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经济全球化的的概念开始流行于20世纪8...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经济全球化的的概念开始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但实际上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1818—1883)就已经致力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他指出,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推动了人类历史由狭隘性的地域性历史发展为开放的世界历史,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产生。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世界历史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推动者。马克思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本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在一国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发展的惊人生产力和财富增长的狭小基础形成矛盾,资本输出国外,不是因为它在国内绝对过剩,而是因为在国外利润率更高。所以,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生命线。由资本对外扩张推动的全球化使世界市场不断拓展,兼具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属性,既实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体现了国际剥削关系,又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因此,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是难以避免的。

——摘编自富丽明《经济全球化理论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马克思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1)主张: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出现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资本主义推动的全球化兼具侵略性和建设性双重性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危机和灾难的全球化。 (2)背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深入研究;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欧洲三大理论成果提供了思想基础。 【解析】第(1)问,“主张”,依据材料信息“他指出,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推动了人类历史由狭隘性的地域性历史发展为开放的世界历史,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产生。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世界历史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推动者……由资本对外扩张推动的全球化使世界市场不断拓展,兼具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属性……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因此,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是难以避免的”概括得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出现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资本主义推动的全球化兼具侵略性和建设性双重性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危机和灾难的全球化。 第(2)问,“背景”,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深入研究、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欧洲三大理论成果提供了思想基础等角度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很多中国学者认为“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已变成了时代标语,经济统制的呼声日高,“拯救这末日的厄运最普遍有力的手段就是所谓的‘计划经济’或‘统制经济’”。1934年上海商会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实行统制工业政策的要求。自1935至1937年,南京政府及其官员加强了参加商业、工业和银行业的活动,政府举办的工商业迅猛增长,掌握了工商业和金融业的领导权。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名为“计划经济”的战时经济方针,使国民经济实现计划化和军事化,其实质就是经济统制;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统制经济”,1941年确立起统制经济体制,并全面实施;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国家总动员法》的领布,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进入其强化阶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民政府实行的统制经济政策。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学作品往往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提取表中两个时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对城市经济状况与文学发展状况的关系加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整体社会经济引人瞩目的发展,可被喻为中国历史上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首次启动。宋代城市发展突破原有政治和军事性质的限制,经济和社会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商业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近代型城市风貌已可初见端倪。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宋代货币,几乎成为“国际货币”。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渐至名存实亡,铜钱则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期中国精美的丝瓷等商品通过几条航线大批输往海外,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即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较普遍。清朝用银之势也已不可遏制。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1550年后,由入股组成的企业在英国和尼德兰普遍确立起来。1553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股份公司——莫斯科公司。16世纪,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首先在尼德兰出现。在相对较弱的封建王权与人文精神的苏醒的背景下,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宋朝和明清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业革命与西方商业革命的不同。

 

查看答案

二战后,美国不断发生种族危机,这引起国际舆论尤其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强烈批评,这迫使联邦政府不断推进民权改革。同时,美国政府也利用改革的成果,向国外讲述了美国种族和民主的故事,宜扬民主是解决美国种族问题的唯一方法。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和平与民主成为时代的主流

B. 美国民族问题的处理远远不如苏联

C. 国际关系格局影响社会发展

D. 美苏通过输出价值观争夺文化霸权

 

查看答案

苏联自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但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0.9%。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 西方开始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    B. 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工业

C. 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D.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