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工业革命催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

 

(1)变化:①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②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③曹操强调“唯才是举”;④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⑤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2)唐朝: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英国: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 (3)共同之处:①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②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③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解析】 (1)依据材料一“秦汉时期,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的信息归纳回答。 (2)依据材料二从考试、录取和考生来源回答唐朝选官;依据材料三“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归纳回答。 (3)依据材料三“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打破贵族特权、促进社会公平以及提高官员素质等角度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美国学者舒衡哲说:“1919年事件的参加者、观察者和批评者,都学会了相当有选择地使用他们的记忆,每当救国的压力增大的时候,他们就更多地回忆政治性的细节;每当气候变得更加适宜于思想解放的目标时,他们就又忆起了为启蒙而进行文化斗争的细节。”从历史学的角度看,这反映出

A. 历史学的解读有很大的随意性

B. 历史事实是不确定性的

C. 历史学的解读有很强的时代色彩

D. 回忆录是最不可靠的

 

查看答案

在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中确认“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这表明

A. 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B. 中美共同反对苏联在亚洲扩张

C. 中国成为与美国对等大国

D. 中美结盟以遏制日本重新崛起

 

查看答案

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在陕北拜祭黄帝陵,共产党的祭文是:中华民国某年某月某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曰:……辽海燕冀,汉奸何多!……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这一天应该是

A.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

B.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四月五日

C.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四日

D.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十月四日

 

查看答案

《辛丑条约》“修订商约”交涉中,清廷代表针对仅对方有权提出修约得规定,提出“既有商议二字,便是彼此可以商改。”这说明清政府

A. 拒绝西方列强的修约要求

B. 应对条约关系有了新认识

C. 反对接受现有的条约关系

D. 试图逐步修改不平等条约

 

查看答案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主要是指

A. 非法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 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C. 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 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