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底蕴。隋朝时修筑的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

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底蕴。隋朝时修筑的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程是

A. 长城    B. 赵州桥    C. 大运河    D. 故宫

 

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派人开凿大运河,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纵观中国历史,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下列朝代中,继秦汉之后又一次统一中国的是

A. 唐朝    B. 隋朝    C. 元朝    D. 宋朝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前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材料二 历史是最好的见证,爱好和平和自由的东南亚人民是最严正的法官。数百年中,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这正是东南亚人民对来自中国的友好使者怀念、敬仰的表现。

(1)郑和船队最远到达哪个洲?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多久?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

材料三 纵观中国历史,我国自汉唐始便是海洋强国,宋元延续了发达的对外贸易,直至明朝转折,清朝衰退,由海洋强国变为海洋弱国,其中教训深刻。

(3)以史实说明我国汉朝时便是“海洋强国”。清朝时,中国“由海洋强国变为海洋弱国”,“其中教训深刻”。请你说出一条深刻的教训。

 

查看答案

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以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友好交往是中外交往的主流。结合下列有关隋朝至清朝时期对外关系的两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组

第二组

(1)主题命名:结合图片中的信息,分别为这两组图片命名一个合适的主题。

(2)人物追踪:请结合图片及文字信息,写出相关的历史人物。

①六次东渡:               

②七次下西洋:              

③明代抗倭:               

④收复台湾:               

(3)国家识记:第一组图片反映了我国与哪些国家或地区的友好关系?第二组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反抗哪个国家的外来侵略的历史?

(4)情感提升:

①结合第一组图片,说一说你打算如何做一名国际交往的杰出使者。

②结合第二组图片,说一说你的感想。

 

查看答案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  制度篇

(1)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元朝在地方上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学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学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C.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D.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探究二  经济篇

(3)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的原始居民就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水稻和粟,你知道在宋代从越南引进农作物叫什么

(4)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举我国唐代生产工具创新和改进方面的一例,说明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促进了社会发展。

探究三  文化篇

“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5)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 说出我国宋、元时期的主要的文学表现是什么?并举一例这一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探究四  感悟篇

(6)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唐朝时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最重要,武则天时又推行了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宋朝时考试内容重经义,大幅扩大进士录取名额。明清时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被称为“八股文”。

材料二 由于文官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的驱使,以及中国科举考试的示范,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该考试制度吸取了科举制的合理内核,而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经典内容。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根据材料一,简要梳理中国科举制的主要发展历程。

朝代

发展概况

   

设置进士科

唐朝

进士、明经最重要;②   、武举出现 

宋朝

重③    ;扩大进士录取名额 

明朝

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文体是④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吸取了中国科举制的哪些“合理内核”。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客观评价中国的科举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