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很多中国学者认为...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很多中国学者认为“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已变成了时代标语,经济统制的呼声日高,“拯救这末日的厄运最普遍有力的手段就是所谓的‘计划经济’或‘统制经济’”。1934年上海商会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实行统制工业政策的要求。自1935至1937年,南京政府及其官员加强了参加商业、工业和银行业的活动,政府举办的工商业迅猛增长,掌握了工商业和金融业的领导权。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名为“计划经济”的战时经济方针,使国民经济实现计划化和军事化,其实质就是经济统制;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统制经济”,1941年确立起统制经济体制,并全面实施;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国家总动员法》的领布,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进入其强化阶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民政府实行的统制经济政策。

 

(1)背景:经济大危机的冲击;苏联经济政策及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日本侵华的加剧。 (2)评价: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抗战胜利莫定了物质基础;导致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打击了私营企业,成为国民政府经济崩溃的重要原因。 【解析】(1)根据材料中“20世纪30年代初”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的影响、苏联和美国经济政策的影响、日本侵华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从材料“政府举办的工商业迅猛增长,掌握了工商业和金融业的领导权”“战时经济方针,使国民经济实现计划化和军事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学作品往往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提取表中两个时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对城市经济状况与文学发展状况的关系加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整体社会经济引人瞩目的发展,可被喻为中国历史上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首次启动。宋代城市发展突破原有政治和军事性质的限制,经济和社会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商业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近代型城市风貌已可初见端倪。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宋代货币,几乎成为“国际货币”。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渐至名存实亡,铜钱则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期中国精美的丝瓷等商品通过几条航线大批输往海外,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即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较普遍。清朝用银之势也已不可遏制。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1550年后,由入股组成的企业在英国和尼德兰普遍确立起来。1553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股份公司——莫斯科公司。16世纪,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首先在尼德兰出现。在相对较弱的封建王权与人文精神的苏醒的背景下,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宋朝和明清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业革命与西方商业革命的不同。

 

查看答案

二战后,美国不断发生种族危机,这引起国际舆论尤其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强烈批评,这迫使联邦政府不断推进民权改革。同时,美国政府也利用改革的成果,向国外讲述了美国种族和民主的故事,宜扬民主是解决美国种族问题的唯一方法。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和平与民主成为时代的主流

B. 美国民族问题的处理远远不如苏联

C. 国际关系格局影响社会发展

D. 美苏通过输出价值观争夺文化霸权

 

查看答案

苏联自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但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0.9%。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 西方开始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    B. 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工业

C. 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D.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查看答案

据统计,18世纪末,英国棉纺厂中,约3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上、使用动力机器的工厂,6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下、使用珍妮机或骡机的工厂。这客观上反映出

A. 机器生产摆脱地理环境限制

B. 技术变革推动生产规模扩大

C. 工业化造成分工越来越细密

D. 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集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