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卷 I调研卷高三文科综合历史试卷(三)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孔子援引古代权威周文王和周公来支持自己的学说;道家为能胜过儒家,请出伏羲、神农等;法家却主张“美当今”,反对“法先王”。这主要表明

A. 儒、道两家倡导兼容并包原则

B. 法家因注重改革而受民众欢迎

C. 法家更具锐意改革的进取精神

D. 儒、道与法家的服务对象不同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西汉丝绸之路初通时,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河西地区还是“习俗颇殊,地广民稀”,到东汉初年,河西已是“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据此可得出

A.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以经济目的为主

B. 经贸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显著

C. 丝绸之路兴起之时是以河东为中心

D. 河西地区的民族融合得到明显发展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宋代大批画家追求细节的真实,对所描绘对象细致人微,显现出了“观物”“究微”的治学态度,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一特点主要是

A. 社会动荡下复杂心情的反映

B. 商品经济发展重物质的反映

C. 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

D. 笔墨纸砚技术发展的产物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明代中后期,皇帝长期不理朝政,内阁的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朝廷行政审批权也转归于寺人(宦官)。这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明朝的君主专制有所削弱

B. 宦官成为了明朝中后期的中枢官员

C. 内阁在朝廷中的地位上升

D. 政治腐败和统治集团内部纷争不断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夕,全国总人口迅速增长。人口激增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农民暴动是其中之一,由此得出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该分析

A. 符合历史研究遵从论从史出的原则

B. 属于运用近代化史观分析历史问题

C. 忽视了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D. 说明太平天国运动顺应了时代潮流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吴虞的《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分析宋儒语录等书,抓住儒家的“孝弟(悌)”与封建家族制的关系进行猛烈地攻击。这反映出

A. 《新青年》成为当时中国最进步书刊

B. 儒学是当时中国近代化的主要阻力

C. 思想革命在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取舍

D. 新文化运动侧重抨击封建家族制度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联合国负责维和行动的助理秘书长米崔·蒂托夫在视察苏丹“DDR”过渡性培训中心时说:“非常高兴在这里看到中国维和部队的身影誊中国一直积极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这主要表明

A. 新时期我国外交呈现多元化特点

B. 积极履行世界大国应尽的义务

C. 在维和行动中中国占据主导地位

D.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调整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表是不同嫁妆等级的女孩在20岁前出嫁的人数(个)及比例:

——据意大利佛罗伦萨15世纪早期嫁妆银行的资料整理据上表可知

A. 婚姻状况受到当时人文思潮的影响

B. 追求物质财富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

C. 佛罗伦萨的婚俗不受基督教会约束

D. 文艺复兴使意大利人倾向于世俗生活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乔治三世于1760年上台,把持英国政权达半个多世纪。以至于“君主立宪制”被革命民主主义者骂成“羼杂着一些新的共和政体因素的两种古代暴政的残余”。这说明英国

A. 国王和议会共同执掌国家政权

B. 国王权力未受到制约

C. 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不彻底性

D.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针对二战后西方的“福利国家”,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说:“在最穷的社会中,从富裕的人那里扣除并提供给不幸的人剩余的饼是不多的。”据此,萨缪尔森认为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

A. 无力缓和社会矛盾

B. 给穷人带来更多实惠

C. 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D. 不利于刺激经济增长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近年来,美国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说不,德国公开反对《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定》(TTIP),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倾向于实行贸易、投资保护主义。该现象说明

A. “反全球化”的思潮正愈演愈烈

B.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也有挑战

C. 全球化中发达国家日渐处于劣势

D. 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初期的宰相大都来自功臣列侯,这形成了初期皇权与相权较为稳固的局面。

皇帝和宰相能较好地合作处理国家大事,宰相与皇帝之间的个人关系比较稳定,宰相与皇帝之间的权力(制度)关系明确,宰相制度逐步完善。同时,宰相制度适应了其他机构的发展和完善,御史大夫、太尉、内朝官以及地方王侯国等制度的设立和完善使宰相制度处于更为复杂的权力关系和制度环境当中。宰相制度本身比之秦朝也进一步发展,职权进一步明确、职权类型化更为明显、机构也日益复杂化。

——摘编自张扬《西汉初期宰相制度研究》

材料二首相是帝国唯一的大臣,主持帝国政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由议会选举。首相有权在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发起辩论,提出法案。表决失败,不能投不信任票迫使他辞职,因为他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其任期长短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意愿。首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的权力,各部都不是独立的机构,“部长”不是该部负责的政治人物,是首相的助手,称为“国务员”。因此,只要取得皇帝的赏识,首相便是帝国全部权力的化身。从1871年起到1890年,俾斯麦一直就是这个“帝国的监护人”。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汉初期宰相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德国首相和西汉初期宰相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点及其影响。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上表为18-19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初仍保留行中书省制度,当时中央六部的尚书往往被调派到行省去担任参知政事,而各行省的参知政事亦多有内调为六部尚书的,当时省级主官的地位很高,统率一省大政,其职权亦很重。在战事频繁和建国初期,为处理各种紧急性的政务,明王朝亦不能不给予省级主官较大的权力,允许他们因机便宜处理地方大政。

但这与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的国家根本体制是相冲突的。故此,在洪武九年,便下诏将全国各行省一律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废除行省制度。各行省原有的参知政事改称为布政使。在省一级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司法、军政的“三司制度”,实际上是将一省的地方军政权力一分为三,一省之内并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或官员可以单独裁断全局性的大政。遇有重大问题,要由“三司”议奏,听候皇帝批办。“三司”之间虽有分工,但主要是为了加强它们之间的相互监督和钳制。

一摘编自侯力《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行政体制的变化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代地方行政体制改革。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自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以后,随着其自治领地和殖民地相继加入战争,战火迅速蔓延至中东、非洲和远东,战争开始真正具有世界战争的规模,但欧洲的战略中心地位没有改变。在欧洲,由于意大利一直动摇于两大集团之间,战争一开始主要在德奥与三大协约国之间进行。从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看,德、奥备战较早,装备先进,在战初占有一定的军事优势。其中德国不仅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而且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重化工业的生产能力已超过英、法、俄三国的总和。这些要素与日益膨胀的人口相结合,不免使德国军队成为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

但是这些优势却由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外交上的孤立被部分地削弱了。德、奥在欧洲地理上的中心地位,决定了它们从战争一开始就面临着同时在西、东、南三个方面多线作战的不利形势。此外,天然易受包围的地缘与外交上的孤立,切断了它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资源的有限性使之难以支持长期战争的消耗。

一摘编自陈振昌《德意志帝国》

(1)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初期战局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同盟国在一战中战败的原因。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沈括一生勤奋好学,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博览群书,广泛地吸取了前人的知识。

但他并不迷信古人和书本,而富有创新精神,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另一特点是能正确对待人民群众和科学家个人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体验到劳动人民的智慧是科学知识的源泉。他在《上欧阳修参政书》里说:“至于技巧、器械、大小、尺寸、黑黄苍赤,岂能尽出圣人!百工、群有司、市井、田野之人莫不预焉。”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为了搞清某些问题,曾“历访镜工”,询问“老医”。同时,他也在他的著作中如实记录了不少民间的科学技术人物及其成就,如毕异活字印刷术,喻皓《木经》,水工高超巧合龙门,信州湿法炼铜,西夏冷锻铁甲等,这些都是人们了解当时科技发明的极其珍贵甚至是唯一的史料。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沈括在科技上获得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沈括对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贡献。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