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1953年,苏联农庄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之对应,人均粮食产益品为432千克,人均肉类产品为3O千克,分别比1913年低近70千克和2千克。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A.玉米运动造成农庄损失巨大  B.斯大林模式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C.农业生产技术长期停滞不前  D.余粮被强行征收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赫鲁晓夫大力推行领导干部轮换制度,并从1957年开始降低了高级干部工资,规定了政府部长、副部长、部务委员、司长、副司长的最高工资,并废除了每月发给高级干部的专门津贴。据此可知,赫鲁晓夫的此项改革

A.削弱了其执政时的社会基础

B.确保了其他改革的顺利推行

C.有利于缓和不同阶层的矛盾

D.致力于纠正斯大林模式弊端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他的改革先从农业入手……尽管他的农业政策有很多失误,但他的改革与调整还是取得了积极成果。苏联农业克服了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取得了较快的进展。……1951~1955年期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为3850万吨,1961~1965年期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农庄庄员的生活大大改善。材料中的是指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勃列日涅夫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戈尔巴乔夫指出:他是改革的先驭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戈尔巴乔夫的这一评价

A.充分肯定了勃列日涅夫改革

B.客观评价了赫鲁晓夫改革

C.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历史功绩

D.是对自身改革深刻的反思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从1973年开始到1982年,农业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基建投资总额中一直占27%左右。苏联对农业投资的数额,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由此可见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关键

C.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农业          D.苏联的农业问题已得到了有效解决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有研究表明,“采取这一改革步骤,使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具体。这是因为上述改革

A. 使当权者的利益受损    B. 完全背离了斯大林模式

C. 客观上造成思想的混乱    D. 使国家体制更加僵化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勃列日涅夫的这一改革措施

A.突破了传统的经济体制           B.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

C.赋予企业生产充分自由           D.试图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阅读下表,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苏联经济的年增长率(1951年—1985年)(单位:%)
 

时间
 

1951—1960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苏联官方统计
 

10.1
 

6.5
 

7.8
 

5.7
 

4.4
 

3.5
 

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估计
 

5.6
 

4.9
 

5.1
 

3.0
 

2.3
 

0.6
 

麦迪森的估计
 

5.2
 

4.8
 

4.8
 

2.9
 

1.8
 

1.7
 

苏联学者的估计
 

7.2
 

4.4
 

4.1
 

3.2
 

1.0
 

0.6
 

 

 

A. 苏联的官方统计数据无参考价值    B. 六十年代苏联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C. 七八十年代苏联经济进入衰退期    D. 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到80年代,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这种情况体现出苏联

A.进出口贸易协调发展                B.新经济制度初现成效

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D.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质的改造的措施是

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

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面是有关戈尔巴乔夫在位时期苏联经济的相关信息表。据此可知,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时间
指标
 

1985年
 

1991年
 

黄金储备(吨)
 

约2500
 

240
 

1美元对卢布的官方汇率(卢布)
 

0.6
 

90
 

经济增长率(%)
 

2.3
 

-11
 

肉类价格(卢布/千克)
 

2
 

100
 

石油出口量(百万桶)
 

1172
 

511
 

外债(亿美元)
 

105
 

520
 

 

 

A. 坚持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B. 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源

C. 重点放在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领域

D. 使苏联的经济环境恶化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在西方,他被捧为推倒柏林墙、结束冷战和改变世界的英雄;而在俄罗斯,他更多地被视为毁灭一个伟大国家的叛徒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普遍种植玉米,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但是,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3850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二 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20世纪祖国史》(俄罗斯教育部审定)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消极后果。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件事(指苏联解体)与其说取决于各个共和国本身,还不如说是由这些共和国的政治精英们、领导人决定的。俄罗斯领导瓦解苏联的路线,曾与苏共内部顽固的特权势力的斗争交织在一起……这两个阵营——尽管看来好像思想立场对立,(实际上)都串通一起来打倒戈尔巴乔夫。”那些在八月份似乎是‘为了保留联盟’而支持叛乱分子的党内权贵们,这一次却也投了搞垮联盟的赞成票!”

——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

材料二 西方称为“俄罗斯民主之父”的戈尔巴乔夫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被绝大部分俄民众视为导致苏联垮台的“罪魁祸首”。在1996年总统大选上,戈氏仅获得0.51%的选票。但到2011年时全俄舆论中心的民调显示,对于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42%的被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起了主要作用。以平和态度对待戈氏的民众的比例由此前的25%上升到了47%。有人说,从个人的历史角色来看,在苏联解体这件事上,叶利钦应该比戈尔巴乔夫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保住联盟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说:“如果不是俄罗斯先独立,苏联是不会解体的。”

——《戈尔巴乔夫反思改革的三大失误》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上的责任及依据。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西方和俄罗斯国内民众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责任的不同评价。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