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A. B. C. D.

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A.     B.     C.     D.

 

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916阿保机建立辽,定都上京,1125 金联合北宋灭辽;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1224 蒙古灭西夏;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开封,1127 金灭北宋;由此分析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汶川地震中都江堰水利工程基本没有受到多大损伤。这项工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功效是

A. 粮食运输    B. 灌溉抗旱    C. 围江造田    D. 扩大耕地

 

查看答案

下列图片符合半坡人生活特征的是

图1

图2

图3

图4

 

 

A. 图1、2    B. 图3、4    C. 图2、3    D. 图1、4

 

查看答案

近现代历史上中国人民为救国、强国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体现了伟大的家国情怀。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救国、强国之路”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救国、强国之始)

材料一“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注:指器物方面)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1)材料一中的“这场运动”指的是什么?“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转型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救国、强国之辩)

材料二

图A

图B

(2)材料二中图A和图B人物为救亡图存分别进行了什么探索活动?与图A主张相比,图B人物在探索救亡道路的途径上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救国、强国之变)

材料三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3)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出中国探索救国道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学习西方,主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但五四以前的历史表明,中国走西方国家老路的尝试没有成功,此后,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前赴后继,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

——摘编自《中国历史十五讲》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救国的道路上,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苏俄学习的因素。分别列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在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上的成功探索。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救国运动的不同结局的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tǐng)以挞(tà)坚甲利兵乎?

 

 

 

 

图B

材料二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上都是坚持克拉克(EdwardA.kracke)所说的,“在传统中变”,可是,1895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

——葛兆光《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1)材料一中图A所代表事件的局限性是什么?图B中光绪皇帝为什么决心变法?光绪帝的变法措施颁布后,在官员中引起极大震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列举19世纪末中国人“在传统中变”和“在传统外变”的事例。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近代中国“在传统外变”的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有何认识?

 

查看答案

“冲击—反应”模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是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驱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下列史实对应关系符合“冲击—反应”模式的是

①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②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

④巴黎和会—国民大革命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