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黑龙江省肇东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一战前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形成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其主要原因是

A. 英德矛盾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B. 世界绝大部分领土已瓜分完毕

C. 各国垄断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D. 各国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原来的力量对比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不符合19世纪晚期世界历史发展特点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世界最终连成一个整体

B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斗争激烈

C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格局

D英国调整同法国和俄国的关系,正式结成三国协约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1919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致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备忘录中曾说:我想象不到将来有比这更能引起战争的原因了:已明确证实自己属于世界上最充沛、最强大的民族之一的德意志民族,居然被一群小国所包围,这些国家中的多数从来就没能为自己建立过稳定的政府,而每个国家中又都存在着大批吵着要与他们的祖国统一的德意志人。劳合·乔治讲这段话的意图是

A. 警告美国不要插手欧洲事务    B. 否定美国有关民族自决的提议

C. 联合美国提防德国的再度崛起    D. 不要过分削弱德国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团对欧洲事务很少开口,故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日本“沉默”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没有资格介入欧洲事务    B. 无力与欧洲列强争夺霸权

C. 专注亚洲事务及利益    D. 日本代表不善外交辞令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巴黎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集团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主要调整了

A. 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矛盾    B. 帝国主义在远东的矛盾

C. 战胜国与战胜国的矛盾    D. 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基辛格曾评价某一国际会议说:“最后所得到的成果,是美国的乌托邦理想与欧洲的恐慌症妥协下不堪一击的产物——有太多的妥协使美国的美梦难以成真,又有太多的权宜之计难以平息欧洲的恐惧。”这一“产物”是指

A. 国际联盟    B. 布雷顿森林体系    C. 联合国    D. 关贸总协定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一战后,在华盛顿会议上,大国为争夺亚太地区霸权展开激烈斗争,斗争的结果是

A. 日本的扩张势头受挫    B.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美国取代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    D. 英国的殖民势力大增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克服经济危机采取的相同做法是

A. 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B.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 放弃关税壁垒    D. 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使“原有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和世界市场市场分崩离析”,主要原因是

A. 各国阶级矛盾尖锐,工农运动蓬勃高涨

B. 资本主义大国以邻为壑,大打经济战

C. 德国、日本成为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D. 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一次国际会议中,为了不失去“上场取得最后一分,以决定全局胜利”的机会,罗斯福说服丘吉尔同意了斯大林的一项建议,客观上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这次会议是

A. 开罗会议    B. 德黑兰会议

C. 雅尔塔会议    D. 波茨坦会议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二战后期,主要大国为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对战后世界进行安排,召开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下列各项条款中,属于雅尔塔会议内容的是

A.“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国。”

B.“霸王战役应……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

C.“我们的宗旨是……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

D.“德国无效果及无意识抵抗……所得之结果,……可为日本人民之殷鉴。”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上述材料反映了美国杜鲁门主义的本质是

A. 遏制苏联    B. 恢复西欧经济

C. 称霸世界    D. 解决希土危机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柏林墙是民主德国为了阻止公民出走于1961年修建的。民主德国一直把它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而联邦德国则把它称为“监狱之墙”。这一称谓的不同反映了两国

A. 社会制度的差异    B. 对民主的理解有分歧

C. 对法西斯的认识不同    D. 在“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的对抗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尼克松期间采取的对外政策与杜鲁门政策的最大不同是

A. 对苏采取强硬政策    B. 对苏采取“缓和”战略

C. 美在争霸中全面收缩    D. 美苏争夺重点在欧洲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一本史书描述:“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介入此次冲突。这是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的军事联合行动,也是冷战的最佳范例,美苏两强在遥远的国度进行军事对抗。”这次事件是指

A. 朝鲜战争    B. 柏林危机

C. 古巴导弹危机    D. 海湾战争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造成下图所示地区战争频繁、和平进程艰辛的因素有

①地理位置

②民族、宗教矛盾

③资源丰富

④大国干预

A. ①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在印巴分治方案中,英国殖民者将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的惟一原则,这样的结果是

A. 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B. 极易导致宗教对立与排斥

C. 可以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D. 有利于整个地区的和平与安定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从战争爆发因素的角度看,海湾战争与“二战”后历次中东战争的主要相同之处有

A. 大国的卷入、宗教的冲突    B. 宗教的冲突、民族问题

C. 土地等资源的争夺、民族问题    D. 土地等资源的争夺、大国的卷入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联合国的国徽(如图)是从地球的北极方向勾勒世界地图的形象:经纬线由8条直线和5个同心圆组成,两根橄榄枝衬托着整个地球。对此图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A它标志着联合国是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            

B. 它反映了五大洲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           

C它确立了“五大国一致原则”,共同维护“集体安全”           

D它象征着联合国的根本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本质上反映了

A. 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

B. 大多数国家把提高综合国力放在首位

C. 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仍然频繁地发生

D. 时代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发生变化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与其过分关注搞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A. 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B. 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C. 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D. 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下表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研究专题

论文数量(篇)

722

287

614

96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A.康熙帝     B.乾隆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

A.商鞅变法                     B.汉武帝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  )

A. 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B. 王安石变法:市易法 “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

C. 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 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 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 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 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 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 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 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 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 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A. 洋务派    B. 早期维新派    C. 康梁维新派    D. 民主革命派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青苗法   免役法   保甲法   方田均税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对土地所有制的处置方式不一,有的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的废除土地私有制。以下分别对应这两种方式的是

A. 圈地运动/明治维新    B. 明治维新/十月革命

C. 十月革命/1861年改革    D. 1861年改革/圈地运动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基于“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的认识,明治政府开始

A. 实行地税改革    B. 开化社会文明

C. 引进欧美科技    D. 鼓励工商贸易

 

详细信息
34. 难度:简单

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对当时中国国内的“立宪”,“专制”之争产生了很大影响,立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结局抱有不同期望,立宪派普遍希望

A.日败俄胜        B.日俄俱败        C.日胜俄败       D.日俄休战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           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详细信息
36. 难度:简单

《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 百日维新    B. 戊戌政变

C. 清末新政    D. 预备立宪

 

详细信息
37. 难度:简单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 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 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 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 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详细信息
38. 难度:简单

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 众人集体生产    B. 田庄规模生产

C. 个体农户耕作    D. 官府募民耕作

 

详细信息
39. 难度:中等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A. 青苗法    B. 均输法

C. 免役法    D. 市易法

 

详细信息
40. 难度:中等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4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了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显露疾病的症状。

——摘编【美】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这样写道:“对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奴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的原因。

(2)结合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内容,简要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的含义。

 

详细信息
42.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败。在湖南所以成功,因陈宝箴、黄公度(黄遵宪)等都是政治家,资望才学,为旧派所钦重。凡所措施,有条不紊,成效卓著。反对者虽叫嚣咒骂,而事实俱在,不容抹杀。在北京所以失败,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及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以驻日本钦差大臣之职予以公度,而不予有为,三诏严催公度攒程赴京,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京变作矣。

——《梁启超传》

材料二近来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登用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渐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审处,再行办理。朕实不胜紧急翘盼之至。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启超的认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