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下面是两段内容关联的文字,其中第二段文字顺序混乱。联系第一段文字,将第二段带序号的句子合理排列,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句子的序号)

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一读江南的古镇,假若把整个江南比作一曲委婉柔丽、行云流水般的乐章,那么古镇就是一个个非常精彩的乐段。

①古街虽窄小,却并不失于平直简约

②把整个一座古镇宕得一波三折,有了音乐的节律

③有一排房屋干脆就是半间建在河面上的吊脚楼,足可见其对水的依傍

④古镇的街道一律临河铺筑,两排挤挤挨挨的房屋把天空夹出细长的一条

⑤一条条幽深的小巷细弄,一头勾联着古街,一头曲曲折折地延伸过去

答: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陶醉壶口

尧山壁

到壶口看瀑布去!

然而,清晨出发时还很高的兴致,现在却渐渐被这漫长的旅途磨损了,加上黄土高原的平淡无奇,车厢内寂静下来,歌声笑语也被断断续续的鼾声取代了。

忽然有人从梦中猛地醒过来,惊呼雨来了。我们也确实听到隆隆的雷声。可窗外明明是风轻云淡,没有变天啊。司机笑着说,那就是壶口瀑布的响声。真是先声夺人,车上立刻活跃起来,每个人都侧耳倾听。那声音好像火车出站,航班起飞,放炮开山。大家的心全被强烈地震撼着,内心的激动从眼神里迸射出来。

车一停,我们便迫不及待地跳下去,快步走下岩磴,跑过石滩,来到面对瀑布的巨岩边。只见滚滚黄水从高高的崖头跌落下来,挟风带雨,雷霆万钧,溅起的水雾飘散在空中,蒸云弥漫,仿佛从水底冒出滚滚的浓烟。水底悬流激荡,这雾,这云,这烟,全部是黄色,散发着泥土气息,使这瀑布增加了厚重感,更使那吼声如洪钟闷雷,震荡峡谷,气吞山河。

大家聚精会神,不知什么时候云破日出,这瀑布骤然亮起来,闪耀着金属般的光泽。那升腾的水雾因为阳光的折射幻化出道道彩虹,有的从天际插入,似长鲸饮涧;有的横卧河上,彩桥飞架;有的飘忽游移,花团锦簇;有的续续断断,扑朔迷离。

我默立在瀑布面前,被这气势这风采惊得目瞪口呆,任飞溅的水花淋个痛快。我拜倒在这大自然的杰作脚下,不寒而栗,觉得自己这么渺小,骄骄二气荡然无存。我忽然领悟了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境界,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灵感,明白了为什么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东渡抗日的将士们要选在这里誓师出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走到高处,观察壶口的构造。黄河从秦晋峡谷来。宽400多米,到这里骤然收缩,仅仅有四五十米,断崖落差40米,河槽真像一把巨壶,将每秒9000立方米的流量收入。就像诗中所说:“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壶口以下的河槽很窄,不过一二十米,水急浪高,槽深流远,当地人称“十里龙槽”,相传是大禹治水的时候用龙身穿凿而成。其实它是凭黄河自身的动力冲刷出来的。龙槽中的河水汹涌澎湃,仿佛一条蜿蜒浮游的黄龙,摇头摆尾,呼啸而去,有一种“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恢弘气概。

以前,我曾经多次看到过黄河:在青海,它是美妙的一缕;在宁夏,它是平静的一湾;在郑州,它是浩荡的波涛;在山东,它是平稳的漫流;而在这壶口我看到了它性格的另一面,巨大的落差,雄壮的力量,磅礴的气势,看到了一条立体的黄河,一条完整的黄河,看到了它漫长的历史,看到了它丰富的内涵,得到了它的真传。它的威力在我胸中鼓动,它的雄风在我血管内呼啸,它的精神在我眼睛里闪动。从今天起,我才成为一个真正的黄河的子孙。

壶口,天下第一壶,盛满了西凤、杜康,盛满了汾酒、竹叶青,盛满了陕北的米酒。当年灌醉了李白、王之涣,灌醉了光未然、冼星海,今天又灌醉了我,灌醉了我们大家。

啊!壶口,在你的怀抱里我陶醉了。

1.文章标题是“陶醉壶口”,为什么第2自然段却要写游客兴致消减、鼾声断续?

答:                                   

                                     

2.第3自然段表现了壶口瀑布的什么特点?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回答。

答:                                   

                                     

3.文章结尾一段中说:“壶口,在你的怀抱里我陶醉了。”从全文看,“我”是被什么陶醉的?

答:                                   

                                     

4.请你谈一谈对末尾第2自然段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

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祖国的大自然经常改变它的装束。春天,它穿起了万紫千红的艳装;夏天,它披着青葱轻俏的夏衣;秋天,它穿着金黄色的庄严礼服;冬天,它换上了朴素的雪白长袍。

大自然的季节的变换,促使着新生事物的成长。

这是春天的消息:你瞧!树枝上已微微露出了一些青色,窗子外面开始听得见唧唧的虫鸣了。我知道又一代昆虫,正在以我所熟悉的语言庆祝它们新生的快乐。

碧油油的春草是多么柔软、茂盛和充满着生机啊!它青青的草色,一直绵延到春天的足迹所能达到的辽远的天涯……

因此,草比花更能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和遐思。

繁盛的花木掩着古墓荒坟,绿色的苍苔披覆着残砖废瓦。人世有变迁,而春天则永远在循环不已。

夏天的清晨,农村姑娘赤着脚,踩着草上的晶莹的露珠,走到银色的小溪里满满地汲了一桶水。云雀在天空歌唱,霞光照着姑娘的鲜红的双颊。

这是多么纯朴的劳动者的美啊!

秋天,到处是红红的果子,翠锦斑斓的树叶。

在冰峰雪岭下不也能开出雪莲来吗?你看它是否比荡漾在涟漪的水面上的睡莲更娇艳?

暗夜将尽,每一棵树都踮起脚来遥望着东方,企盼着晨曦。果然,红光满面的太阳出来了,它愉快地抱吻着每一枝树梢,发出金色的微笑。

黄昏蹒跚在苍茫的原野里。最后看见它好像醉汉似的颓然倒下,消失在黑夜里了。明早起来一看,它早已无影无踪,只看见万丈红霞捧出了初升的太阳。

1.选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格?试举例说明。

答:                                   

                                     

                                     

2.为什么“草比花更能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和遐思”?

答:                                   

                                     

3.“繁盛的花木掩着古墓荒坟,绿色的苍苔披覆着残砖废瓦”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不仅爱祖国的山河大地,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我也感到亲切,感到值得我留恋和爱抚

B.暗夜将尽,每一棵树都踮起脚来遥望着东方,企盼着晨曦。果然不久,红光满面的太阳出来了,它愉快地抱吻着每一个树梢,发出金色的笑。

C.最先它不过是雪山冰岩下面滴沥的小泉,逐步才变成苍苔滑石间的细流,然后是深谷里跳跃着喜悦的白色浪花的溪涧。

D.看了瀑布使人感到有一股雄壮宏伟的气势,奔腾冲激的力量,云蒸霞蔚的氛围,它虽然没有具体说出什么,但它的冲劲的确使人振奋。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有   的黄土高原,有草树   的西双版纳,有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有    的黄河,有    的扬子江,有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有海南岛的椰林碧海,有西北诸省的    的青青的牧场,还有说不尽的江湖沼泽……

A.茂密 莽苍 一泻千里 浩浩荡荡 广阔无垠

B.莽苍 茂密 浩浩荡荡 一泻千里 广阔无垠

C.莽苍 茂密 一泻千里 浩浩荡荡 广阔无垠

D.茂密 莽苍 一泻千里 广阔无垠 浩浩荡荡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一项是(  )

A.她用她的乳汁喂养我,她用大巴掌抚摸我的头。直到今天,我的身上还能感到她怀里的体温。

B.狂风曾来扫荡过它,冰雹曾来打击过它,霜雪曾来封锁过它,大火曾来烧灼过它,大雨曾来冲涮过它。

C.光秃秃的群山穿起了墨绿色的长袍,冈峦变成了翠绿的堆垛,沟谷变成了辽阔的田园,长满了葱绿的禾苗。

D.不知经历了多少曲折和起伏,最后它才容纳了许多清澈和混浊的支流而形成了茫若无崖的、浩浩荡荡的大江。

 

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chè) 烧(zhuó) 锵(kēng)  颓壁残(yuán) 

B.水(jí) 然(àng) 青(cōng)  层峦叠(zhàng)

C.涟(qí)双(jiá)  苍(mǎng)  飞流急(tuān) 

D.丘壑(hè)  跚(pán) 回(yíng)  广阔无(yín)

 

根据所给这首小诗的内容和形式仿写一段文字。

母爱是人生的一首歌。

责备是高音,

呵护是低音,

牵挂思念是母爱的主旋律。

 

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祖国土

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

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

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

它也不像是上帝许给的天国乐土。

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

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

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地受难、遭灾,

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

是的,对我们,这是套鞋上的污泥,

是的,对我们,这是牙齿间的砂砾,

我们把它践踏蹂躏,磨成齑粉——

这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但我们都躺进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

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1.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

A.“牙齿间的砂砾”、脚下的“灰尘”同开头的“护身香囊”“激情的诗”“天国乐土”构成尖锐对比,说明“祖国土”是如此平凡甚至微贱。

B.诗人说“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因为它太卑贱了,不值得带在胸口。

C.诗人将万千感情都凝缩在一句质朴、亲切的称呼中:“自己的土地。”

D.诗人的感情因质朴而更加真挚,因真实而更显深刻,因沉痛而更加震撼人心。

2.明明是在抒发自己对“祖国土”的热爱之情,而诗篇却用大量诗行写“祖国土”普通与卑微,为什么这样写?

答:                                                                      

                                                                       

3.请揣摩诗歌每个层次的思想感情,理出其情感发展的脉络。

答:                                                                      

                                                                       

4.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         

 

下列对课文的文学常识、内容和形式,

A.《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是首朦胧诗。我国当代朦胧诗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内容含蕴隽永,强调诗人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幻觉等手法,使的意象和主题很不确定,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B.闻一多,“新月派”诗人,追求诗歌的色彩美,音乐美,建筑美。《死水》是其代表作。这首诗节奏感极强,每个诗行都由相同的音步构成,例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C.肖邦的音乐,始终渗透着民族的精神和爱国的情感。对波兰人来说,她是精神支柱。无论是波兰遭受异族侵略的时候,还是在人们失意落寞的时候,只要听到肖邦的音乐,人们总会获得对波兰对人生的信心。所以课文多次说,听肖邦的音乐,便是在同他“促膝谈心”。

D.写景抒情类的散文,或浓彩重墨或随意点染,或比喻拟人或联想象征,颇能出彩。《长江三峡》中,一句“突然是绿茸茸草坂,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岩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便营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31468/35971) 首页 上一页 31463 31464 31465 31466 31467 31468 31469 31470 31471 31472 31473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