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耻则有所不为 耻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萌芽于早期国家形成的尧舜禹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对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立足于人的个性修养,延展到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从向内的方向看,首先,它强调个人的修身,要求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的目的,这一点构成了耻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次它激发人的奋斗精神,“行已有耻”,它使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不屈不挠,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孔子有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在这天下三德中,知耻居于最深层次,它对好学、力行乃至其他种种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倡导“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成为他们立身行事的楷模,造成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刚正之气,形成一种刚直不阿、特立卓行、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再次它崇尚操守,褒扬气节。由于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形成中国古代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其具体内涵就是指廉洁正直、守志不辱的人生品行,最终则是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气节观。 从向外的方向看,耻感文化对人的一个基本行为要求就是改过迁善,见贤思齐。这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内省机制的外化,“知耻则有所不为”,进一步做到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最终而达到“至善”的崇高境地。其次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特定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是耻感发生的外在依据,因而“以何为耻”是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问题,它与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凡是缺乏道德、丧失廉耻之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无德、无耻之徒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耻感文化的生理基础在于人的物质个体对外界的反映和反应;它的心理基础在于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它的社会基础在于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所达成的共识。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由于古人早已认识到人的内省和自律对控制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因而才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也认识到无耻之徒为一已私利而不惜、不怕损害社会的利益,因而也违背了人们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所以,必须发掘人的羞耻之心,从根本上使人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这在今天尤其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 (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包括人的个性修养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 B. 以强调个人的修身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 耻感文化能激发人的奋斗精神,使人为实现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D. 孔子所提出的好学、力行、知耻被称为天下三德,其中知耻很重要,它对好学和力行起着决定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耻感文化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要求个人要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来正人。 B. 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是因为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 C. 违背了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的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D. 耻感文化既强调个人修身,又崇尚操守,褒扬气节,在对耻感文化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的得出,源于古人早已认识到人的内省和自律对控制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 B. 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向内核心内容层面的展示。 C. 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行为要求,以及整个社会公认的道德评价机制,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外向层面的展示。 D. 《世说新语》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说明耻感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有助于人道德上的完善。
|
|
补写出下面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①亲小人,远贤臣,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_。”(《论语。为政》) ③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不以千里称也。 (韩愈《杂说(四)》) ④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⑤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⑥______________,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徐志摩《再别康桥》) ⑦曾记否,到中流击水,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
|
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句子。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鹄:箭靶的中心)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权衡:枢要,关键),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 (1)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2)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史记·滑稽列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徒揭空笼,造诈成辞 揭:揭开 B. 去我飞亡 去:前往 C. 痛吾两主使不通 使:让 D. 叩头受罪大王 罪:惩罚 2.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①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 ②齐王使臣来献鹄 B. ①是不信而欺吾王也 ②齐王有信士若此哉 C. ①去我飞亡 ②欲赴他国奔亡 D. ①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 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 3.对下面加点词活用的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 道飞其鹄(名词活用作动词) B. 造诈成辞(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C. 出而饮之(使动用法) D. 财倍鹄在也(名词活用作动词)
|
|
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诗句及词语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A.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落笔,诗人便将自己置于长天秋水的大背景之中,当然也将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意境中。“独立”“湘江”“橘子洲”三词,点明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属于写实兼写虚手法。 B. “看”这一动作,其对象包括“万山”“层林”“漫江”“百舸”——这是近观和远眺;还包括长天的鹰、水底的鱼——这是仰视和俯瞰。“红遍”“尽染”“碧透”,则展示出物象的广度、深度和透明度。 C. “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不仅是对上述各物象的总结,也是将物象提升为意象的一个概括。“万类”中,无论是静态物,还是动态物,诗人均赋予它们灵性,一个“竞自由”,便使“万类”鲜活起来。 D.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百侣”们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一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各路军阀看得如同粪土一般。万户侯——本为汉朝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此处指代大军阀、大官僚。
|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艳影 彳亍 冷漠 凄婉 B. 颓杞 寂寥 彷徨 迷惘 C. 凄清 惆怅 榆荫 浮澡 D. 船蒿 沉淀 峥嵘 笙箫
|
|
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 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 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 东欧国家看不上2018年世界杯足球赛 D. 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
|
选出全是偏正短语的一组 A. 报纸杂志 多么自豪 他们的朋友 保持安静 B. 我的祖国 非常疲乏 皎洁的月光 破格提拔 C. 雄伟壮丽 果子成熟 美丽的风景 表达清楚 D. 打量一番 紧张不安 悠扬的笛声 刻苦钻研
|
|
下列句子的划线部分全部属于补语的一项是 ①他写了三篇 ②他唱了三遍 ③他休息了三天 ④他浪费了三天 ⑤他买了二米 ⑥线长二米 ⑦工作了半夜 ⑧工作到半夜才下班 ⑨新书买了两次 ⑩新书买了五本 A. ①③⑤⑦⑨ B. ②④⑥⑧⑩ C. ①④⑤⑧⑩ D. ②③⑥⑦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