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他的改革先从农业入手……尽管他的农业政策有很多失误,但他的改革与调整还是取得了...

他的改革先从农业入手……尽管他的农业政策有很多失误,但他的改革与调整还是取得了积极成果。苏联农业克服了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取得了较快的进展。……1951~1955年期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为3850万吨,1961~1965年期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农庄庄员的生活大大改善。材料中的是指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勃列日涅夫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苏联农业克服了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取得了较快的进展”“改革先从农业入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他”是指赫鲁晓夫,故C项正确;勃列日涅夫重点改革工业,排除D项;A项不符合题干材料的时间;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排除B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赫鲁晓夫大力推行领导干部轮换制度,并从1957年开始降低了高级干部工资,规定了政府部长、副部长、部务委员、司长、副司长的最高工资,并废除了每月发给高级干部的专门津贴。据此可知,赫鲁晓夫的此项改革

A.削弱了其执政时的社会基础

B.确保了其他改革的顺利推行

C.有利于缓和不同阶层的矛盾

D.致力于纠正斯大林模式弊端

 

查看答案

1953年,苏联农庄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之对应,人均粮食产益品为432千克,人均肉类产品为3O千克,分别比1913年低近70千克和2千克。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A.玉米运动造成农庄损失巨大  B.斯大林模式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C.农业生产技术长期停滞不前  D.余粮被强行征收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如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世界中前殖民地各民族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远没有获得经济独立。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的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联“五年计划”实施对苏联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关于五年计划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摘自《列宁选集》

材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的含义并指出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的主要政策因素简要说明说该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查看答案

戈尔巴乔夫曾指出: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对农业来说,集体化实际上成了新的农奴制。在戈尔巴乔夫看来,斯大林模式

A.未能推动苏联农业的发展

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之上

C.使苏联短期内实现工业化

D.造成苏联经济的严重失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