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件事(指苏联解体)与其说取决于各个共和国本...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件事(指苏联解体)与其说取决于各个共和国本身,还不如说是由这些共和国的政治精英们、领导人决定的。俄罗斯领导瓦解苏联的路线,曾与苏共内部顽固的特权势力的斗争交织在一起……这两个阵营——尽管看来好像思想立场对立,(实际上)都串通一起来打倒戈尔巴乔夫。”那些在八月份似乎是‘为了保留联盟’而支持叛乱分子的党内权贵们,这一次却也投了搞垮联盟的赞成票!”

——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

材料二 西方称为“俄罗斯民主之父”的戈尔巴乔夫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被绝大部分俄民众视为导致苏联垮台的“罪魁祸首”。在1996年总统大选上,戈氏仅获得0.51%的选票。但到2011年时全俄舆论中心的民调显示,对于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42%的被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起了主要作用。以平和态度对待戈氏的民众的比例由此前的25%上升到了47%。有人说,从个人的历史角色来看,在苏联解体这件事上,叶利钦应该比戈尔巴乔夫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保住联盟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说:“如果不是俄罗斯先独立,苏联是不会解体的。”

——《戈尔巴乔夫反思改革的三大失误》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上的责任及依据。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西方和俄罗斯国内民众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责任的不同评价。

 

(1)责任: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负有主要领导责任。依据: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仍继续苏联的传统做法,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社会不满加剧;在经济改革没有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定程度迎合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改革带来强大苏联解体的结局符合西方国家的利益,故西方对其评价较高;苏联解体后初期俄罗斯的社会动荡与生活水平的持续下降,导致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普遍倾向负面;后随俄罗斯社会经济、政治的巨大变化及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使俄罗斯人对戈氏的评价也就逐步趋于理性和客观。 【解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形成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本问主要考查苏联解体相关内容——戈尔巴乔夫。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第一小问比较简单:戈尔巴乔夫负有主要领导责任。关于第二小问的“依据”要结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和作用进行分析说明: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成效不明确,苏联经济继续恶化;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形成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及材料信息,本问主要考查苏联解体相关内容——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责任的不同评价”的认识。此问具有一定能难度,学生不易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这样来解读:总体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定程度迎合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因此,西方国家倾向于评价高。但在俄罗斯国内,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呈现出巨大的不同:苏联解体后初期,评价倾向于负面;后随俄罗斯社会经济、政治及思想文化的发展,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也就逐步趋于理性和客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普遍种植玉米,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但是,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3850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二 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20世纪祖国史》(俄罗斯教育部审定)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消极后果。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查看答案

在西方,他被捧为推倒柏林墙、结束冷战和改变世界的英雄;而在俄罗斯,他更多地被视为毁灭一个伟大国家的叛徒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查看答案

下面是有关戈尔巴乔夫在位时期苏联经济的相关信息表。据此可知,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时间
指标
 

1985年
 

1991年
 

黄金储备(吨)
 

约2500
 

240
 

1美元对卢布的官方汇率(卢布)
 

0.6
 

90
 

经济增长率(%)
 

2.3
 

-11
 

肉类价格(卢布/千克)
 

2
 

100
 

石油出口量(百万桶)
 

1172
 

511
 

外债(亿美元)
 

105
 

520
 

 

 

A. 坚持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B. 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源

C. 重点放在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领域

D. 使苏联的经济环境恶化

 

查看答案

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质的改造的措施是

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

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查看答案

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到80年代,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这种情况体现出苏联

A.进出口贸易协调发展                B.新经济制度初现成效

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D.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