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冲击—反应”模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是中国社会...

“冲击—反应”模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是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驱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下列史实对应关系符合“冲击—反应”模式的是

①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②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

④巴黎和会—国民大革命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B 【解析】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驱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可以判断材料强调的是外部因素所引起社会实现变化,结合课本所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促使国人思想意识崛起,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掀起新文化运动,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②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孙中山认识到了清政府的腐朽,领导了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③项正确;B项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摆脱困境,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①错误,A项不合题意;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中国,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1924年国民党一大,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了国民大革命。④项错误,CD两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清末我国从传统社会逐步向近代社会转型,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B.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C.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D.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查看答案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A. 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 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C. 建立民主共和国,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 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查看答案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其中中国人“逐渐接受西学”、要求“全盘西化”的代表事件分别是

A. 鸦片战争、新文化运动

B.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 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D.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查看答案

“这场运动是为挽救民主共和制度而开展的启蒙,是为告别中世纪而进行的思想革命……任何国家要走出中世纪都必须经历这一场思想革命,重演西方的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这场运动

A. 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促使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D. 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必要条件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①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②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③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④模仿了美国政治体制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