商收取。2012年9月17日,微信注册用户过2亿。

③因为是通过网络传送,因此微信不存在距离的限制,即使是在国外的好友,也可以使用微信对讲。其实微信相当于另一个QQ。但是不同于QQ的是,它在交友这块表现的更具时效性,也更强大。不论是塞班、安卓还是苹果的手机用户,只要安装了微信,就可以进行跨手机平台的畅通聊天。

④而微信交友的方式也是非常的独特,那么微信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交友的?微信怎么用?微信的使用方法其实非常简单的。它与所有的即时聊天软件一样,需要注册与登入。但相对于其它即时聊天软件,微信的注册和登入更加的方便。QQ微信注册账号:如果你拥有QQ帐号,就可以不需要注册而直接使用QQ帐号登入微信。如果你不想使用QQ帐号登入的话,可以用手机号码进行快捷注册。只要选择好自己所在的国家,然后填下手机号码与登入密码就可以了,非常方便,10秒钟就能搞定。注册成功之后,你就将拥有一个微信帐号,你下次除了使用QQ帐号、手机号码登入之外,还可以使用微信帐号登入。

⑤说完微信注册问题,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微信都拥有什么独特的交友方式吧。

⑥一:查看附近的人。微信将会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找到附近同样开启这项功能的人,使用户轻松找到身边正在使用微信的他们。这个距离在100-1000米之内,只要是开启了查看附件的人的微信用户,都能在列表中看到。也许,就因为这个功能,你就找到了心目中的TA。二:摇一摇。摇一摇是微信最独特也是最强大的交友方式。支持通过摇一摇手机找到同时也在摇手机的朋友。只要是在同一时间摇动手机的微信用户,不论你在地球哪一个角落,都可以通过这个功能认识彼此,非常强大。三:漂流瓶。微信支持扔漂流瓶匿名交友。相信大家对于漂流瓶都不会陌生,就是将自己想说的话写在纸上,然后放入瓶子,将它扔进水里,等待有缘人拾取。微信还支持将语音放进漂流瓶,非常给力。漂流瓶可以让你将自己想说的话装进瓶子,扔进大海,等待有缘人拾取。基本上,微信的交友方式就是这三大类别了。当然,你也可以通过搜索对方的微信号进行添加。

⑦除了这几个给力的交友方式,微信还拥有很多辅助功能,比如QQ离线助手,微博私信助手等等。

⑧对于喜欢交友的朋友来说,微信绝对是一款神器。

1.阅读全文,“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1分)

2.文段④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3.请联系上下文写出你对⑥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2分)

微信还支持将语音放进漂流瓶,非常给力。            

 

查看答案

阅读《巨商蓄鹦鹉》,完成后面问题。(13分)

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暄。主人惜之,加意笼豢。一日段生以事系狱,半年方得释,到家,就笼语鹦鹉曰:“鹦哥,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否?”鹦哥谓之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其商大感泣,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祝之曰:“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半年得释  (                  笼语鹦鹉曰(     

③鹦哥之曰                   ④似不忍         

(2)下列各句与“一日段生以事系狱”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1分)      

A可以为师矣                B 岁以大穰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 而以天下事为己任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4.文章说“鹦鹉甚慧”,它的“慧”表现在:①能诵诗文;②向客人问安;③                 

                。(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