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题文)秦至汉初,以功勋、能力为选官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官越来越注重品行;曹操“唯才是举”;北朝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个人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这反映出汉唐时期的选官制度

A.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日益深入

B. 以能力作为主要的选拔标准

C. 以考试作为主要的选拔形式

D. 不利于建设高素质官吏队伍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且一改以前主要以“山川形便”、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较高来划分行政区的做法,采取“犬牙交错”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元代这样做的目的是

A. 以地方分权加强中央集权

B. 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加强中央集权

C. 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以利于管理

D. 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清朝名臣张廷玉居官五十年,兢兢业业、廉洁奉公,深受器重,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曾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在担任首席军机大臣期间,他可以

A. 监察地方各级官员

B. 协助皇帝上传下达

C. 独立处理军国大事

D. 直接掌管中央六部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这一论述

A. 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态度

B. 表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应

C. 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

D. 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政府的心态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19世纪末,义和团面对侵略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二十一条”签订后,上海企业家穆藕初号召勿忘“五九国耻”得到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打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旗号。这一系列变化主要反映了

A. 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民众共识

B. 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

C. 反帝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19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态度。1898年, 英国国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 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此举体现了英国

A. 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    B. 维护其在华侵略权益

C. 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    D. 丧失了殖民霸主地位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武昌起义发生后,最早用“革命”来称谓并且连续密集报道的是《民立报》。1911年10月13日,《申报》开始持续报道辛亥革命,此后,各地报刊纷纷刊载相关消息。事发一个月后,即有专论此事的《中国革命史》出版,提出:“此次革命甫越数星期,响应人数已非一处。”以上史实说明

A. 革命产生广泛社会影响    B. 革命促进近代报刊兴起

C.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 民国政府注重舆论宣传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表中变化发生的原因是

时段

流行话题

五四运动前

孔教、文学改革、国语统一、女子解放、贞操、礼教、教育改良、婚姻、父子、戏剧改良

五四运动后

平民、劳工、劳动、阶级

 

 

A. 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B. 反封建的启蒙任务已完成

C. 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治权利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1936年,国民政府国防计划大纲将四川定为作战总根据地,将长江以南的南京、南昌、武昌及长江以北的太原、郑州、洛阳、西安定为作战根据地。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 加强对国内各要地的控制

B. 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 全力封锁农村革命根据地

D. 开始筹划对日持久作战战略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辛亥革命二十七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在《辛亥•北伐与抗战》中指出:“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合会党,联合当时咨议局立宪派中的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中共如此解读辛亥革命,旨在

A. 推动国民大革命

B. 完成土地革命

C. 维护国共合作

D. 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以下所示摘选自《危机应对: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的对策》一书的目录。它反映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第三章国民政府的外交对策

第1节

开展对日交涉,谋求和平解决

第2节

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国际同情与支持

第四章国民政府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节

国民政府政治上的变动

第2节

国民政府战时经济政策的调整

 

 

A. 七七事变后政府开始调整与中共政策

B. 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爆发后继续妥协

C. 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全面应对危机

D. 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倡导全面抗战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蒋介石与李宗仁、汤恩伯等前线将领不同的是,他在具体战役上既要考虑“战略”,更要考虑“政略”。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决定开辟淞沪战场的重要“政略”依据是因为上海是一个国际市场。这说明蒋介石实行该“政略”的主要意图是

A. 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B. 确保上海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地位

C. 为中国争取外交上的主动权和树立国际形象

D. 希望美国出兵以迅速打败日本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2枚:“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两套邮票相比,后者

A. 突出中共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B. 强调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C. 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

D. 呈现了抗战中不同侧面的历史地位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1941年12月3日,日本大本营在《大陆命第575号》中规定,日本中国派遣军的总目标是在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同时“迅速处理中国事变”。总任务是在占领区“迅速恢复治安”。日本制定这一任务主要是因为

A. 国共两党的冲突日益激烈

B. 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

C. 敌后战场作用越来越突出

D. 正面战场发挥了巨大作用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作了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报告批评了党内那种否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的错误观点,指出现阶段依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一论断

A. 是对中共一大纲领的传承与发展

B. 确立了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务

C. 意味着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开始

D. 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1942年2月23日,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指出,中国“在将近五年的时间里,顶住了日本的进攻,歼灭了几十万日本军人,消耗了大量的日本军需。我们必须帮助中国进行现在的卓越抵抗和以后必然到来的反攻﹣一因为这是最后打败日本的一个重要因素”。材料反映了

A. 中国外交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B. 中国抗战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进程

C. 国际局势变化影响中国抗战

D. 美国支援是打败日本的重要因素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题文)《商人与共产革命,1919—1927》一书指出,中国共产党以打倒资产阶级为目标,但是在发展工人运动和工人革命的过程中,却注重和商人建立联合战线。这主要是因为

A. 商人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一面

B. 团结商人有利于提高经济实力

C. 中国共产党和商人的革命目标一致

D. 商人掌握革命统一战线领导权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1927年9月中共中央的一项决议中指出工农暴动要在“左派国民党旗帜之下”进行,而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又明确指出“党的主要口号就是苏维埃”。对这一重要战略口号的改变,认识合理的是

A. 标志着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B. 说明党组织思想混乱的状况

C. 体现了对俄国革命道路的照搬

D. 反映出党独立领导革命的方向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1927年8月,毛泽东在《湖南暴动大纲》中提出:“要在湖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定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由此可知,毛泽东

A. 已预知了秋收起义的失败

B. 最早提出了关于土地革命的主张

C. 意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

D. 已经萌发“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927年5月18日,中共中央提出“工农小资产阶级之革命民权的同盟,是中国国民革命将来的发展和最后的成功的唯一保证”。中共中央提出此主张的意图是

A. 与蒋介石争夺革命领导权

B. 避免统一战线彻底破裂

C. 抵制“城市中心论”的主张

D. 加快国民党改组的步伐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地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地图的标题是其“眼睛”。如果给下图命制一个合适的名字,下列最合适的是

A. 打倒列强,除军阀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D.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发表的宣言,虽重申了孙中山的直接民权说,但明确表示了否定“天赋人权”的平等自由说,强调“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及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这表明在当时的国民党看来

A. 西方的天赋人权说不适合中国

B. 孙中山的直接民权说更为先进

C. 反帝反军阀是给予民权的前提

D. 民族危机依旧影响民主的实现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

B. 后者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进步方案

C. 二者在经济纲领上是相互矛盾的

D. 两者都反映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要求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有学者称,20世纪初期,中国的青年学生、工商业者、工人等阶层将“一战”“巴黎和会”“山东问题”赋予了非同寻常的“历史记忆”。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是

A. 维护政局稳定

B. 进行革命动员

C. 建立统一战线

D. 培育国家认同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告各友邦书》中表示,革命以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的条约“均认为有效”;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时的就职宣言亦申述了与南京临时政府“告各友邦书”中近乎一致的对外政策。由此得出,民国政府的承诺

A. 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 为新政府的国际承认奠定了基础

C. 阻碍反封建革命事业的深入发展

D. 是迫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压力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 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B. 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C.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据此推断作者的真正意图是

A. 中华民国建立导致了社会动荡

B. 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变化

C. 深化思想启蒙以促进国家革新

D. 共和体制还不足以革新国家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下图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一幅战争示意图中据图中信息判断在这次战争的进程

 

A. 歼灭了所有的反动军阀

B. 国共两党达成亲密合作

C. 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D. 出现了革命的高潮阶段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新华网北京2015年1月15日电,中宣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解放军总政治部、贵州省委在遵义举行纪念大会,隆重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八十年前的这次会议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因为这次会议

A. 确定中共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

B. 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总方针

C.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题文)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样的战略态势

A. 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    B. 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

C. 得益于进军大别山的行动    D. 表明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下表是解放战争时期某一战役“作战计划”的最初方案与“批示”。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阶段

作战力量

进攻目标

中共中央军委批示

第一阶段

苏北兵团

淮阴、淮安、宝应、高邮

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

第二阶段

三个纵队

海州、连云港

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

A. 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B. 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 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D. 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详细信息
33. 难度: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两次立法高峰,1978年~1992年制定了《宪法》(1982年修订)《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二百多个重要法律;20世纪90年代初,一大批用于调整经济活动的法律法规出台。对上述高峰均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A. “有法可依”的法制建设方针

B. 确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加强

 

详细信息
34. 难度:简单

1954年4月,中印双方签署协定,第一次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整写入外交文件。1955年万隆会议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中包含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全部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原因是该原则

A.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B. 推动亚非国家掀起民族独立浪潮

C. 促进了亚非不同制度国家的平等合作

D. 有利于不结盟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1970年,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国情咨文,把只是针对亚洲的“关岛主义”正式发展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即“尼克松主义”,提出了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为“三个支柱”的“新和平战略”。这说明美国

A. 放弃了与苏联争霸

B. 对外战略由亚洲转向全球

C. 力图维护世界和平

D. 争取对外关系的主动权

 

详细信息
36. 难度:困难

时下,“合作共赢”、“命运共同体”、“战略伙伴关系”等新型国际关系名词展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己经改变。这种变化从根本上说明

A. 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B. 新时期各国外交政策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C.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

D. 利益和实力的变化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奄奄一息,颜临灭亡的边缘。”下列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①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②北京东交民巷被侵华列强划为“使馆界”

③美国商品借资本输出完全垄断中国市场

④侵华列强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38. 难度:中等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

A. 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B. 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C. 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

D. 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详细信息
39. 难度:中等

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哦,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A. 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 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 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 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40. 难度:中等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侵华战争把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

—摘编自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1898年,清总理衙门相继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同年,清廷又颁布“广开口岸”上谕。

—摘编自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材料三: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又是一个社会窗口。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

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通商口岸设立的演变趋势。

(2)据材料三,指出“条约口岸”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与表现。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三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