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福建省2018届高三考前热身考试(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殷墟卜辞中的“东土”一般认为是指以今山东省为中心,包括苏北、河北的部分地区。根据考古发现,商代晚期“东土”地区商文化聚落逐渐增多。这说明当时

A. 分封制开始显现作用

B. 商受到周威胁而被迫东迁

C. 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D. 区域文化融合的趋势加强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

A. 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B. 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

C. 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

D. 士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图。大运河河道的变迁是

A. 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    B. 经济形态变革的标志

C. 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    D. 政治中心转移的反映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政府逐渐将同一层级的地方政府划分为“冲、繁、疲、难”四个等级,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派官吏。其中,“冲”指地当孔道,“繁”为政务纷纭,“疲”是赋多逋欠,“难”指民风刁悍、命盗案多。对此划分的合理解释是

A. 清代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B. 清朝统治仍有贵族等级色彩

C. 清朝统治具有因地制宜特点

D. 政府以发展交通为首要任务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表为近代中国棉质土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上的比重统计。据此可知,中国

年份

1875年

1905年

1919年

1931年

比重

78.1%

78.7%

65.53%

61.6%

 

 

A. 传统棉纺织业仍有一定的生命力

B. 近代民族工业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C. 农村自然经济逐步丧失统治地位

D. 实行了保护本国传统手工业的政策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近代以来,小农经济发展资金短缺的窘态日益显现,致使民间私人借贷和高利贷盛行。1923年,中国华洋义赈会开始扶持农民组建合作社以寻求突破,发展颇为可观。由此可知近代合作社的探索

A. 依赖封建财团的支持

B. 解决了农村资金短缺问题

C. 符合农业发展的需求

D. 照搬了苏联集体农庄模式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936年夏,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与湖南、江西、广东三省商定,拨付专款,用于重工业建设。同时,向德国订购了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等设备。这表明国民政府

A. 积极提升国防现代化水平

B. 完成了抗战前的经济准备

C. 加紧对南方红军军事围剿

D. 开始调整全国的工业布局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粮食统购价格高于统销价格,农民生产积极性高,但政府财政补贴负担重,最后出现了粮食统购“提价→补贴→压价→减产→提价”的怪圈。为此,我国政府

A. 鼓励发展乡镇企业

B. 提出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

C. 实行对外开放战略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古代雅典人在酒神节的庆典上,除了有盛大游行、酒神颂歌和戏剧比赛外,还包括十将军祭酒仪式、宣布荣誉公民名单、展示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等。古代雅典这些庆典活动

A. 倡导尊重人性反对神性

B. 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

C. 反映了民主制的局限性

D. 有利于增强公民意识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据统计,18世纪末,英国棉纺厂中,约3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上、使用动力机器的工厂,6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下、使用珍妮机或骡机的工厂。这客观上反映出

A. 机器生产摆脱地理环境限制

B. 技术变革推动生产规模扩大

C. 工业化造成分工越来越细密

D. 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集中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苏联自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但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0.9%。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 西方开始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    B. 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工业

C. 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D.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二战后,美国不断发生种族危机,这引起国际舆论尤其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强烈批评,这迫使联邦政府不断推进民权改革。同时,美国政府也利用改革的成果,向国外讲述了美国种族和民主的故事,宜扬民主是解决美国种族问题的唯一方法。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和平与民主成为时代的主流

B. 美国民族问题的处理远远不如苏联

C. 国际关系格局影响社会发展

D. 美苏通过输出价值观争夺文化霸权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整体社会经济引人瞩目的发展,可被喻为中国历史上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首次启动。宋代城市发展突破原有政治和军事性质的限制,经济和社会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商业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近代型城市风貌已可初见端倪。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宋代货币,几乎成为“国际货币”。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渐至名存实亡,铜钱则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期中国精美的丝瓷等商品通过几条航线大批输往海外,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即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较普遍。清朝用银之势也已不可遏制。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1550年后,由入股组成的企业在英国和尼德兰普遍确立起来。1553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股份公司——莫斯科公司。16世纪,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首先在尼德兰出现。在相对较弱的封建王权与人文精神的苏醒的背景下,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宋朝和明清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业革命与西方商业革命的不同。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学作品往往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提取表中两个时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对城市经济状况与文学发展状况的关系加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很多中国学者认为“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已变成了时代标语,经济统制的呼声日高,“拯救这末日的厄运最普遍有力的手段就是所谓的‘计划经济’或‘统制经济’”。1934年上海商会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实行统制工业政策的要求。自1935至1937年,南京政府及其官员加强了参加商业、工业和银行业的活动,政府举办的工商业迅猛增长,掌握了工商业和金融业的领导权。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名为“计划经济”的战时经济方针,使国民经济实现计划化和军事化,其实质就是经济统制;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统制经济”,1941年确立起统制经济体制,并全面实施;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国家总动员法》的领布,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进入其强化阶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民政府实行的统制经济政策。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经济全球化的的概念开始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但实际上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1818—1883)就已经致力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他指出,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推动了人类历史由狭隘性的地域性历史发展为开放的世界历史,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产生。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世界历史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推动者。马克思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本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在一国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发展的惊人生产力和财富增长的狭小基础形成矛盾,资本输出国外,不是因为它在国内绝对过剩,而是因为在国外利润率更高。所以,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生命线。由资本对外扩张推动的全球化使世界市场不断拓展,兼具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属性,既实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体现了国际剥削关系,又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因此,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是难以避免的。

——摘编自富丽明《经济全球化理论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马克思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