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问题。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问题。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战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1)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带来了什么严重结果?该事件的发生标志着什么?

材料二  :毛泽东在《七侓.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礡走泥丸。”

(2)导致诗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中召开的一次转折性会议是什么?长征结束的标志是什么?你认为今天应该发扬哪些长征精神?

材料三  :毛泽东在《七侓.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3)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什么?

 

(1)严重结果:东北三省沦陷;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2)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会议:遵义会议;结束的标志: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精神:努力学习,不怕困难。 (3)时期: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战役:渡江战役;“天翻地覆”主要指:解放南京,推翻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下令东北军不抵抗,次日清晨日军就占领了沈阳城,随后日军只用四个多月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也是中华民族局部抗战的开始。 (2)根据“《七律•长征》”可知,诗中“远征”指的是长征。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长征的原因;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大无畏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3)根据“《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可知,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直对外……不图讨伐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萁豆之煎,况汉卿(即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而政府遽加讨伐,宁不顾国人责以勇于对内,怯于对外耶?

——1936年12月24日《桂林日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陕变”是指什么事件?发生在何时?“强邻压境”是指哪一国家?

材料二  :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的电文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张学良发动此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2005年4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率团访问大陆,他在《答谢胡锦涛辞》中说:“诚如总书记刚才所讲,今天的聚会时国民党和共产党六十年来头一次,也是在两岸的情况下党和党见面交换意见,高层次的一次,难能可贵。”

请回答:

(3)连战先生访问第一站是南京,拜谒了中山陵。中山陵是为了纪念谁而修建的?六十年前国共两党最高层次的见面指的是什么事件?国共双方领导人分别是谁?在历史上国共两党曾经有过两次合作,请问:国共两党第一次、第二次合作的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学习了“近代化的进步”这一内容后,小明同学用下表将所学知识进行了归纳:

 

历史事件

时间

领导者

(代表人物)

纲领(或口号)

主要影响

A

19世纪6090年代

李鸿章张之洞等

“自强”

“求富”

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

1898年

C

变法图强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

辛亥革命

1911年

D

E

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G

1915年

 

陈独秀、李大钊

F

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请按表中的字母顺序填入相应的内容。

(2)结合上述问题概括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基本过程与特征

(3)从以上材料和问题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下面是有关五幅图的信息,请将信息中出现的史实错误找出来并改正过来。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一: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这幅浮雕,反映了1939年发生在广州虎门的鸦片战争。

错误

图二: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目的是“师夷长技以自强”。

错误

图三: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错误

图四: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在威海卫战役中壮烈牺牲,表现了英于抗争、勇于牺牲、不屈不饶的大无畏精神。

错误

图五: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国找到的正确的革命道路是城市包围农村、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错误

 

 

查看答案

严复和魏源的共同点是

①都主张学习西方长处;

②都有一颗爱国心;

③都主张学习资本主义制度;

④都主张反对外国侵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时间及标志是

A. 1937年7月、七七事变

B. 1945年8月、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C. 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

D. 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