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物理试卷 > 试卷信息
2016-2017学年福建省高一(创新班)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物体做曲线运动,则其加速度可能是不变的

B.若物体做曲线运动,则其加速度一定是变化的

C.物体在恒力作用下,不可能做曲线运动

D.物体在变力的作用下,不可能做直线运动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质量为m的物体,在距地面h高处以的加速度由静止竖直下落到地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mgh

B.物体的动能增加mgh

C.物体的机械能减少mgh

D.重力做功mgh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如图,从斜面上的点以速度v0水平抛出一个物体,飞行一段时间后,落到斜面上的B点,己知AB=75m,a=37°,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位移大小为60m

B. 物体飞行的时间为6s

C. 物体的初速度v0大小为20m/s

D. 物体在B点的速度大小为30m/s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在高速公路的拐弯处,通常路面都是外高内低.如图所示,在某路段汽车向左拐弯,司机左侧的路面比右侧的路面低一些。汽车的运动可看作是做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设内外路面高度差为h,路基的水平宽度为d,路面的宽度为L。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要使车轮与路面之间的横向摩擦力(即垂直于前进方向)等于零,则汽车转弯时的车速应等于(    )

A.     B.

C.     D.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以10m/s的水平初速度v0抛出的物体,质量0.1kg,飞行一段时间后,垂直在撞在倾角θ为30°的斜面上,此时重力的功率为(g取10m/s2)(  )

A. 10 W

B. 20W

C. 10W

D. W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如图所示,两根长度相同的细绳,连接着相同的两个小球,让它们在光滑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其中O为圆心,两段绳子在同一直线上,此时,两段绳子受到的拉力之比T1:T2为(  )

A.1:1    B.2:1    C.3:2    D.3:1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一只小船渡河,运动轨迹如图所示,水流速度各处相同且恒定不变,方向平行于岸边,小船相对于静水分别做匀加速、匀减速、匀速直线运动,船相对于静水的初速度大小均相同,方向垂直于岸边,且船在渡河过程中船头方向始终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沿AD轨迹运动时,船相对于静水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B. 沿三条不同路径渡河的时间相同

C. 沿AB轨迹渡河所用的时间最短

D. 沿AC轨迹船到达对岸的速度最小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一带有乒乓球发射机的乒乓球台如图所示。水平台面的长和宽分别为L1L2,中间球网高度为h。发射机安装于台面左侧边缘的中点,能以不同速率向右侧不同方向水平发射乒乓球,发射点距台面高度为3h。不计空气的作用,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若乒乓球的发射速率v在某范围内,通过选择合适的方向,就能使乒乓球落到球网右侧台面上,则v的最大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如图,靠轮传动装置中右轮半径为2r,a为它边缘上的一点,b为轮上的一点,b距轴为r;左侧为一轮轴,大轮的半径为4r,d为它边缘上的一点;小轮半径为r,c为它边缘上的一点若传动中靠轮不打滑,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点与d点的周期之比为2:1

Ba点与c点的线速度之比为1:1

Cc点与b点的角速度之比为2:1

Da点与d点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4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轻质弹簧下端固定在倾角为的粗糙斜面底端的挡板C上,另一端自然伸长到A点,质量为m的物块从斜面上B点由静止开始滑下,与弹簧发生相互作用,最终停在斜面上某点,斜面始终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块第一次滑到A点时速度最大

B.物块停止时弹簧一定处于压缩状态

C.在物块滑到最低点的过程中,物块减少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成弹簧的弹性势能

D.在物块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克服弹簧弹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和摩擦力做功之和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一物体沿固定斜面从静止开始向下运动,经过时间t0滑至斜面底端.已知在物体运动过程中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恒定.若用F、v、s和E分别表示该物体所受的合力、物体的速度、位移和机械能,则下列图象中可能正确的是(  )

A.       B.

C.       D.

 

二、多选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如图ab所示,是一辆质量为m=6×103kg的公共汽车在t=0和t=3s末两个时刻经过同一站牌的两张照片。当t=0时,汽车刚启动,在这段时间内汽车的运动可看成匀加速直线运动。图c是车内水平横杆上用轻绳悬挂的拉手环经放大后的图像,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370。g取10m/s2,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可以计算出的物理量有(   )

A. 汽车的长度

B. 第3s末汽车的速度

C. 第3s末汽车牵引力的功率

D. 3s内合外力对汽车所做的功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在水平圆盘上沿半径方向放置用细线相连的质量均为m的A、B两个物块(可视为质点)。 A和B距轴心O的距离分别为rA=RrB=2R,且A、B与转盘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都是fm,两物块A和B随着圆盘转动时,始终与圆盘保持相对静止。则在圆盘转动的角速度从0缓慢增大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所受合外力一直等于A所受合外力

B. A受到的摩擦力一直指向圆心

C. B受到的摩擦力一直指向圆心

D. A、B两物块与圆盘保持相对静止的最大角速度为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质量为m1的小环A套在光滑的直角杆上,MN部分竖直,小环A与物块B用细绳连接,如图所示。物块B的质量为m2,小环AM点由静止释放,MN间距为h,ON水平,OM与竖直夹角为θ,则有(    )

A. 小环A运动到N点时,小环A的速度为零

B. 小环A运动到N点时,物块B的速度为零

C. 小环A运动到N点时,小环A的速度为

D. 小环A从M点运动到N点的过程中,绳的拉力对A做的功为

 

三、实验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第二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钩码和滑块所组成的系统从由静止释放到通过光电门这一过程机械能守恒。实验开始时,气轨已经调成水平状态。

(1)已知遮光条的宽度为d,实验时将滑块从图示位置由静止释放,由数字计时器读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为t,则滑块经过光电门时的速度为__________

(2)在本次实验中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文字说明并用相应的字母表示):钩码的质量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从而验证系统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4)在本次实验中钩码的质量__________远小于滑块的质量。(填“需要”或者“不需要”)

 

四、计算题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质量m=1 kg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拉力F大小恒定,方向与物体初速度方向相同),沿粗糙水平面运动,经过一段位移后拉力F停止作用,物体最终下。运动过程中物体的动能位移图线如图所示.g取10 m/s2求:

(1)物体的初速度多大?

(2)物体和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多大?

(3)拉力F的大小?

 

五、简答题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正方形光滑玻璃板abcd,边长为L,距地面的高度为H,玻璃板正中间有一个光滑的小孔O,一根细线穿过小孔,两端分别系着小球A和小球B,当小球以速度v在玻璃板上绕O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时,AO间的距离为r,已知A的质量为mA,重力加速度为g。

(1)求小物块B的质量mB

(2)当小球速度方向平行于玻璃板ad边时,剪断细线,则小球落地前瞬间的速度vt多大?  落地点与o的水平距离x是多少?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如图,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由两根细绳拴在竖直转轴上的A、B两处,AB间距为LA处绳长为B处绳长为L,转轴带动小球转动,当角速度时两绳均已绷直,求:

(1)两绳各自对小球的拉力。

(2) 转轴带动小球从静止转动至的过程中,机械系统通过两绳对小球所做的功。(空气阻力不计,重力加速度为g)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的左端与一倾角θ=37°的粗糙斜面平滑连接,一个小滑块(可视为质点)从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释放,沿斜面滑下并冲上传送带,传送带以恒定速率v=2m/s逆时针转动。已知小滑块的质量m=2kg,斜面上A点到斜面底端的长度s=9m,传送带的长度为L=10m,小滑块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 0.50,小滑块与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0.40,g =10m/s2。求:

(1)小滑块到达斜面底端P的速度大小;

(2)a.判断冲上传送带的小滑块是否可以运动到传送带的右端Q

b.若小滑块可以运动到Q,试求小滑块从P点运动到Q点的过程中摩擦力分别对小滑块和传送带做的功,以及小滑块与传送带间产生的热量;若小滑块不能达到Q,试求小滑块从P点开始再次运动到P点过程中摩擦力分别对小滑块和传送带做的功,以及这个过程小滑块与传送带间产生的热量。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