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
|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句中“强”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
|
指出下列各句对人物描绘所采用的手法。 1.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 2.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便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 3.他一手拿着布,的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
|
|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一说第二句好在哪里。 ⑴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立在门框里。 ⑵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
|
指出下列句子中“老实”一词的不同含义。 ⑴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⑵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
|
阅读下文,按要求完成小题。 屈原作为楚国的名门贵族,“出则应对诸侯”,而以“博闻强记”著称,自然首先会受到这种外来的影响。他虽是南方人,老子和庄子的同乡,但其思想的主流却是北方的“儒”学。他的许多言论,简直同孔子、孟子、荀子无异。他尊崇尧、舜、汤、文、武之道,主张“依前圣而节中”,想要“就重华而陈辞”,他认为“孰非善而可服”。他把“美”与“善”混为一谈,而与“恶”相对待,致力于“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本”。凡此种种,都是很正统的儒家思想。即使儒家内部由于侧重点不同而产生的分歧(或侧重“仁”、“义”,或侧重“刑”、“法”),在屈原的思想中也有反映。他一方面吸取了以孔、孟为代表的“泛爱众”,和以民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主张“民生各有所乐”,来同反对人道主义的封建专制主义相对立;另一方面又吸取了荀子“使百吏畏法循绳”,以求“国常不乱”的法治思想,主张“明法度之嫌疑”,以使“国富强而法立”。他就是用这一套来要求楚怀王的。同时他也用这一套来抵抗和他同乡的两个更伟大的哲人老子和庄子的影响,到底不曾高蹈风尘,与渔父同游,而始终保持着与现实环境的紧密联系,在企图力挽狂澜的同时,忧谗畏讥,竞于群小之中,求进不得而终于忿恚自沉。 请根据这段文字和所学过的《离骚》有关内容,简要阐述屈原的思想。(12分)
|
|
阅读《渔父》完成小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浑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波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1.对于“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原因,屈原和渔父的看法分别是什么?(6分) 屈原: 渔父: 2.屈原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说明(4分) 3.渔父以“沧浪之水”的比喻,说明(4分) 4.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当的两项是( )(4分)
E、“察察”、“汶汶”、“皓皓”三个叠词,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不全相同
|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4分)
|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绝 句 杜 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对上面杜甫的一首绝句分析不当的一项是(4分)
|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商 山 早 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选出与本诗颔联(第二联)结构相似的一项。(4分)
2.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4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