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湖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春秋初期,黄河沿岸各国往往“壅防百川,各以为利”。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主持诸侯会盟,盟约中有“无曲防”的规定,即禁止修筑危害别国防洪安全的堤防。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

A. 各诸侯国之间争霸非常激烈

B. 各诸侯国以农立国

C. 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

D. 齐王称霸后有效治理了黄河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春秋时期,郑国初铸刑书时,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这是时势发展的必然。这反映出当时

A. 礼乐文化秩序遭到破坏

B. 传统治国方式出现调整

C. 法家法治主张受到重视

D. 贵族阶层特权得到强化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西周制定了严格的分封宗法制度。东周时期商鞅“军功授爵”,秦末陈胜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的呼号,而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材料反映了

A. 分封宗法制度被彻底废除

B. 春秋战国“礼乐崩乱”的现状

C. “血缘出身决定命运论”遭到冲击

D. 平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由于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继承人。面对最高权力的巨大诱惑,朝堂之上的大臣朋党,后宫之中的妃嫔宦官外戚等,各有山头,各有所拥戴的皇子,各种利益集团自然便展开了博弈甚至厮杀,步步惊心。这实质上

A.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君权至上

B. 论证了古代中国宗法制的混乱

C.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D. 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安徽宣城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A. 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 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 宋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 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兴科举之前,从春秋战国直至隋初,历代实行过“养士求贤”“军功赏爵”“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等多种选官方式。这些选官制度的共同之处在于

A. 主要从贵族子弟中选拔才俊

B. 体现了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了主流思想

C. 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D. 阻绝了天下英才进入统治阶级的道路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号为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也是宰相。此时,决定政事之权已不全由三省长官,其后又有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的他官参政。这表明

A. 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

B. 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C. 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

D. 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宋太祖诏薛居正、吕余庆与赵普(宋初宰相)“更知印拥班奏事”,以分其权。到了太宗时,又进一步提高参知政事的地位。由此可知,参知政事地位提高的最主要目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帮助宰相处理政事

C. 加强皇权专制

D. 监视宰相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B.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元朝在行省辖区和疆界范围上有很明确的划分,尤其是江浙行省所辖的“四至八到”,史书记载最为明晰,即东至大海,西至鄱阳湖与江西行省南康路接界,北至扬子江与河南行省扬州路接界,南与江西行省潮州路接界,东南到漳州路海岸接界,西南与江西行省建昌路接界,东北到松江府海岸,西北与河南行省安庆路接界。从材料可以得出元朝设行省主要目的

A. 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中央财政需要

B. 打破地理界限加强中央军亊控制

C. 有利于地方官员在行省内的管理

D. 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加强统治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他这样说的依据可能是

A. 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B. 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C. 双方分别奠定中西文化基础

D. 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伯利克理说: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地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其中的公民

A. 全体国民

B. 全体成年国民

C. 所有的成年男子

D. 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的成年男性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古代雅典曾经出现“无论贵贱、无论财富的多寡,在政治上,雅典公民一律平等的奴隶制社会中的最高民主阶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克利斯提尼改革使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标志“最高民主阶段”到来

B. 在雅典“最高民主阶段”,各级官职向全体成年居民开放

C. 在“最高民主阶段”,公民参政有一定的物质保证

D. 在“最高民主阶段”,五百人议事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以上是罗马法的部分条款内容,从中不能得出

A. 罗马法具有一定的时代的局限性

B. 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C. 罗马法调整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D. 罗马法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2004年11月2日至4日,伊丽莎白女王出访德国,到柏林亡者纪念堂里向所有战争死难者献花圈,并在柏林交响乐厅举办大型音乐会,邀请名流1850人为修建德累斯顿圣女教堂募捐。女王的这趟舟车劳顿没有白费,德国媒体称其为抚平了英德二战恩怨的和解之行。 由此可见,女王的这趟舟车劳顿表明其在英国国家政治生活中( )

A.虽然临朝不理政,但可以处理一定的外交事务    

B.代表英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C.无所事事,只是其个人行为  

D.作为国家元首,可以处理国家大事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议会(国会)是近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晚期,英、法、美、德四国议会制度的相同之处在于

A.所有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B.四国议会都实行两院制

C.议会都掌握最高行政权         D.四国内阁都对议会负责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据统计,1878—1887年英国政府议案占用下院83%的工作时间,1888—1897年增加到84.5%。英国内阁合法占用下院超过80%的议事时间,使许多其他议案不能列入议事日程。这一情况表明英国

A. 议会核心地位逐渐丧失

B. 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

C. 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D. 内阁的权力不断膨胀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参议院的议员名额每州不论大小,均为两名。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5个黑人折合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上述规定体现了

A. 权利平衡思想

B. 民主共和思想

C. 民族平等思想

D. 主权在民思想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到: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

A. 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B. 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

C. “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    D. 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的制度。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 德意志形成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B. 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得到全面保障

C. 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D. 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主要是指

A. 非法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 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C. 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 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详细信息
22. 难度:困难

《辛丑条约》“修订商约”交涉中,清廷代表针对仅对方有权提出修约得规定,提出“既有商议二字,便是彼此可以商改。”这说明清政府

A. 拒绝西方列强的修约要求

B. 应对条约关系有了新认识

C. 反对接受现有的条约关系

D. 试图逐步修改不平等条约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在陕北拜祭黄帝陵,共产党的祭文是:中华民国某年某月某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曰:……辽海燕冀,汉奸何多!……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这一天应该是

A.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

B.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四月五日

C.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四日

D.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十月四日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在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中确认“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这表明

A. 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B. 中美共同反对苏联在亚洲扩张

C. 中国成为与美国对等大国

D. 中美结盟以遏制日本重新崛起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美国学者舒衡哲说:“1919年事件的参加者、观察者和批评者,都学会了相当有选择地使用他们的记忆,每当救国的压力增大的时候,他们就更多地回忆政治性的细节;每当气候变得更加适宜于思想解放的目标时,他们就又忆起了为启蒙而进行文化斗争的细节。”从历史学的角度看,这反映出

A. 历史学的解读有很大的随意性

B. 历史事实是不确定性的

C. 历史学的解读有很强的时代色彩

D. 回忆录是最不可靠的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工业革命催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后期至清初和晚清时期书籍翻译对比

时期
 

明后期至清初
 

晚清时期
 

翻译者
 

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
 

丁韪良(美国传教士)、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广学会,福州开设船政学堂等
 

内容
 

涉及宗教、天文学、数学、物理学、机械工程学、军事技术、舆地学、生物学、医学、文学等领域。代表作有《欧几里德几何》《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万国全图》等等。中国的《老子》《易经》也有了第一批欧洲译本
 

《万国公法》《星轺指掌》《公法便览》《公法会通》《国际法》公法类书籍达40部以上。工程、农学、矿学、工艺、商学、格致、算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天学、地学、医学类即有70多种
 

 

比较两时期书籍翻译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两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