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邯郸市2017-2018学年高二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公元前892年周懿王死后,其叔姬辟方趁内忧外患、形势混乱之际即位,是为周孝王。但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燮继位,是为周夷王。这反映出当时

A. 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B. 嫡庶观念仍较为牢固

C. 诸侯可操纵王室事务

D. 宗法意识已日趋淡漠

 

二、null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周灭商后,将商人的至上神上帝,转换为天,周王是天的嫡长子,称天子,是诸侯的领袖。天子可以不必再通过自己的祖先,直接祭天、向天祈祷。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王权开始高出神权

B. 最高执政者权力提高

C. 血缘纽带渐趋松弛

D. 家天下格局开始动摇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战国时期,在众多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世袭领主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这说明战国时期

A. 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

B. 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

C. 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

D. 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周灭商后,并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沣蓟县),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潍阳),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分封制

A. 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

B. 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

C. 使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

D. 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

 

四、null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据历史文献记载,古代官员的数额是有定员的:夏120员,殷240员,东汉7567员,晋6836员,隋12576员,大唐18805员。这可用来说明

A. 统治者对官吏擅权的防范

B. 中央政务管理机构由简到繁

C. 国家统治机器的不断完善

D. 政府行政效率逐步得到提升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出土于云梦县的睡虎地秦慕竹简中的《语书》是南郡郡守腾给本郡各县、道发布的一篇文告,其强调“矫端民心,去其邪僻,除其恶俗”。据此可知,郡守

A. 可以任免属县的官员

B. 权力类似西周的诸侯

C. 有地方民风教化之责

D. 掌管地方的监察事务

 

五、单选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秦始皇认为自己是天子,即上帝的嫡长子,天子自称“朕”,而其他人不能称“朕”,又采用了“五德之运”学说,认为周是火德,秦为水德,秦代周,符合水灭火。这反映出秦始皇

A. 彻底摆脱了商周政治观念的影响

B. 对君主专制有强烈的政治追求

C. 利用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D. 主要采用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秦汉官员以俸禄多少确定等级,汉代有十七八等级,最高者月俸350斛,每月收入为21875斤栗;最低的月俸8斛,合500斤粟。这说明秦汉

A. 官员职业性特征明显

B. 官员对百姓剥削残酷

C. 官僚体制严重失衡

D. 贵族政治已经废止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服食之物称,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此称谓

A. 意在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B. 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

C. 体现了皇权的神秘性色彩    D. 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秦刻石辞传者凡七:曰峄山、泰山、琅邪、之罘、之罘东观、碣石门、会稽。会稽刻石特提男女淫佚之防,此就各地风俗为矫正也。琅邪刻石尚孝、重农,为此后汉治之本。由此可知

A. 秦的治国理念是儒家思想

B. 秦始皇喜欢游历

C. 秦注重社会的行为规范建设

D. 秦刻石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秦朝正式开启了中国千余年的封建王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个里程碑。但马克思却形象地比喻其为:“好像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马克思这番话旨在强调

A. 先秦分封制催生了中央集权

B. 秦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

C. 秦官僚政治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D. 秦表面的统一掩盖不了“分散”的现实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据《秦集史》统计,自秦武王以后到始皇时代的一个多世纪中,共有右丞相十二人,左丞相九人。这些声名显赫的众多良相中,非秦国人占到68%以上。此材料可说明

A. 商鞅变法十分彻底

B. 军功爵制推行得力

C. 秦国重视招揽人才

D. 贵族势力严重削弱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如果周天子和一般贵族还保持着比较密切关系的话,那么秦汉时代的皇帝与一般贵族和地主之间就已经存在着一条前所未有的鸿沟。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封建经济的形成    B. 权力结构的变革

C. 思想专制的加强    D. 宗法观念的破坏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忧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这一变化

A. 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B.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 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D. 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元朝初年,政府废除科举制。1313年,政府恢复科举制,采用蒙、汉分开考试,最终录取忽都答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为进士,蒙、汉各半。这反映了

A. 政府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创新

B. 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

C. 实行蒙汉平等的民族团结政策

D. 科举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南北朝时期,夷夏之辨尤为激烈,南北方政权都以中国正统自居,讥讽斥责对方为“夷狄”、“僭伪”,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南北方

A. 分裂对立势难消除

B. 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C. 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D. 对社会安定的愿望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史载,唐太宗亲自翻阅当朝国史,认为玄武门诛李建成、李元吉事件语多微隐,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房玄龄等史官把君王历来不阅的《起居注》修改为《今上实录》等,呈上太宗。此事主要反映了

A. 君主参与的修史可信度更高

B.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C. 避讳君主始终是修史的原则

D. 朝廷注重提高史官地位

 

六、null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而当时宰相已辞职,朱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此事反映了

A. 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B. 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

C. 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    D. 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

 

七、单选题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宋朝时人说:“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张载也说:“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此现象表明,在宋代

A. 社会变革助推社会阶层流动

B. 贵族政治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C. 从政不问出身成为社会共识

D. 科举制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史记》记载:“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清代赵翼也说道:“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汉代此用人机制

A. 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C. 削弱了汉宗室贵族的势力

D. 使皇权受到外朝控制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观察下图,图片主要说明

A. 建立了系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B. 分割宰相权力并趋于完善

C. 创新制度以便加强君主权力

D. 三省六部制度已基本形成

 

八、null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唐代进士科考试的录取侧重文学,唐玄宗以后,诗赋创作的优劣成为录取进士的主要依据。宋代科举取士,朝着重经义、重策论的方向发展,考试中诗赋等内容逐渐退居次席,甚至被抛弃。这一变化有利于

A. 求取有经邦济国才能的人才

B. 破除世家大族的官场垄断

C. 提高官员的文化和道德修养

D. 推动读书重学风气的形成

 

九、单选题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汉武帝制定了“刺史六条问事”,刺史的监察对象第一条涉及地方豪强,其余五条皆与“二千石”地方官员有关;而《汉书》载,武帝时,豫州刺史鲍宣被丞相司直弹劾:“举错烦苛,代二千石署吏史听诉,所察过诏条。”宜坐免。这表明汉武帝在监察上

A. 以强化中央集权为目的

B. 注重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C. 以解决王国问题为核心

D. 注重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

 

十、null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唐代政事堂议政时由中书门下长官轮流主持议政会议,凡诏旨,必须由政事堂会议通过并加盖“中门下之印”方能生效,否则便是违制。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

A. 有利于防范权力的滥用

B. 使相权与皇权得以平衡

C. 是皇帝专权的有力工具

D. 提高了监察官员的效果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从汉末起门阀制度正在滋长,现实政权的基础建立在世家大族所支配的经济结构上面。而九品中正制尽管有将选举权收归中央的企图,但最终结果却是加重了大族在地方上的权威。”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A. 造成世家大族对皇权的妥协

B. 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

C. 有利于从地方选拔大量人才

D. 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汉初政治呈现出一种“布衣风格”。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本人出身低做,功臣集团的出身大多与其类似。这一“布衣风格”反映出

A.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 贵族势力的衰弱

C. 分封制彻底被废除

D. 宗法政治十分强大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宋代以前,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宋代以后监察官多自进士出身,这一标准得到宋以后历代朝廷的一再强调。这说明监察官选任

A. 逐渐趋于民主科学

B. 由注重门第到注重科举

C. 不再受到皇权干扰

D. 侧重德行到侧重学识

 

十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观察下表(部分)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其标题的是

古地名

古治理地区

今地区

关内道

治西京京兆府

今陕西省西安市

河南道

治汴州

河南省开封市

江南西道

岳州巴陵郡

岳阳市

潭州

长沙郡

长沙市

灵州

灵武温池鸣沙等县

甘肃鸣沙

 

 

A. 汉代十三州分布表

B. 唐朝地方行政区划表

C. 元朝地方管理表

D. 清朝地方行政区划表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宋史·陈兢传》记载:(陈)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阖门之内,肃于公府陈家财产公有,共同劳作,并适当照顾老弱病残。宋仁宗追赐陈氏先祖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科徭役。朝廷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是

A. 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 “陈氏义门在社会上有着巨大影响

C. 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

D. 彰显朝廷教化百姓的功绩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顺治帝曰:“今后各衙门及科道各官本章,俱著于每日午时进奏,候朕披览,次日发下拟旨,以便详阅批发……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关于清朝内阁制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与明朝内阁制度存在继承关系

B. 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C. 阁臣有权自主票拟供皇帝采纳

D. 内阁大学士参与中枢决策

 

十二、null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A. 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 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 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 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曾有一个中枢机构,始终没“挂牌”,里面的官员品级不高,都没有超过五品,也不能对中央六部等机构直接发号施令。这一机构中的“官员”最有可能称之为

A. 参知政事

B. 内阁大学士

C. 军机大臣

D.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雍正帝挑选入职军机处的两位大臣之一是为官谨慎小心的汉族官员张廷玉,另一位是雍正帝的心腹鄂尔泰。这体现出军机处

A. 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B. 加剧了君权相权的矛盾

C. 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团结

D.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详细信息
34. 难度:困难

在边疆民族政策上,康熙帝强调“治之得其道”和“惟令各行其道”,雍正帝提出“因俗利导”,乾隆帝则是强调“从俗从宜”“不易其俗”。这些边疆民族政策

A. 促进了内地与边疆的一体化

B. 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C. 消除了边疆地区的割据隐患

D. 巩固了清朝对边疆地区统治

 

十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35. 难度:简单

下面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清代军机处

皇帝

军机大臣人数

乾隆

多则十人少则一人,70%的时间六至七人

嘉庆、道光、咸丰

88%以上的时间四至六人

同治

五到六人

光绪

76.5%的时间四至六人

 

 

A. 权力稳固

B. 机构健全

C. 精干高效

D. 保密性强

 

详细信息
36. 难度:困难

下图为明朝初年中央和省级地方官府行政关系示意图。以下各项对于示意图的分析,正确并且全面的是

A. 皇帝专制权力强化

B. 具有近代三权分立特征

C. 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D.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的解缙曾受皇帝信任,常伴皇帝左右,并有机会参与朝廷机密事务决策和处理政务票拟。以上材料讲述的是

A. 唐代三省六部制

B. 汉代察举制

C. 清代设置军机处

D. 明代内阁制

 

详细信息
38. 难度:简单

“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在内容是

A. 科举制度地主经济

B. 专制皇权商品经济

C. 官僚政治地主经济

D. 封建割据商品经济

 

详细信息
39. 难度:简单

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

B. 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

C. 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

D. 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

 

详细信息
40. 难度:中等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十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41.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史,列有孝友传、忠义传、列女传、卓行传、死节传等等,其中记录的忠孝类、操守气节类的人才连篇累牍……几乎每一部正史都有比如《儒林传》、《文苑传》或《艺术传》、《文学传》、《道学传》等篇章,而且比重越来越大。初步统计结果表明。从《汉书》到《宋史》,列传所收录的人文型人才,分别为27人、300余人……粗略统计,《汉书》列传收录经济类人才仅有13人……而汉代以后,这类人物基本上不能登正史“大雅之堂”,只是散见于各种野史之中……科技型人才只是偶见于《方术传》、等带有神秘色彩的专传和《天文志》之中,而正式入选列传的科技人物则是寥若晨星……有些入传的科学家,并不是因其科技方面的成就,而主要是因其官宦背景,如张衡、沈括等。蔡伦乃是作为宦官而被列入《宦者列传》。

——《中国古代人才观是如何演变的?》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说明古代人才观的主要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

 

详细信息
42.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宋时期的中央监察制度由御史、谏官、封驳官三大体系组成。唐朝前期,御史掌“纠绳不法”,监察百官;谏官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规谏皇帝;门下省掌审议、驳奏,监督决策,正如唐太宗所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宋初曾仿唐设谏官,如谏议大夫、司谏、正言。那时谏官多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至真宗天禧元年(1017)时,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并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言事的责任。谏官的职务得以确定,使谏院初具规模,仁宗明道元年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谏院开始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宋王朝分散监察权,在中央和地方上设各级监察机构,实行层层监督。

——摘编自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材料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并逐步成熟的,基本标志是中央专门监察机构的出现和地方监察体系的初具规模。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副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宋时御史台内分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系统,在地方则建立起多重监察制。明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官员设置有所缩减,比较简约精干,大体与中央六部和地方十三布政使司行政系统相适应;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职。

——改编自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相比宋代的监察制度出现了哪些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