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为保证本地餐馆卫生合格,制定和实施了“放心厨房”工程。以根治“地沟油”为契机,提升餐厨垃圾处置能力。以下选项,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合理的是: ①市政府发布《关于地沟油和餐厨废弃物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各部门联动监管 ②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开展调研,形成《关于地沟油和餐厨废弃物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③市政协委员提交《关于加快完善地沟油和餐厨废弃物专项整治实施的建议》的提案 ④市政协把《关于完善地沟油和餐厨废弃物专项整治实施的建议》移交主管部门办理 A. ②→③→④→① B. ③→②→④→① C. ③→④→②→① D. ②→④→③→①
|
|
(题文)2016年12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发展权:中国的理念、实践与贡献》白皮书指出,全国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的行政首长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的各级党政机关都配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这表明 ①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②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巩固了民族自治的基础 ③国家依法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权利 ④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
|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因为: ①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②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④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
(题文)1947年5月1日,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诞生。作为首个省级民族自治区,不仅开创了内蒙古发展的新纪元,也为民族地区的发展作了典范。设立少数民族自治区 A. 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国家统一的基础 B. 是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前提条件 C.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 D. 是国家治理民族地区的中心任务
|
|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制定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最终要被提交至全国人大审议通过。这是因为( ) ①全国人大要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 ②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 ③党的主张只有通过法定程序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 ④国家最高决定权由全国人大行使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
为破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在传承中存在的危机,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并下拨专项资金,保障这一工程的落实。这一举措( ) ①表明维护国家整体利益是维护少数民族利益的基础 ②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在要求 ③有利于维护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④表明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5 000亿元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 000亿元,同时强调,地方各级政府预算依法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地方政府债券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批准;国务院将地方预算汇总后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以上材料表明( ) ①全国人大在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全国人大合理划分了各级人大在预算审查方面的职权 ③地方政府由国务院产生,必须对它负责 ④全国人大对政府的指导只有集中没有民主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
|
脱得下厚重的外套,却摘不掉严实的口罩——这一现象就是中国老百姓近年来面临的残酷现实,放肆呼吸似乎成为了一种奢望。对此,国家机关应做出的努力有( ) ①人大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扩大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 ②政府切实履行政治职能,扩大处罚污染企业的自由裁量权 ③政协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为治理污染提出合理化建议 ④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提高审理治理环境相关案件的效率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
|
“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同志的先进事迹引起了全社会强烈反响,他以“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身体力行”的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 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③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④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
2016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就民族问题答记者问时指出,确实有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中的“短板”,因而对民族贫困地区“要高看一眼,要厚爱一分”。实施扶贫攻坚工程,提升少数民族的获得感,要求 ( ) ①给予民族贫困地区更多的自治权,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②党坚持依法立法,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 ③人大通过行使监督权,督促相关国家机关落实民族政策 ④政府完善和实施好差别化支持政策,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