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阶段性考试(8月)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题文)《荀子·富国》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 小农经济

B. 精耕细作

C. 铁犁牛耕

D. 自给自足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 灌溉

B. 制瓷

C. 耕种

D. 冶铁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 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B. 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 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表明

A. 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B. 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 文娱活动多由官府经营

D.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这说明

A. 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遏制商业发展

B. 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 汉代政府抑商的法律就是一纸空文

D. 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A. 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 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 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完成这两件创举的航海家是(   )

A. 哥伦布和迪亚士    B. 麦哲伦和迪亚士

C. 哥伦布和达·伽马    D. ·伽马和麦哲伦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17世纪上半叶是荷兰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是

A. 商业讹诈

B. 组建商业公司

C. 炮舰政策

D. 以武力为后盾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上升为2:3,造成这一变化最主要原因是

A. “圈地运动”使农民流入城市

B. 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口布局

C. 大量吸收外来移民

D. 农村人口大量迁往殖民地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英国的一艘豪华巨轮与冰山相撞而沉没的一次重大海难。当海难发生时,船上曾通过无线电发出求救信号。下列说法最确切的的是

A. 发生在西欧早期殖民扩张时代

B. 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 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D. 它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840年以来,中国棉花、大豆、蚕桑、烟草、花生、蓝靛、桐油等农产品原料的种植面积都逐年增加。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近代工业的发展

B. 西方列强的侵略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小农经济的发展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 五四运动 B. 中国民众的抑制日货运动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中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仅13家,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这种变化是由于

A. 《马关条约》的签订

B. 民族工业的繁荣

C. 抗日战争的爆发

D. 国共内战的开始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19587,《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 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

B. 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

C. 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D. 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题文)我国某地农村曾流传一首民谣:“社员干活听敲钟,一天干活真稀松。队长哨子吹半天,社员还不到地边。”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

A.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 发动“大跃进”运动

C. 发展乡镇企业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的中国人民明确了方向。此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A. 进一步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全面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

C.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

D. 对国有企业简政放权搞活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近代上海曾流行一首歌谣:“乡下小姑娘,要学上海样,学死学煞学不像,等到学来七分像,上海已经换花样”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 近代上海引领全国时尚

B. 近代上海时尚变化快

C. 近代社会生活城乡存在明显差异

D. 近代中国农村姑娘都崇尚洋气的社会生活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祝寿,进贡一辆汽车。不料,慈禧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A. 慈禧的盲目自大

B. 袁世凯送礼忽视了中国国情

C. 中国开始接纳西方的物质文明

D. 封建观念是近代化的强大阻力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西欧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原因是

A. 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推行

B. 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的实行

C. “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D. 缩小“福利国家”的影响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俄国历史上某时期出现“农民生产的粮食比通常少了……新政府则要求农民定期交纳,并要求工会派出军队到农村以武力采办粮食。”这一时期应是

A. 农奴制改革时期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 新经济政策时期

D. 苏联解体时期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为克服上述两种不足,他们分别采取了

A. 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 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 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

A.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

B. 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 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戈尔巴乔夫在《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戈尔巴乔夫评价的是

A. 列宁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罗斯福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20世纪40年代某国际会议通过的决议写道: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取消经常账户交易的外汇管制等”。这次会议召开的主要目的是

A. 确立美国经济优势地位

B. 援助并发展西欧的经济

C. 拓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筹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题文)从世界历史发展的研究角度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所产生的重要历史意义是

A. 确立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

B. 扩大了美国的对外经济扩张

C. 较好地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D. 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1963年戴高乐访问希腊时说:“希腊和法国可能作出的‘最大贡献’将是保持独立的国家地位,而不做卫星国。”言外之意是戴高乐不满意

A. 布雷顿森林体系

B. 美国控制西欧

C.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D. 欧洲共同体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由于短期内关税的大幅度减免,使得美、加产品大量涌入墨西哥,造成墨西哥国内一些企业陷入困境甚至倒闭,民族经济受到冲击”。据此可得出

A. 区域经济合作要求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接近

B. 区域经济合作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C. 发达国家在区域合作下应尊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

D. 发展中国家在区域合作下应加强民族产业的自主创新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下图是某位同学学习过程中设计的思维导图。最合适在“②”处填入的内容是

A.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B. 垄断组织的出现

C. “关贸总协定”的签署

D. 欧共体的成立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中国很多知名汽车企业以各种形式和世界汽车集团合资,关键技术依赖欧美日韩企业。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

B.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C. 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D. 中国汽车企业被外企吞并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中亚和东盟国家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追溯其历史渊源应该始于

A. 秦汉时期

B. 魏晋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宋元时期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明初曾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方可用金银礼器。这些规定在明晚期苏(州)松(江)一带被富贵人家无视,用玉、金银礼器成平常事。这一转变反映了

A. 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

B. 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 社会风尚发生较大转变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农村经济结构变化

B. 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C. 政府确立重商政策

D. 手工业演变成主流产业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美国学者彭慕兰认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该时期东西方历史背离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B. 西方的殖民扩张

C. 工业革命    D. 美洲新大陆的开发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1938至1940年间,上海、汉口、南京三地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的民营工厂数分别是104家、90家、10家,包括了冶金、机械、电气、化学等工业。这些内迁企业

A. 改变了工业发展不平衡局面

B. 成为持久抗战的重要依靠

C. 避免了战争带来的破产命运

D. 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美国一位作家两次访问苏联,第一次给其印象是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对苏联社会主义表示怀疑;1934年第二次访苏,该作家却向斯大林表示:“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导致该作家对苏联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A. 苏联已全面实现国家工业化

B. 苏联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功

C.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复苏无望

D. 苏联的经济建设成就十分显著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但是,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英美等国的做法

A. 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B. 有力地刺激了各国产品的出口贸易

C. 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危机

D. 客观上调节了各国的贸易纠纷,推动经济发展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1987年6月,邓小平在接见南斯拉夫代表团时说:“农村改革中……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这是我个人没有预料到的,许多同志也没有预料到,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民间的经济活动决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

B. 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C. 该意外收获的主要意义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D. 民众积极参与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之一

 

详细信息
38. 难度:简单

《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A.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 普京执政时期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9.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经营规模进一步狭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结果略有增长却没有什么发展的“糊口小农”经济。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15世纪末至19世纪,欧洲很多国家都出现了圈地运动,圈地运动在英国最典型。英国资产阶级建立政权后,进一步推进圈地运动。18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供应,在推行诺克福轮栽制的同时,各种以畜力、水力或蒸汽为动力的农业机械陆续出现,在改进农业技术的同时追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趋势在18世纪已经相当明显,这和当时中国小农经济裹足不前的情形是迥然不同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明清农业经济发展难以突破“糊口小农”经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世纪英国农业与同时期的中国农业相比有哪些新发展,并分析促进英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