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杜鹃,又名子规,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凄凉、哀伤的象征。李白《蜀道难》中的①“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中的②“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中的③“_______,_______ ”,都使用这一意象表情达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第下列小题。 次韵东坡还自岭南 李之仪① 凭陵岁月固难堪,食蘖多来味却甘。 时雨才闻遍中外,卧龙相继起东南。 天边鹤驾瞻仙袂,云里诗笺带海岚。 重见门生应不识,雪髯霜鬓两毵毵②。 (注):①李之仪:苏轼门生,与苏轼感情深厚。②毵毵(sān sān):毛发纷披散乱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凭陵有“逼压”之意,写出了苏东坡在政治斗争中所遭受的凌逼以及在艰难岁月中所承受的精神压力。 B. “蘗”即黄檗,味苦,古人常以黄檗比苦心。“味却甘”写出了苏轼贬谪岭南时安之若素、乐观旷达的精神。 C. “时雨”喻指皇帝的恩泽,“卧龙”喻指苏东坡,颔联既写出了苏轼得以还自岭南的原因,也写出了诗人对苏轼才华的赞美。 D. 两人见面时诗人白发苍苍,苏轼已经认不出他了。诗人感慨岁月无情,又对苏轼漂泊在外时间之长、命运之苦伤心。 E. 这首诗中间两联意奇境阔,首尾两联情悲语酸,却并无不协调之感,呈现出飘逸与苦涩相统一的风格。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太祖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从下溆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太祖威名日盛,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龃龉者,委曲为调护。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善长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既拔采石趋太平善长预书榜禁戢士卒城下即揭之通衢肃然无敢犯者。太祖为太平兴国翼大元帅,以为帅府都事。将取镇江,太祖虑诸将不戢下,乃佯怒欲置诸法,善长力救得解。镇江下,民不知有兵。太祖即帝位,置东宫官属,以善长兼太子少师。帝幸汴梁,善长留守,一切听便宜行事。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功甚大,宜进封大国。”封韩国公,时封公者,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与中丞刘基争法而诟。基不自安,请告归。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逾年,病愈,命董建临濠宫殿。丞相胡惟庸初为宁国知县,以善长荐,擢太常少卿,后为丞相,因相往来。而善长弟存义子佑,惟庸从女婿也。十三年,惟庸谋反伏诛,坐党死者甚众,善长如故。十八年,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又五年,善长年已七十有七,耄不检下。尝欲营第,从信国公汤和假卫卒三百人,和密以闻。四月,京民坐罪应徙边者,善长数请免其私亲丁斌等。帝怒按斌,斌故给事惟庸家,因言存义等往时交通惟庸状。命逮存义父子鞫之,词连善长。而善长奴卢仲谦等,亦告善长与惟庸通赂遗,交私语。狱具,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 (节选自《明史•李善长传》,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划曲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既拔采石/趋太平/善长预书榜禁戢士卒/城下/即揭之通衢/肃然无敢犯者/ B. 既拔采石/趋太平/善长预书榜禁戢士卒/城下/即揭之/通衢肃然/无敢犯者/ C. 既拔采石/趋太平/善长预书榜/禁戢士卒城下/即揭之通衢/肃然无敢犯者/ D. 既拔采石/趋太平/善长预书榜/禁戢士卒城下/即揭之/通衢肃然/无敢犯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取字。在他人面前说自己一般说名,以示谦虚与礼貌;称呼他人一般称字,以示尊重和祝愿。 B. “洪武”是年号。年号是从汉朝开始使用的为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改元。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C. 致仕是指交还官职,即官员退休。致仕的年龄一般是七十岁,有疾病可以提前。官员自请退职也可称之为乞骸骨。 D. “东宫”是太子所居之地,有时可代指太子。太子由皇帝最年长的儿子充当,是被预定继承王位的人,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善长对明太祖忠心耿耿。他真诚对待向太祖投诚的人,他们因意见不合产生矛盾,他宁肯自己受委屈也要让他们和好。郭子仪想让他辅助自己,他很坚定地拒绝。 B. 李善长深得皇帝倚重恩宠。太祖幸临汴梁,让他留守京城,所有事听凭他决定处理。分封他为韩国公,给他封赏的文书中对他的称赞堪比刘邦对萧何的称赞。 C. 李善长心胸狭隘,对人刻薄。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微侵犯了他的权力,就立即追究他们的罪责上奏罢黜他们。他和中丞刘基争论法令,以至于辱骂刘基。 D. 李善长的结局悲惨。这个结局并不是偶然的。随着身份地位的提高,他越来越骄纵,太祖对他已有很多不满,牵连进胡惟庸谋逆案中注定一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下溆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 (2)善长年已七十有七,耄不检下。尝欲营第,从信国公汤和假卫卒三百人,和密以闻。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连环画家贺友直 1980年,贺友直先生应邀到中央美术学院教学,他说自己是1937届的,学生们纷纷猜他是1937年毕业于比利时或巴黎的美术学校,他却回答是小学毕业。面对哄堂大笑,他正色道:我是没有什么文化的,所以我珍惜现在学习的环境及展示的舞台。我就是一直没有放弃,才能在64开小本上,在方寸小框框里一步步提高。 如今若问先生一开始是如何走上艺术道路的,他只记得自己从小就喜欢画。 先生是宁波镇海人,5岁丧母,由于父亲无法独自抚养他,就将他托付给乡下的姑妈。他所就读的小学校舍设在庙里,里面有个戏台,周围画着《三国演义》中的场景,先生迷上了那些传神的画——他一次次细心地去描摹、比照、思索、修改,凭着这些“瞎折腾”性质的实践,他的美术成绩在小学里遥遥领先。 虽然姑妈待他不错,但家境贫困,早年失学的先生开始了做学徒当小工的日子。彼时的生活体验,对身边人群事态的观察,成就了他记录民生万象最原始的积累——或缅怀,或嘲讽,或旁观,尽将老上海的风貌人情绘成一幅幅连环画,过去连着现在,短暂连着永恒。先生说过,他来自民间,所以他懂得升斗小民关心啥。 2004年出版的《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中,先生画了卖报童、那摩温、黄包车夫、裱画师傅、白相人、兑币黄牛、押宝人等,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劳动者们,都从尘封的老上海记忆里走出来,陈旧而鲜活,简单而深刻。这三百六十行的连环画也被誉为老上海社会文化记忆中的珍宝。 先生曾感慨道:“大环境不一样了,我们那时画连环画是当作饭碗的。1996年我在美术馆举办一个连环画展,我给它取名为《谈情说爱》,情就是我对连环画的感情,爱就是我爱上了这碗饭,当时真地非常投入,画什么像什么,现在画什么都不像了,因为没有了那个生活底子。” 他坦言:“现在艺术浮躁得很,不少是乱七八糟的东西。”他谈到现在绘画界追赶潮流的风气,许多作者的作品缺乏对受众接受度的考虑——“有些画,我们画画的人都看不懂,更有甚者,动不动就炒作,自封名家大师”。对此先生严肃批评道:“什么是大师,那是开一代风气的人,如今真正称得上大师的人没有几个。” 先生认为艺术应与生活相联系,艺术是要“引导人,引导社会风气的,是关系到民族文化积淀的”,他呼吁每个艺术家心里都应该有个标杆。当初,先生这一辈人画连环画都秉持着主流的信念,那就是按照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把作品画好,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艺术家们创造一本本作品不但是积极用心的,而且是无功利的,“如果存在功利思想,好作品就出不来了”。 说到当年的那种信念,先生觉得,现在不少艺术的出发点就是市场,“现在就坏在两个‘M’上,一个是市场,一个是钱。”他眼中的好艺术家,必须要有把自己从事的艺术当成宗教来对待的信念,以虔诚之心去待人待己。 (有删改) 相关连接 ①贺友直(1922--2016),我国著名连环画家、线描大师。自学绘画,1949年起开始画连环画,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他从事连环画创作50多年,共创作了百余本连环画作品,对我国的连环画创作和线描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百度百科) ②1959年,上海人美社派贺友直去画反映农村搞合作化的作品《山乡巨变》。接到任务后,贺友直就奔赴湖南下生活。一去几个月,犁田、耕种、舀粪,与农民保持“三同”。久而久之,老乡们都夸他“内行”。后来,他带着学生下生活时说:“知识分子要真正做到和农民打成一片,谈何容易?能做到像个农民就很不错了,至少不让人家对你生厌。”(《连环画界泰斗贺友直逝世:从底层而来,带着大观而走》)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开头如讲故事一般,幽默风趣地揭示了贺友直成功的秘诀,很自然地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文章在叙述事件时,引用了传主很多话,一方面展现了贺友直幼年丧母,处于社会底层的贫困生活状况,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C. 贺友直把画连环画当做饭碗,现在不少艺术工作者,他们创作的出发点是市场,贺友直与现在这些艺术工作者的做法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D. 贺友直给自己的画展起名《谈情说爱》,表现出了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和发自心底的热爱。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贺友直先生能成为连环画大家,与他从小喜欢画画有关,小学时“瞎折腾”的实践和美术成绩的遥遥领先使他决定成为一名画家。 B. 贺友直家境贫困,早早就辍学做了学徒、小工,但他自学绘画,最终成为著名的连环画家、线描大师,这是由他的天资聪颖决定的。 C. 除了艺术创作的生活底子,贺友直当年对连环画发自内心的热爱与真诚的投入,也是他艺术达到很高水准而画什么像什么的原因。 D. 材料不仅体现了贺友直先生对连环画创作的痴迷和赤诚,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艺术界一些乱象的不满和批评。 E. 早年失学当小工的经历,使贺友直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他通过缅怀,旁观等方式将旧中国各地的风貌人情描绘成了一幅幅连环画。 3.贺友直先生对艺术的理解和对艺术界的批判有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湖底 阿城 后半夜,人来叫,知青们都起了。 摸摸索索,正找不着裤子,有人开了灯,晃得不行。浑身刺痒,就横着竖着斜着挠。都挠,咔哧咔哧的。说,你说今儿打得着吗?打得着,那鱼海了去了。听说有这么长。可不,晾干了还有三斤呢。闹好了,每人能分小二百,吃去吧。 人又来催。门一开,凉得紧,都叫,关上关上!快点儿快点儿,人家司机不等。这就来,也得叫人穿上裤子呀!穿什么裤子,光着吧,到那儿也是脱,怎么也是脱。 不但裤子穿上了,什么都得穿上,大板儿皮袄一裹,一个一个地出去,好像羊竖着走。 凉气一下就麻了头皮,捂上帽子,只剩一张脸没有知觉。一吸气,肺头子冰得疼。真冷。玩儿命啊。吃点子鱼,你看这罪受的。 说着,都上了车。车发动着,呼地一下蹿出去,都摔在网上了,都笑,都骂,都不起来,说,躺着吧。 草原冻得黑黑的,天地黑得冷,没有一个星星不哆嗦。就不看星星,省得心里冷。 骑马走着挺平的道儿,车却跑得上上下下。都忍着,说,颠着暖和。天却总也不亮,都问,快到了吧?别是迷了。 车也不说一声儿,一下停住。都滚到前头去了。互相推着起来,都四面望,都说,哪儿哪?怎么瞅不见呀?车大灯亮了,都叫起来,那不是! 草原不知怎么就和水接上了。灯柱子里有雾气,瞅不远。都在车上抓渔网,胡乱往下扔。扔了半天,扔完了。都往下跳,一着地,嗬,脚腕没知觉,跺,都跺,响成一片。 车转了个向,灯照着网。都择,择成一长条,三十多米,一头拴在车头右边。刚还黑着,一下就能看见了,都抬头,天麻麻亮。都说,刚才还黑着呢。 先拢起一堆火。都伸出手,手心翻手背,攥起来搓,再伸出去,手背翻手心,摸摸脸,鼻头没知觉。都瞅水。 说是湖,真大,没边儿。湖面比天亮着几成。怪了,还没结冰。都说,该结了,怎么还没结呢?早呢,白天还暖和呢,就是晚上结了,白天也得化。这才刚立秋。刚立秋就这么冷。后半夜更冷。关外不比关里。北京?北京立秋还下水游泳呢!霜冻差不多了,霜冻也没这嘎达冷。 酒拿出来了,说,都喝。喝热了,下水。火不能烤了,再烤一会儿离不了了,谁也不愿下了,别烤了,别烤了。都离开了,酒传着喝。 天一截比一截亮。湖纹丝不动。 都甩了大羊皮袄,缩头缩脑地解袄扣子。绒衫不脱,脱裤子。都赶紧用手搓屁股,搓大腿,搓腿肚子,咔哧咔哧的。 搓热了,搓麻了,手都搓烫了,指尖还冰凉。都佝着腰,一人提一截网,一长串儿,往水里走。 都嚷,这水真烫啊!要不鱼冻不死呢,敢情水里暖和。你说人也是,咋不学学鱼呢?嘿,人要学了鱼,赶明儿可就是鱼打人了。把人网上来,开膛,煺毛,抹上盐,晾干了,男人女人堆一块儿,鱼穿着袄,喝着酒,一筷子一筷子吃人,有熏人,有蒸人,有红烧人,有人汤。 都笑着,都哆嗦着,渐渐往深里走。水一圈儿一圈儿顺腿凉上来。最凉是小肚子,一到这儿,都吆喝。 水是真清。水底灰黄灰黄的。脚碰到了,都嚷,嘿,踩着了!懒婆娘似的,天都亮了,还不起!别嚷别嚷,鱼一会儿跑了。 网头开始往回兜,围了一大片。人渐渐又走高了,水一点一点浅下去。水顺着腿往下流,屁股上闪亮闪亮的。都叫,快!快!冻得老子顶不住了! 天已大亮,网两头都拴在车头后面。司机说,好了没有?都说,好了好了,就看你的了! 半天没动静。司机一推门,跳下来,骂,妈的,冻上了,这下可毁了!都光着屁股问,拿火烤烤吧? 司机不说话,拿出摇把摇。还是不行,就直起腰来擦一下头。都在心里说,嘿,这小子还出汗了。 司机的胳膊停在脑门上,不动,呆呆的。 都奇怪了。心里猛地一下,都回过头去。 一疙瘩红炭,远远的,无声无息,一蹿,大了一点儿。屁股上都有了感觉。那红炭又一蹿,又大了一点,天上渗出血来。都噤声不得,心跳得咚咚的,都互相听得见,都说不出。 还站在水里的都一哆嗦,喉咙里乱动。听见那怪怪的声音,岸上的都向水里跑。 湖水颤动起来,让人眼晕,呆呆地看着水底。灰黄色裂开亿万条缝,向水面升上来。 都是鱼。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简笔勾勒出草原知青们寒夜起床的情形,简洁的对话透露出他们对打鱼期待,也烘托出了天气的寒冷。 B. 草原上十分颠簸,知青们却说“颠着暖和”,湖水很冷,知青们却说“这水真烫啊”,这体现了他们与众不同的精神境界。 C. 小说结构灵活,不刻意追求情节的完整性,大量使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讲述了草原知青寒夜捕鱼的故事。 D. 小说结尾部分描写了旭日东升的画面,用笔新奇,而知青们面对此景时的激动是因为太阳出来他们就不会那么冷了。 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小说写了草原知青寒夜捕鱼的故事,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秋时期,我国思想家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观点。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也倡导以人为本,但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更多强调以个人为本;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不主张以个人为本,而是强调以群体为本,强调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 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看来,个体不能离群索居,一定要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其道德修为也要在社群生活中增进。超出个体的最基本社群单位是家庭,扩大而为家族、社区以及各级行政范畴,如乡、县、府、省,直至国家。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特别重视家庭价值,而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不能高于社群价值,强调个人与群体的交融、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强调社群整体利益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思想家没有抽象地讨论社群,而是用“家”“国”“社稷”“天下”等概念具体表达社群的意义和价值;“能群”“保家”“报国”等众多提法都明确体现社群安宁、和谐、繁荣的重要性,凸显个人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强调社群和社会对个人的优先性和重要性。在表现形式上,对社群和社会优先的强调还通过“公—私”的对立而得以体现:个人是私,家庭是公;家庭是私,国家是公;社群的公、国家社稷的公是更大的公,最大的公是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故说“天下为公”。 总之,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是在一个向社群开放的、连续的同心圆结构中展现的,即个人—家庭—国家—世界—自然,从内向外不断拓展,从而包含多个向度,确认个体对不同层级的社群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论语》讲“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提出“以天下为一家”。如果说家庭关系是中国人的基本关系,则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 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认为以一种共同的善的观念要求所有公民是违背基本个人自由的。而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社会共同的善、社会责任、有助于公益的美德。社群与个人人、责任与权利是不同的伦理学概念,反映不同的伦理学立场,适用于不同的价值领域。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坚持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以社群和责任为中心的立场,在赞同自由、人权的同时,毫不含糊地申明不赞成个人优先的立场。 (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 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倡导以人为本,其实质是以个人为本,强调个人权利优先于群体。 B. 中华价值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所代表的群体为本,强调群体的价值高于个人。 C. 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是最大的公,中华文化强调了它对于个人,家庭、国家的优先性。 D. 中华文化也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但更强调其对于社群的责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尾两段都把中西方的价值观进行了对比,强调了中方“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的观点。 B. 文章以《论语》和《礼记》中的话,证明了古代思想家的观点:个体对社群负有责任和义务。 C. 文章分析了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的关系,阐述了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社群价值要高于个人价值的原因。 D. 文章写中华价值观的内容多,写西方价值观的内容少,是由其突出中华价值观的日的决定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一个人离群索居,不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则其道德修为很难增进,当然也很难履行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 B. “家、国、社稷、天下”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的“社群”概念,而“能群、保家、报国”则体现了他们对个人的要求。 C. 本文之所以对中国人的家庭关系用“基本关系”一词来确定,是因为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 D. 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所以西方人不强调社会共同的善,不主张个体要对社会负责任。
|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2018年9月19日,在永州开往深圳北的高铁上,女子周某强行坐到了不属于自己的靠窗座位,当列车工作人员协调时,却遭到了女子的“强词夺理”,霸占座位不肯让座;2018年8月21日,在济南开往北京的高铁上,男子孙某一直霸占一女乘客的座位,并拒绝与乘务人员的沟通,称“无法起身,不能归还座位”。 战国时期,齐国贵族田忌与齐王经常赛马。规则是将各自的马分为上、中、下三等,按等次进行比赛,田忌输多赢少。孙膑告诉他,以己之下等对阵彼之上等,以己之中等对阵彼之下等,以己之上等对阵彼之中等,最终三局两胜,田忌赢。 要求:对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自选角度,以“田忌赛马与高铁霸座之我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借助算盘和口诀,通过人手指拨动算珠,就可以完成高难度计算。 , , , , , 。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①即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熟练掌握 ②珠算算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③包含了珠算的所有秘密 ④蕴含了坐标几何的原理 ⑤用珠算运算,无论速度还是准确率都可以跟电子计算器媲美 ⑥珠算口诀则是一套完整的韵味诗歌。 A. ②③⑥④⑤① B. ⑤②③⑥④① C. ⑤①②⑥③④ D. ②④⑥③①⑤
|
|
下列各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近日,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节目组通过对全国多个城市的楼市调查,限购令对楼市销量的影响已经有所显现,但对高高在上的房价却还一时难以产生实质性的作用。 ②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生活用品以及床上用品都应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③莫言的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建构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④女性学者被称为“美女学者”,我还听过“美女主持”“美女政治家”的说法,估计没被我漏举的还有不少。 ⑤当前某些引起轰动的影视作品,也许在两年后,甚至五年以后就会被人遗忘得一干二净。 ⑥马年“春晚”节目中,由开心麻花团队精心打造的喜剧小品《扶不扶》,以生活气息浓郁、喜剧效果明显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喜爱是毋庸置疑的。 ⑦自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3月21日定为“世界诗歌日”以来,为世界各地人们举办诗歌活动提供了一个契机,推动了诗歌运动的发展。 ⑧我国根据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其他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 A. 一句正确,其余错误 B. 两句正确,其余错误 C. 三句正确,其余错误 D. 都错误
|
|
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俗语换成括号中意义相当的四字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一介书生,而且无家室之累,打开天窗说亮话,又有何妨?(直言不讳) B. “豪强”与“官家”,历来是一个鼻孔出气,狼狈为奸。(沆瀣一气) C. 他们厂的李三有意接近领导,处处给领导吹喇叭,抬轿子。(装模作样) D. 况且列强虎视眈眈,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正是蚕食鲸吞的是时刻。(得陇望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