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4.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孙中山指出:“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这表明孙中山

A. 反对间接民主

B. 主张主权在民

C. 倡导直接民主

D. 借鉴西方政体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十)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十一)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这表明中国国民党

A. 联合工农阶级,壮大革命力量

B. 开展土地革命,没收地主土地

C. 领导民主革命,推翻帝国主义

D. 着手发展经济,建立经济基础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了推动革命进程,他于20世纪20年代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的含义是(  )

A. “耕者有其田”    B. 主张平等的民权

C. 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 节制资本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孙中山主张的“民权主义”与康有为的“兴民权”区别在于

A.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B. 受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

C. 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D. 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中国共产党人对新三民主义予以充分的历史肯定,并在吸纳新三民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从而实现了对三民主义的发展和超越。中国共产党充分肯定新三民主义的原因不包括

A. 新三民主义包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 新三民主义实现了阶级属性的跨越

C. 新三民主义把民权主义与“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相联系

D. 新三民主义把民族主义与反对帝国主义相联系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孙中山曾说:“维我中国开国以来,以中国人治中国,虽间有异族篡据,我祖我宗常能驱除光复,以贻后人。今汉人倡率义师,殄除胡虏,此为上继先人遗烈。”这说明孙中山

A. 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

B. 把反帝与反封建有机结合

C. 宣扬民生主义的革命思想

D. 以推翻清朝统治为出发点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其主张说明

A. 三民主义思想开始走向成熟    B. “主权在民”是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

C.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宜言书中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材料说明

A. 孙中山已有“五族共和”的思想

B. “排满”始终是民族主义的核心

C.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认识较混乱

D. 孙中山将民族平等与反专制结合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1924年,孙中山先生说:“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中国共产党《中国土地法大纲》指出:“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前后“耕者有其田”

A. 其目的与内容相同

B. 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C. 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

D. 都没能真正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而国共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因为它(   )

A. 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 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平均地权的内容

C. 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

D. 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指导下形成的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孙中山认为,共和是中国政治之精髓,先哲之遗业;人们所共尊的尧、舜、禹三代就是“天下为公”的自治共和时代,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A.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

C. 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

D. 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化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摒弃了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和维新派的保守倾向,吸收了约翰·穆勒和亨利·乔治的部分学理,受到了社会主义的影响。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

A. 缺乏传统文化内容    B. 具有鲜明的革命性

C. 注重中西文化融合    D. 蕴含与时俱进因素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说称:“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

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我们这回革命,不但要做国民的国家,而且要做社会的国家,这是欧美所不能及的”。为此孙中山提出(   )

A. 国民革命,打倒军阀    B.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C. 土地革命,人人平等    D. 创立民国,共享民主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史学界认为:新三民主义的重要问题是认识到了民族的敌人,明确指出各个阶层的中国人应当共同努力的方向。这里的“新三民主义”主要“新”在

A. 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革命目标    B. 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目标

C. 突出了无产阶级的重要作用    D. 代表了中国最先进的革命理论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孙中山说:“受屈人民当联合受屈人民以排横暴者。如是······在亚洲则印度、支那为受屈者之中坚,而横暴者之主干亦为英、佛(即法国);而米国(即美国)或为横暴者之同盟,或为中立,而必不为受屈者之友朋,则可断言也;惟日本则尚在不可知之数。”基于以上认识,孙中山

A. 走上了革命道路

B. 组织了中国同盟会

C. 领导了辛亥革命

D.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1903年,孙中山在给友人的信中指出,欧美国势积重难返,“高者富可敌国,贫者贫无立锥”,这种贫富不均势必会引起大的冲突。因此,他认为,“今日吾国言改革,应为贫富不均计。”这说明,孙中山

A. 意识到社会革命的必要性

B. 主张改革以解决社会问题

C. 将民生问题放在首要位置

D. 以民生主义解决贫富不均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孙中山说:“民国十三年来革命不能成功,就是由于平等自由的思想,冲破了政治团体。”“欧美为平等自由去战争,争得了之后,常常被平等自由引入歧路。”“各人都扩充自己的自由,于是由于自由太过,便发生许多流弊……我们从新革命,便不可再蹈他们的覆辙。”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孙中山对民主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

B. 欧美革命误入歧路,证明中国“政治革命”之必要

C. 孙中山“以俄为师”,否定了西式民主价值与立国模式

D. 孙中山这种思想是因为对平等、自由的真正含义存在曲解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材料表明孙中山倡导民族主义的内涵是

A. 反对帝国主义

B. 追求民主与平等

C. 推翻君主专制

D. 废除封建等级制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孙中山选集(下)》载“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主张是

A. 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 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自由与独立

C. 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 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中山先生在国民党一大上说:“至共产主义之实行,并非创自俄国,我国数十年前,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已经实行(“圣库制度”),且其功效较俄国尤大。”孙中山对“圣库制度”的认识表明

A. “联俄”未必要全盘学习俄国

B. 俄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C. 共产主义和圣库制度一脉相承

D. 民生主义是对圣库制度的补充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经济学界与伦理学界一直存在这一论题,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孙中山给我们以重要启示。他认为只有进行政治革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才能够保证人民参与经济的平等权利,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孙中山强调实行“平均地权”能够有效地防止贫富悬殊的扩大,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使民生得到较好的改善。孙中山认为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是患贫穷,不是患不均,主张振兴实业、实现国家的现代工业化以此来获得经济快速发展。1924年,孙中山指出在私人资本制度的存在下是无法实现分配公平的,“节制资本”可以预防资本的垄断,实现分配正义。孙中山强调公平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认为维护社会公平也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方法之一。孙中山借鉴这一方面西方的成功经验,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两者兼得的关键。

——摘编自汪荣有 《孙中山经济伦理忠想探析》等

材料二  平等与效率之间的权衡是当代 “福利国家”面临的最重要课题。1945年, 英国工党政府上台后。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遵循“最低原则”“普遍原则”和“责任原则”着手建立比较完善的福利制度,1948年宣布建成世界上首个“福利国家”。政府给公民的津贴与补助,名目越来越多,几乎包括了“从摇蓝至坟墓”所需的所有福利项目。1960年,英国社保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6%,到1983年,达到13.1%。但以“福利国家”模式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体系难以为继。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保守党政府开始调整自己的角色,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向“基本安全网”方向转化,不再承诺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负责解决少数人的特殊困难。撒切尔政府把减轻税收作为重振英国经济战略中的一项重要政策。政府还将一些国营企业私有化,积极鼓励私人开办新企业。在这些措施下,社会成员在收入与财产上的差距拉大了,但经济显著增长。

——摘编自易梦红、 佟家栋《平等与效率间的再权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关于公平与效率的主要主张,并予以简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公平与效率的权衡方面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公平与效率的认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