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明清时代农业依然是社会经济的第一基础,农业人口依然是帝制国家统治的基本对象,所以“重农抑商”的言论与政策表现都依然存在,在某些特定语境下甚至表达得很激烈。但是“农商皆本”的言论已经表达得很清晰,并且愈来愈成为朝野共识;“利商”、“惠商”而非“抑商”,成为国家政策的基调。

明朝初年,曾颁布一系列与商业相关的政策,其中有被误读为抑制商业政策者。如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曾谕户部:“朕思足食在于禁末作,足衣在于禁华靡。尔宜申明天下庶民各守其业,不许游食。”明代“游食”,并不等于经商,“庶民各守其业”包括商人继续经商,并非禁止人们经商。其他如初入商业者需有一定规模的资本,坐贾需在营业地占籍等政策,都是从稳定社会成员职业、地域性征,从而稳定社会秩序角度出发的政策,具有抑制商业的实际作用,但并非以抑制商业为最终目标。其次,明初商税并不沉重,大致三十税一,同时对军民婚丧嫁娶所用物品及舟车丝布之类免税。明中期以后,商税名目增多,收税机构增设,税率也有所提高。不过,万历中期矿监税使四出,盘剥商民现象,是出自皇权滥用,并不体现明代基本政策,所以遭到朝野一致反对,并在万历帝死去后立即终止,故在将万历皇帝派出矿监税使作为明朝抑商证据的时候,要注意其复杂性。通明一代,商税趋于由轻到重,但商税总额与社会商业总规模相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而且,万历初将“一条鞭法”推行全国,赋税负担更大程度地落实在土地上面,使得一些富商大贾以“无田而免差”,规避大量赋税负担。

相对于商业规模,明代商业税率偏低而非偏高。这种情况,一方面表示明朝政府财税观念仍然盘桓在农本经验之中,没有调整明白;另一方面表示明朝政府并无意于通过高税收压制商业,使之难以发展。清朝人口大幅度增加,商业规模也较明代更为庞大,而且朝廷随着商业税收增加而日益看重商业税收在政府财政中的地位,相应管理制度也从涣散仅取其大意转向精细严格。

明清外贸政策,曾经多受诟病,被一些学者视为“闭关锁国”。然而近年大量研究表明,此种认识,夸大了该时期的封闭性。综合官方、民间、海路、陆路贸易趋势,并考虑到明清时代前所未有的全球贸易对中外经济往来的影响,应视为“有限开放”更为贴切。

(选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清时代农业是社会经济的第一基础,但“重商”的呼声已高过“重农”。

B. 明初的一些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的发展,是落后不可取的错误规定。

C. 明中期以后,商税加重,万历中期,盘剥商民现象更是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D. 清朝商业管理变得精细严格,与商业规模扩大后其财政地位提高有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按时间顺序,主要论述了从明到清,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政策、态度。

B. 文中引用朱元璋的话,表明抑商政策纯属误读及统治者对商业发展的重视。

C. 文章先总领全文,然后具体评析明清商业政策,最后评价明清外贸政策。

D. 文章末段提出的观点新颖:明清并非“闭关锁国”,而是“有限开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清利商、惠商成为国家政策的基调,是因为“农商皆本”越来越成为朝野共识。

B. 明政府财税观念仍未摆脱农本经验,无意以重税压制商业,故商业税率偏低。

C. 万历初,赋税负担主要落在土地上,说明农业人口仍为国家统治的基本对象。

D. 闭关锁国忽略了明清外贸的开放性,实际上明清外贸在全球贸易中举足轻重。

 

作文

请以“温暖心灵”为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联系高一语文必修一所学课文作者及相关人物,补写所给对联的上联或下联,请任选其一作答。

(其一)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 毛泽东独立湘江怅怅沉浮

(其二)上联:汉刘邦晨谢项王多谋逃杀戮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定市市某中学举行经典诗文朗诵晚会。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常常会说报幕,请你在朗诵《雨巷》之前,为主持 人设计一段报幕词。要求:所写内容与串联的节目密切相关,衔接自然,字数60~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欣赏高一(1)班张明同学的朗诵:《雨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麦茬地里的母亲

李星涛

①麦子已跟着割麦人回家了,只剩下麦茬地,默默地躺在阳光下,宛如刚分娩过的嫂子,幸福而疲惫。

②临近中午,阳光在麦茬地里越聚越厚,仿佛变成了光亮的液体,无声地流动起来。那些麦秸儿呢,也像是本来就饱含着阳光汁液似的,汁液仿佛正顺着麦茬口儿,不紧不慢地向外流淌着。

③这时候,我的母亲却正在麦茬地里拾麦穗。她扎着黑头巾,睁着昏花的双眼,弯一下腰,拾起一穗麦子,拾起一穗麦子,弯一下腰,好像是在给麦茬地行着一种古老虔诚的谢礼。母亲是一个左撇子,她左手捡起麦穗,再交给右手保管,右手拿不下了,左手里也捡满了,母亲这才将两只手里的麦子合在一起,扯根麦秸,麻利地一缠一绕一挽,一把金疙瘩似的麦把子便躺在身后的麦垄里了。母亲在前面拾着,麦把子就在后面紧紧跟随着,让人感觉不是母亲在寻觅着麦子,而是那些麦子在主动寻找着母亲。那种执着的追随,就如同是一首漂泊的古诗在苦苦追随着真正的主人。拾穗的间隙,母亲偶尔也会直起腰,抬起头望望远方。远方虽然没有米勒《拾穗者》中的教堂,却站立着一排排绿荫掩映的村庄,像绿色的岛屿一样,在母亲的目光里生动地迤逦着。

④四周很静,母亲的身前是麦茬地,身后还是麦茬地,只有云雀在云影里唱着歌儿给母亲听。母亲很喜欢云雀,称它为麦地鸟。拾穗时,母亲发现了云雀窝,总会转着圈儿,慈祥地看一会儿,但从不用手碰一下窝里的蛋卵。母亲说,云雀只要一闻到蛋卵上的汗味,便不会来孵了。小时候,我见过云雀蛋,大如麻雀蛋,上面缀满了斑点,恰似嫂子怀孕时脸上飞满的蝴蝶。那时候,我之所以愿意跟着母亲下田拾麦,纯粹是想在麦茬地里捉到几只幼小的云雀来喂养,但终因母亲的阻拦而未能如愿。在我的记忆里,云雀总是和麦地与母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以至于我每次看到云雀从麦地里快速飞向晴空时,总以为那生灵根本不是鸟,而是受神灵点化过的泥块,是母亲麦地里飞翔的灵魂。

⑤母亲白天拾回了一大蛇皮袋子麦穗,晚上便将麦穗铺放在干净的地方,用棒槌轻轻地捶着。捶下了的麦粒,再用簸箕上下颠动,扬去麦壳和尘土,放到弟弟家的楼房顶上晾晒。别看家里晒了麦子,母亲是从来不用担心雷雨会突然降袭的。十几年来,母亲那条患关节炎的腿就是准确的天气预报,只要那条腿哪天晚上开始发痒生痛,并且里面像是有大群蚂蚁在搬家,那么第二天天气准会发生变化,不是阴天,就是下雨。别人都为得了这种病而痛苦,可母亲却为得了这种病而暗自庆幸。是这条病腿帮助了母亲,让她始终走在了好多雨水的前面。

⑥从麦子开镰到黄豆耩进地里,母亲的日子一直都心甘情愿地被一穗穗麦子独霸着。虽然每年一到麦季,我在电话里反复劝说她不要再下地拾麦了,我一个月的工资就可买回一大堆麦子,但母亲根本不听我的话。她说,“黄金落地,老少弯腰”,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再说,买来的麦子能和拾来的麦子一样吗?因此,每年麦季过后,总会有五六蛇皮袋拾来的麦子堆码在母亲的床头。那些麦子让母亲弯过多少次腰,流过多少汗水,我永远也说不清楚。我只知道,母亲早晨出门时,身子是朝向麦茬地的,影子是朝向村庄的;傍晚回家时,身子朝向了村庄,影子却朝向麦茬地。当母亲的身子和影子合为一体时,我知道,她老人家要么是幸福地睡在了可爱的村庄里,要么会像父亲一样永远沉睡在金黄的麦地里。但我相信,无论是睡在村庄里,还是睡在麦地里,只要有金黄的麦子相伴,只要有美丽的云雀歌唱,我的母亲就一定会睡得很踏实,睡得很幸福。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对麦茬地的描写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只剩下麦茬地,默默地躺在阳光下,宛如刚分娩过的嫂子。

(2)那生灵根本不是鸟,而是受神灵点化过的泥块,是母亲麦地里飞翔的灵魂。

3.文章细致地描写了母亲在麦茬地里拾麦穗的情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2)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3)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 • 长沙》)

(4)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 。 (《沁园春 • 长沙》)

(5)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雨巷》)

(6)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樊哙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屠狗为事         为事:为职业

B. 项羽既军士       飨:犒劳

C. 项伯常屏蔽之       屏蔽:用屏风遮挡

D. 与沛公有        隙:隔阂

2.以下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B.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C.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D.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樊哙跟从高祖从丰县起兵,后相继攻下了沛县、胡陵、方与。

B. 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的委婉,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的生动传神。

C. 高祖卧病,大臣都不敢入内觐见,但樊哙却敢推开宫门径直闯进去,表现了他不拘礼节、冲动鲁莽的性格。

D. 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⑵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一个精心制作的新节目,只要在有影响力的电视台播放,初期的观众是不用愁的,如果节目质量过得去,就会形成一股社会风潮。而如果这样的节目在视频网站播放,__   __,观众的数量自然难以保证。

A. 网 站将想方设法培养用户,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措施控制负面评论

B. 网站将面临是花时间培养用户,还是采取措施控制负面评论的选择

C. 网站要花很长时间培养用户,还要冒着无法控制负面评论的风险

D. 虽然网站初期的用户不用愁,但节目难以掀起大规模的社会风潮

 

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是研究我国春秋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它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 司马迁《史记》中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然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称霸一时,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 古代室内的座位,首先以坐北朝南为尊,其次是坐西向东,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的是坐东朝西。鸿门宴上座次的安排,充分显示了项羽妄自尊大、目中无人、刚愎自用的个性特点。

D. 古代人乘车,主帅居中,驭手居左,称车左;参乘(陪侍或保卫人员)又称车右,“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即为此义。

 

下列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以其无礼于晋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夫晋,何厌之有

若属皆且为所虏

群臣侍殿上者

沛公安在

沛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大王来何操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A/②⑤/③⑥/④⑦⑨/⑧⑩

B/②⑤⑩/③⑥⑧/④⑦⑨

C①②/⑤⑩/③⑥/④⑦⑨/

D①④/②⑤⑩/③⑥/⑦⑨/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9133/35971) 首页 上一页 9128 9129 9130 9131 9132 9133 9134 9135 9136 9137 913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