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孙中山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

孙中山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士的。”这种通过考试的制度(  )

A. 诞生于隋文帝时期,唐朝进行了完善

B. 改变了选官的目的,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C. 是诗歌文化繁荣的根本原因

D. 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局面,使政治文化更具平民性

 

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选拔人才,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唐朝进行了完善。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局面,使政治文化更具平民性,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诗歌文化繁荣。因此ABC三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正确,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便利了南北的交通。假如你是当时苏州的一名行商,你要去洛阳谈一笔生意,你选择的水路出行路线应不包括哪一段航道?

A. 江南河

B. 邗沟

C. 永济渠

D. 通济渠

 

查看答案

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繁荣而短暂 B. 实现了南北统一 C. 统治者暴政而亡 D. 大运河开通

 

查看答案

中国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结束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分裂局面,又一次实现全国统一的时间和关键人物是(  )

A. 581年隋文帝 B. 589年隋文帝 C. 605年隋炀帝 D. 618年隋炀帝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问题。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战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1)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带来了什么严重结果?该事件的发生标志着什么?

材料二  :毛泽东在《七侓.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礡走泥丸。”

(2)导致诗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中召开的一次转折性会议是什么?长征结束的标志是什么?你认为今天应该发扬哪些长征精神?

材料三  :毛泽东在《七侓.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3)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直对外……不图讨伐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萁豆之煎,况汉卿(即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而政府遽加讨伐,宁不顾国人责以勇于对内,怯于对外耶?

——1936年12月24日《桂林日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陕变”是指什么事件?发生在何时?“强邻压境”是指哪一国家?

材料二  :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的电文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张学良发动此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2005年4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率团访问大陆,他在《答谢胡锦涛辞》中说:“诚如总书记刚才所讲,今天的聚会时国民党和共产党六十年来头一次,也是在两岸的情况下党和党见面交换意见,高层次的一次,难能可贵。”

请回答:

(3)连战先生访问第一站是南京,拜谒了中山陵。中山陵是为了纪念谁而修建的?六十年前国共两党最高层次的见面指的是什么事件?国共双方领导人分别是谁?在历史上国共两党曾经有过两次合作,请问:国共两党第一次、第二次合作的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