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戏曲与社会经济生活

戏曲在宋代的形成,是和它作为一种表演艺术进入商品化的市场密切相关的。而在这之前,它尚未进入商品化的市场。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

表演艺术的萌生,在中国是很早的。大约在人类产生不久,原始的表演艺术就产生了。现有的历史文献和实物资料已无可争辩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例如,和戏曲表演密切有关的音乐和舞蹈的产生,在原始社会的初期就开始了。这种原始乐舞大多是人们在劳动或生存之余的自娱自乐。参加者往往是氏族或部落内部的人,他们既是表演者,又是观赏者,与商品化和经济生活完全无关。另外,在原始社会中还有一种乐舞是专为祭祀和巫术活动服务的,参与者一般是氏族中有较高地位的人员。这类活动的功利性、目的性很强。其时,在氏族内部还没有商品的流通。自然和商品经济也谈不上挂钩。

人类进入有阶级的社会以后,这种原始的乐舞也开始出现变化。一种是属于民间的演艺,如迎神、赛会时,乡民们常要进行祭神等活动,同时还表演一些舞蹈等。这类表演不为统治者重视,在史籍中的具体记载不多。但有一点则可肯定,民众系自愿参加,而且都是本乡本土者,依然是自娱自乐为主,基本上是一种民间宗教活动,而不是以经济活动为主。另一种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演艺活动。这在史书上记载很多。古代中国崇尚礼乐,每当有重大活动,例如祭祀、燕飨、乡射等,都离不开乐舞的表演。为此,统治者还在朝廷中专门设立乐官和乐师等职,专事乐舞演艺人员的培养和演出活动。这些人一般是士大夫子弟,出身高贵,没有生活之忧。以后虽有不少奴隶和平民子弟进入演艺队伍,但他们吃的是皇粮,而非卖艺人,因此和商品经济也无多大关系。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代,虽然演艺活动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基本上仍和社会的经济活动没有太多的关系。以民间出现的歌舞戏《踏谣娘》而言,虽说已有简单的故事情节,表演时也有角色的分工,形式上歌、舞结合,有表、唱和音乐的伴奏,已初具戏曲的雏型,然而它的演出仍然是民众的一种娱乐活动,从其内容来说,主要是抒发人们心中郁积的情绪,与社会的经济生活关系不大。至于宫廷内的演出,是唐代表演艺术的主要方式。统治者在朝廷中设立了庞大的乐舞机构,并从全国各地挑选大量艺术人才进入“教坊”,以满足他们精神享受的需要。艺人的演出在宫廷进行,是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与广大的民众没有关系,也和社会的经济活动无关。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戏曲在唐代尚未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戏曲等演艺活动的发展离不开较为宽松和安定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而宋王朝在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的进程中,加强思想和文化统治,尤其是在它与辽、金的连年征战中损兵折将后,更实行崇文轻武的治国方略。自北宋中期以后,“天下小康,边衅未动”,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一派歌舞升平,戏曲在这样的氛围中正式形成了。

北宋中期以后,随着战争硝烟的消散,社会经济也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尤其是城市商品经济,更呈现欣欣向荣的兴旺景象。广大农民在土地的买卖中,获得了掌握劳动果实的较多自主权,这直接促进了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达。这种繁荣的城市商品经济,为戏曲的兴起提供了最好的机遇。

1.下列不能证明宋代以前的演艺活动与社会经济活动关系不大的一项是(    )

A.原始乐舞大多是人们在劳动或生存之余的自娱自乐,参加者往往既是表演者,又是观赏者。

B.宋代以前的民间演艺,民众系自愿参加,而且都是本乡本土者,以自娱自乐为主。

C.民间出现的歌舞戏《踏谣娘》已有简单的故事情节,表演时也有角色的分工,形式上歌、舞结合,有表、唱和音乐的伴奏,已初具戏曲的雏型。

D.唐代表演艺术演出是民众的一种娱乐活动,主要是抒发人们心中郁积的情绪。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A.表演艺术的萌生,在中国是很早的。原始的表演艺术就发生在人类产生不久。

B.原始社会专为祭祀和巫术活动服务的乐舞,活动的功利性、目的性很强。

C.统治者在朝廷中专门设立乐官和乐师等职,专事乐舞演艺人员都是士大夫子弟,出身高贵,没有生活之忧。

D.迎神、赛会时,乡民们举行祭神活动还表演的一些舞蹈等艺术活动基本上是一种民间宗教活动,而不是经济活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戏曲是一种表演艺术,只要社会稳定,有了繁荣的城市商品经济就能产生戏曲。

B.在宋以前的阶级社会里,主要有两类表演艺术,一种是属于民间的演艺,另一种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演艺活动,它们和商品经济并无多大关系。

C.唐代表演艺术主要在宫廷内演出,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脱离了社会的经济活动。这就是中国古代戏曲在唐代尚未形成的原因。

D.宋以后的戏曲因为需要和商品化的市场紧密相连,因此也就不会再有专门为统治者服务的演艺活动了。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中秋节的夜晚,天气非常晴好。               ,慢慢地在天空移动,把它的清辉洒向人间。

(2)雁滩横在前面,                  ,一派秋高气爽的景象。

①蓝色天幕里嵌着一轮像玉盘一样的满月

②一轮满月像玉盘一样嵌在蓝色天幕里

③金黄色的斜阳照着,林木繁茂

④林木繁茂,金黄色的斜阳照着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日本的高技术海基导弹防御系统正在不断建立,但是如何提高使用士兵的能力则是今后的重要课题。

B.《劳动合同法》就是要让劳动者减少依法维权的代价,让企业增加违法经营的成本;让守法者得益,让违法者得咎。

C.要想做成这笔生意,不投入足够的资金肯定不行,我看最少需要五六万块钱。

D.各位观众,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它代表今天是入冬以来最寒冷的季节。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歌手李亚蓉在《我是你的》一书中,披露了娱乐圈多样化的潜规则,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读者,在这个圈子里要做到一尘不染绝非易事。

B.古人做学问讲究“博学”“转益多师”,今人求学也不可师心自用。

C.老舍先生的《茶馆》聚国事家事、世态人情于一室,句句如探骊得珠,让我们在啼笑中感知着民众的无奈以及时代的黑暗。

D.1月9日,长春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向某建筑公司发出责令函,责令该公司限期支付拖欠农民工的143万工资。市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这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

 

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应(yìng)用 角(jiǎo)逐 倾(qīng)向性 闷(mèn)声闷气

B.剽(piáo)窃 尽(jìn)管 潜(qián)台词 书声琅(láng)琅

C.绯(fēi)闻 飙(biāo)升 处(chǔ)女作 翘(qiáo)首以望

D.提档(dàng) 挨(āi)批 混(hǔn)凝土 博闻强识(zhì)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
凡事预则立,          。(《礼记·中庸》)
              ,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梅花》)
(2)星垂平野阔,              。(杜甫《旅夜书怀》)
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凤瘦马。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亲贤臣,远小人,                ;亲小人,远贤臣,              。(诸葛亮《出师表》)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从傍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重荣叱其母出。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契丹使者往来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塞。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能诘。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重荣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注:藩镇:指总领一万的军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 讼:控告

B.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暴:突然

C.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谨:严格

D.姑息重荣不能诘。 诘:追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安重荣“怀异志”和“非诮高祖”的一组是:(  )

A.天子宁有种邪重荣箕踞慢骂

B.兵强马壮者为之尔屈中国以尊夷狄

C.重荣诱之入塞而充无厌之欲

D.重荣怒,执拽剌此晋万世耻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

A.安重荣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在处理一起家庭纠纷时,生父不忍杀其子,继母则提剑杀逐,重荣不满继母的行径,厉声将她斥退。

B.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已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C.契丹一直伺机图谋晋朝,本应引起晋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却表示前朝与虏和亲的做法都是为国家考虑,现今重荣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D.安重荣肖兵起事,借口朝见,聚集数万饥民前往邺地。高祖派遣部队阻击,在双方交战中重荣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级后将它送给契丹。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共8分.)
(1)云树绕堤沙,            。      (2)执手相看泪眼,              。
(3)人生如梦,              。      (4)            ,何妨吟啸且徐行。
(5)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6)            ,有暗香盈袖。
(7)梧桐更兼细雨,            。    (8)鄙贱之人,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体现作者秦观的心中的“淡淡的愁”。请你说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答。(2分)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成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
(秦)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命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
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大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武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③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而疑我矣。”
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④。”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荆:即楚国,因有荆山,故又称荆。 ②顿舍:停驻,休息。 ③怚(cū) 中:粗心。 ④超距:跳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蒙恬会城父会师

B.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宽恕

C.自至频阳谢王翦曰道歉

D.王翦日休士洗沐每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将军老矣,何怯也   ②何以汝为见

B.①久之,王翦使人问   ②即患秦兵之来

C.①乃悉国中兵以御之   ②宁许以负秦曲

D.①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②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信认为灭楚的兵力“不过用二十万”,虽然其勇可嘉,但毕竟流露出了轻敌的情绪,因而在其后的伐楚之战中,由开始的节节胜利最终导致了惨败而归。 

B.王翦与李信相反,他实事求是,做事谨慎,老谋深算,运用以逸待劳、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策略,赢得了全线胜利。

C.李信和王翦在灭楚上的不同看法及其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印证了《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科学的真理。

D.王翦虽然为秦国灭楚立下了大功,但是他借秦王重用他为将之机,多次请求得到良田大宅,这种谋求私利的做法,并不可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王翦谢病不能将 (2分)
(2)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4分)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33031/35971) 首页 上一页 33026 33027 33028 33029 33030 33031 33032 33033 33034 33035 33036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