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经济学界与伦理学界一直存在这一论题,效率与公...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经济学界与伦理学界一直存在这一论题,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孙中山给我们以重要启示。他认为只有进行政治革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才能够保证人民参与经济的平等权利,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孙中山强调实行“平均地权”能够有效地防止贫富悬殊的扩大,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使民生得到较好的改善。孙中山认为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是患贫穷,不是患不均,主张振兴实业、实现国家的现代工业化以此来获得经济快速发展。1924年,孙中山指出在私人资本制度的存在下是无法实现分配公平的,“节制资本”可以预防资本的垄断,实现分配正义。孙中山强调公平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认为维护社会公平也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方法之一。孙中山借鉴这一方面西方的成功经验,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两者兼得的关键。

——摘编自汪荣有 《孙中山经济伦理忠想探析》等

材料二  平等与效率之间的权衡是当代 “福利国家”面临的最重要课题。1945年, 英国工党政府上台后。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遵循“最低原则”“普遍原则”和“责任原则”着手建立比较完善的福利制度,1948年宣布建成世界上首个“福利国家”。政府给公民的津贴与补助,名目越来越多,几乎包括了“从摇蓝至坟墓”所需的所有福利项目。1960年,英国社保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6%,到1983年,达到13.1%。但以“福利国家”模式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体系难以为继。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保守党政府开始调整自己的角色,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向“基本安全网”方向转化,不再承诺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负责解决少数人的特殊困难。撒切尔政府把减轻税收作为重振英国经济战略中的一项重要政策。政府还将一些国营企业私有化,积极鼓励私人开办新企业。在这些措施下,社会成员在收入与财产上的差距拉大了,但经济显著增长。

——摘编自易梦红、 佟家栋《平等与效率间的再权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关于公平与效率的主要主张,并予以简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公平与效率的权衡方面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公平与效率的认识

 

(1)主张: (政治革命)自由平等的经济权利是追求效率与公平的前提;通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与发展实业,效率与公平两者可以兼得;效率与公平的兼得需要制度创新。 简评:这一思想把西方的成功经验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反映了时代要求,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为后世提供了借鉴和有益的启示;但这一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实现。 (2)变化:从重公平、轻效率到保基本、重效率。 原因:国家财政负担沉重;人们工作积极性降低;经济出现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失灵。 认识: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发展与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改善民生存在一定内在联系;效率与公平的实现需要制度保障;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效率与公平进行历史评价。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是患贫穷,不是患不均,主张振兴实业、实现国家的现代工业化以此来获得经济快速发展……孙中山强调公平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认为维护社会公平也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方法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自由平等的经济权利是追求效率与公平的前提、通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与发展实业、效率与公平两者可以兼得、效率与公平的兼得需要制度创新等方面概括指出孙中山关于公平与效率的主要主张。再从进步性与局限性两个方面予以评析。 (2)本题根据材料二“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向‘基本安全网’方向转化,不再承诺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负责解决少数人的特殊困难”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重公平、轻效率到保基本、重效率等方面指出英国在公平与效率的权衡方面的变化。再从国家财政负担沉重、人们工作积极性降低、经济出现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失灵等方面简析其原因。再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从提高生产效率与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存在一定内在联系、效率与公平的实现需要制度保障、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效率与公平进行历史评价等方面回答对公平与效率的认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山先生在国民党一大上说:“至共产主义之实行,并非创自俄国,我国数十年前,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已经实行(“圣库制度”),且其功效较俄国尤大。”孙中山对“圣库制度”的认识表明

A. “联俄”未必要全盘学习俄国

B. 俄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C. 共产主义和圣库制度一脉相承

D. 民生主义是对圣库制度的补充

 

查看答案

《孙中山选集(下)》载“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主张是

A. 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 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自由与独立

C. 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 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查看答案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材料表明孙中山倡导民族主义的内涵是

A. 反对帝国主义

B. 追求民主与平等

C. 推翻君主专制

D. 废除封建等级制

 

查看答案

孙中山说:“民国十三年来革命不能成功,就是由于平等自由的思想,冲破了政治团体。”“欧美为平等自由去战争,争得了之后,常常被平等自由引入歧路。”“各人都扩充自己的自由,于是由于自由太过,便发生许多流弊……我们从新革命,便不可再蹈他们的覆辙。”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孙中山对民主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

B. 欧美革命误入歧路,证明中国“政治革命”之必要

C. 孙中山“以俄为师”,否定了西式民主价值与立国模式

D. 孙中山这种思想是因为对平等、自由的真正含义存在曲解

 

查看答案

1903年,孙中山在给友人的信中指出,欧美国势积重难返,“高者富可敌国,贫者贫无立锥”,这种贫富不均势必会引起大的冲突。因此,他认为,“今日吾国言改革,应为贫富不均计。”这说明,孙中山

A. 意识到社会革命的必要性

B. 主张改革以解决社会问题

C. 将民生问题放在首要位置

D. 以民生主义解决贫富不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