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中确认“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

在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中确认“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这表明

A. 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B. 中美共同反对苏联在亚洲扩张

C. 中国成为与美国对等大国

D. 中美结盟以遏制日本重新崛起

 

B 【解析】中美关系缓和之际,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为此中美需要合作共同对抗苏联,材料正是这一背景信息,B正确;美国并没有放弃霸权主义政策,A错误;中国当时并不是和美国匹敌的大国,C错误;中美关系缓和主要是遏制苏联,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在陕北拜祭黄帝陵,共产党的祭文是:中华民国某年某月某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曰:……辽海燕冀,汉奸何多!……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这一天应该是

A.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

B.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四月五日

C.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四日

D.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十月四日

 

查看答案

《辛丑条约》“修订商约”交涉中,清廷代表针对仅对方有权提出修约得规定,提出“既有商议二字,便是彼此可以商改。”这说明清政府

A. 拒绝西方列强的修约要求

B. 应对条约关系有了新认识

C. 反对接受现有的条约关系

D. 试图逐步修改不平等条约

 

查看答案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主要是指

A. 非法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 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C. 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 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查看答案

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的制度。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 德意志形成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B. 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得到全面保障

C. 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D. 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查看答案

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到: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

A. 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B. 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

C. “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    D. 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