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如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如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世界中前殖民地各民族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远没有获得经济独立。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的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联“五年计划”实施对苏联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关于五年计划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1)体制:逐步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2)示例: 观点 史实 “五年计划”导致苏联物质生活的贫困,束缚“人”的发展和解放 苏联公民受到严重剥削,生活水平低下;苏联公民缺乏个人自由、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 “五年计划”促进了苏联的强大,同时它的巨大成就,使其成为发展中国家仿效的对象 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影响中国、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 “五年计划”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 面对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借鉴苏联的做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解析】(1)抓住所问“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回答“五年计划对苏联的影响”。根据材料可五年计划的实施使得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结合所学可知五年计划实施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2)第二问回答好的关键有二,一是材料观点是什么必须明确归纳;二是结合材料和所学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材料“苏联人的衣衫褴楼、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可以看出人民的贫困、人性的被束缚。论证使用材料进行归纳即可;材料“不发达世界中前殖民地各民族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远没有获得经济独立。”可以看出五年计划导致了苏联的强大,亦为新兴民族国家所效仿,论证结合此材料和所学(东欧、中国照搬斯大林模式)回答;材料“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等表述可以看出,五年计划甚至影响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的制定,结合所学论证即可,史实主要列举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强化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摘自《列宁选集》

材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的含义并指出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的主要政策因素简要说明说该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查看答案

戈尔巴乔夫曾指出: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对农业来说,集体化实际上成了新的农奴制。在戈尔巴乔夫看来,斯大林模式

A.未能推动苏联农业的发展

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之上

C.使苏联短期内实现工业化

D.造成苏联经济的严重失衡

 

查看答案

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得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这一做法

A.给苏俄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B.不利于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C.较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为苏联工业化积累了资金

 

查看答案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在纽约有个贸易机构,登广告招募60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10万人之多,其中有管子工、化学家、教员、牙科医生等。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

B.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美苏间敌对关系得以根本性改变

D.苏联工业化建设逐步展

 

查看答案

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一方针的特点是

A.采用计划经济体制

B.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取消新经济政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