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政治试题

电视连续剧《沂蒙》用“红嫂”式的质朴表现“红嫂”的崇高,真实展示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又一壮歌。表明

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②对于民族精神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③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内涵是相同的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②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这表现在(

①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

④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在第27届国际太空探索者协会年会上,女航天员刘洋与中粮集团的青年员工进行了互动交流,并讲述了自己难忘的航天经历,以此激励中粮青年员工,让零失误零误差的航天精神得到进一步传承与发扬。弘扬航天精神有利于(    )

①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②提高民族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③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④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新时期广东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孕育在广东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新时期广东人民开创新事业的重要精神动力。这表明(  )

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体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

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丰富与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题文)每个时代对雷锋的解读都不一样。20世纪70年代,强调学习雷锋的“爱憎分明”;20年代,强调学习雷锋的“钉子精神”;90年代,则强调学习雷锋的“奉献精神”;而现阶段,我们则更强调学习雷锋精神的爱心、敬业和诚信。这表明雷锋精神

①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②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传承方式与途径

③在市场经济时代仍旧有旺盛的生命力       

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始终坚持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的统一,积极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这是因为

①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②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下列对爱国主义认识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②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

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④爱国与爱国主义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习近平在讲话中引经据典,如“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筚路蓝缕”“胼手胝足”等。下列说法和上述精神内涵相吻合的是(  )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③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④吴越同舟、众心成城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复兴中华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历史使命。之所以要复兴中华文化是因为(  )

中华文化的力量总是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中华文化是激励人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力量

中华文化是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关键因素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力量之源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共704466条记录 当前(22020/70447) 首页 上一页 22015 22016 22017 22018 22019 22020 22021 22022 22023 22024 22025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