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东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武王灭商后,封纣王儿子为诸侯,又封黄帝、神农、尧、舜、禹的后代为诸侯,让他们延续濒于灭绝的祖先祭祀。这种“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行为备受古人推崇。这反映了

A. 古代人对血缘延续的重视

B. 分封制有利于巩固政权

C. 古代人对政治文明的追求

D. 武王政治统治艺术高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A. 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

B. 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

C. 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

D. 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汉书·武帝纪》记载: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材料反映,武帝时期

A. 地方郡国对察举孝廉不积极

B. 孝廉之人往往受到国家重用

C. 贤能之士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D. 统治者唯才是举,求贤若渴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唐初,宰相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政。中书、门下两省先在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唐中宗继位后,宰相裴炎改任中书令,并将政事堂由门下省移到中书省。这一变化表明唐朝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行政效率的提高

C. 决策中心的转移    D. 中央集权的加强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南宋时,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枢密院实际上只设办事机构。这种做法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扩大了地方权力

C. 加强了君主专制

D. 导致了冗官局面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朱元璋把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重孙分封在腹里和边境,以“慎固边防,翼卫王室”。1398年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次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由起兵,夺得帝位,是为明成祖。这说明

A. 朱棣比朱允炆更得人心

B. 分封制解除了边患导致了内忧

C. 分封建制仍然威胁皇权

D. 宗法制对皇位继承制没有影响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清初皇帝用奏折的形式与总督、巡抚这一级封疆大吏建立直接的统辖关系,后总督、巡抚的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的权利。这一改变

A. 遏制了地方官僚腐败

B.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 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 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古代雅典公民的住宅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都按同样的建筑原则来建造,普遍都是狭小而简朴的平房。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 经济发展落后

B. 贫富差别不大

C. 城邦意识至上

D. 人文思想盛行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罗马法规定,如果出卖人知道物品有瑕疵,而买受人不知情;或者出卖人知道被卖物与买受人所想象的物品之间存在重大差别,那么买卖成交后,买受人可以据此提起有关诉讼。该规定

A. 适应了罗马对外扩张的需要

B. 旨在保护罗马公民的私有财产

C. 反映了罗马法重形式的特点

D. 目的是以诚信规范经济行为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11、12世纪西欧的法律课,教授首先讲授的不是现行法律,而是引入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并依罗马法条文以及教会法对它们进行分析。这表明罗马法

A. 保持着超越时间的生命力

B. 有利于维护天主教会的权威

C.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 为文艺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20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效仿的对象。各国效仿的理由是

A. 英国经济上的成就得益于其制度设计

B. 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C. 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

D. 英国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的理论基础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国下院出现了“党鞭”。这一职位的设置是为了加强政党内部沟通和纪律监督,以适应议会斗争。但凡重大问题,特别是两党分歧严重时,表决前各党“党鞭”都会通报党的立场,并要求本党议员按照党的指示投票。“党鞭”在英国的出现。

A. 加强了内阁的政治影响

B. 改变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C.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D. 消除了两党之间的矛盾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题文)在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中,国务卿杰斐逊和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在内政外交等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他们的追随者之间随之发生冲突。1796年大选中,选民因地域、职业和政治倾向的差异分裂成不同的集团。这是美国一个重要制度的起源。这一制度是

A. 邦联制

B. 两党制

C. 议会制

D. 共和制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1875年宪法是一份有宪法之名而无宪法体系的独特文献,……君主派最为讨厌的“共和国”一词最终被塞进了宪法,共和派(特别是激进共和派)原本希望建立更能体现“民主”色彩的一院制议会,但最后还是确立了参、众两院制议会体制。这体现了

A. 当时各派的妥协

B. 当时各派不满意该宪法

C. 当时法国政治环境复杂

D. 宪法的不稳定性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这种设想在1871 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A. 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 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 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 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海关税很低,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连正税也要收货价的20%,且外国人每次纳税都经过一种讲价式的交涉。此现象说明

A. 国人对列强有着高度的警惕

B. 传统体制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剧变

C. 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力

D. 低关税有利于列强商品在华畅销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勇教授在《近代史的几个问题》说道:“贸易失衡是贸易交往中常见现象,消除失衡,重建平衡,原本就是政府的责任。可惜的是,大清帝国的乾隆帝、嘉庆帝不明此理,而英国人也缺少足够的耐心。”根据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B. 天朝上国的心态是导致大清皇帝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

C. 英国曾经为和平解决贸易失衡问题作出努力

D. 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对英国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造成冲击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题文)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 立法服从于政治

B. 行政服从于司法

C. 从人治走向法治

D. 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 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 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年后曾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它不代表政治思想,知识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画,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学生的漫画。……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散尼尔·佩弗

材料二

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

—《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这句话?“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是指什么?

(2)据材料一、二,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革命派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3)材料三中所说美国的民主政体吸取了英法文明的哪些精华?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说说你对民主政治的认识。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材料

寒冷的气候使人勇敢,炎热的气候使人萎顿。不仅国与国之间如此,就是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也是如此……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亚洲常常有一些在欧洲无法存在的庞大帝国。这是因为,亚洲有较大的平原,地区与地区之间的阻隔相对较少,能够容易地在广阔的区域内进行征服……欧洲国家因气候和地理环境形成的自由特性使得国家间的征服变得非常困难。与此相反,亚洲只有奴役,没有自由。专制统治笼罩着整个国家,人们的自由十分有限……土壤较好的国家常常实行君主统治,土壤不太好的国家常常实行共和政体……生活在岛屿的人民比生活在大陆的人民更喜爱自由。这是有以下几个原因决定的:岛屿一般很小;人们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比较困难;岛屿有海洋天堑,大帝国无法入侵,因而能够保留自由。岛民很少受到侵略战争的影响,因而能够较容易地保持自己的法律。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论证并评价孟德斯鸠关于地理环境对政治影响的观点。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陆贾,楚人,曾两次出使南越,获得政治上的成功。秦汉之际,秦南海龙川令赵佗,乘中原战乱,自立为南越武王。公元前196年,刘邦遣陆贾使南越,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留陆贾数月,畅谈欢饮。陆贾回来时,赵佗赐给陆贾大批珍宝。陆贾拜赵佗为越王,令称臣,奉汉约。汉正式承认南越为封国,而南越则承认从属于汉,汉与南越从对立变为一家。吕后时期,赵佗三次遣使,请求解除遏制南越发展的禁令,毫无结果。于是,赵佗自称南越武帝,攻长沙国边城,并以金钱收买,使闽越、西瓯等归属于他,南越势力空前强大。汉文帝即位后,令陆贾再次出使南越。陆贾至南越,责备赵佗自立为帝。赵佗恐,去帝号,自称蛮夷大长老。从此,南越与汉长期和睦相处,经济稳定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贾两次出使南越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陆贾出使南越的历史意义。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