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列两首宋词,选出叙述正确的选项。(    )(2分)

甲、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看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乙、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A.均表现浓厚的离情别绪。                B.均以避世离俗作为主题。

C.均采用先情后景的写作手法。             D.均描写临别时刻的场景和心理。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夏夜追凉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①对这两首诗,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苏诗“石榴开遍透帘明”一句,用石榴花开写出夏日的燥热,与首句“夏席清”形成对比。

B.从苏诗末句的“梦觉”二字可以看出,前三句写的是午睡前的情景。

C.杨诗中的“追凉”意即“觅凉”、“取凉”,但与“觅”、“取”相比,“追”更能体现对“凉”的渴望。

D.杨诗首句点明追凉之因;末句“不是风”三字,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②两首诗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请对此做简要赏析。(3分)

                                                                          

                                                                         

 

自叙  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熟谙”一句,透露出诗人对社会的不满,也暗示出上句所写“病身”的原因。

B.颔联上下对仗,一取一舍,斩截有力,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闲逸生活的追求。

C.“不容真”三字揭示了志士仁人和黑暗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流露出悲愤之情。

D.本诗以议论为主,但议而不空,议论中突出了形象的特点,饱含着浓郁的感情。

②你在这首诗中读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3分)

                                                                        

                                                                       

 

宋庆礼,洺州永年人。举明经,授卫县尉。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

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于是安堵,遂罢镇兵五千人。

开元中,为河北支度营田使。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

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七年卒,赠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议曰:“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艰,又能实于军廪。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力。有一于此,人之所难。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乃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宋庆礼传》)

[注]安堵:安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庆礼有方略雅:高雅

B.为立店肆:商店

C.遂镇兵五千人罢:撤去

D.议者颇其不切事也嗤:讥笑

2.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   )(3分)

①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     ②询问风俗,示以祸福 

③独庆礼甚陈其利             ④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

⑤开屯田八十余所             ⑥招辑商胡,为立店肆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庆礼处事求实,勇于开创局面。他认为在旧城恢复营州治所有利,管理归附的外族;又开屯田八十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

B.宋庆礼生前的功绩,最终得到朝廷认可。张九龄反驳张星的主张,认为宋庆礼始终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其力地守护坚贞原则;于是加谥为“敬”。

C.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方。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又下诏让宋庆礼协助桓彦范;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

D.宋庆礼生前的缺陷,死后受到非议。朝廷商议给他加谥号时,张星认为他的为人和行事存在诸多过失,根据他的生前作为,应谥以“好巧自是”的“专”。

4.把文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3分)

                                                                       

(2) 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3分)

                                                                       

 

课内文言知识检测。(6分)

(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2分)

A.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B.石,金块珠砾

C.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秦者,秦也

(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中的“鉴”用法不同的一项(  ) (2分)

A.而学于师             B.三江而五湖

C.吾妻之我者            D.徐孺陈蕃之榻

(3)与“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一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B.屈贾谊于长沙

C.望长沙于日下            D.师不必贤于弟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____。(《拟行路难》鲍照)

(2)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3)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登岳阳楼》杜甫)

(4)卧龙跃马终黄土,___________________。(《阁夜》杜甫)

(5)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______________。(《李凭箜篌引》李贺)

(6)___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虞美人》李煜)

(7)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杜甫)

(8)鸟雀呼晴,                  。(《苏幕遮》周邦彦)

(9)歌台暖响,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雪纷纷扬扬地下着,树上落满了厚厚一层雪。有的树承受不住厚厚的雪,或整棵树倒下,或折断树枝;雪松却完好无损。仔细一看,雪积到一定程度,雪松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头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落,雪松承受住了厚厚的雪。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个小题。

贫苦和磨难是人们不愿接受的,但又注定是有些人无法逃僻的。它是残酷的——令有些人(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不求上进)①,消沉duò②落;它是公平的——                                 ③。可见,贫苦与磨难并非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精神的贫乏,意志的薄弱。

(1)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错字       ;改正字       

(2)将序号①处括号内的句子换成一个四字成语。

成语:             

(3)将序号②处的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4)根据语境,仿照前一句的句式,在序号③处横线上写一句话。

                                          。

(5)语段中有一个句子有语病,请辨析并改正。

病句:

改句:

 

穿过岑寂的碎片

朱以撒

那方不毛之地一直为我神往。像我这般珍惜故纸的人,常常会留意典籍上、画册上的一些残破纸片。这些纸片都没头没脑,残损得不像样了。这时我总是心弦一颤;该不会又是楼兰的碎片吧?凑近一瞥,十有七八,真是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

楼兰,真是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了。

曾经想过,楼兰于我来说,已不是地域上的一个名称了,而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一开始我不知它具体的方位,只为那种莽原气象、苍凉气息吸引,心想什么时候也走去看看。后来有人告知楼兰在罗布泊附近,不由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天啊!倘没有天赐的力量,是断断难以进入这神秘领地的。

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从外观上看,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这些残纸上写满了文字,古朴而雅拙。只是由于残片,即使从内容上细审,我也弄不清哪页残纸在后。一些重要的记载被风吹雨打腐烂去,一些关键的词组也剥蚀风化,神秘的气息开始飞扬,越往后越神秘莫测。我想会有一些人,面对那无尽荒漠的方位,踮起脚神往地张望。

我们完全可以在精神上还原,再现当年丰饶的场景啊!

两千多年前的楼兰,何等富庶和滋润啊!这个美丽的绿洲王国有如丰满而妩媚的少妇,林木葱茏,波光荡漾,百鸟啁啾,真正是一片乐土。它使黄河文化、恒河文化和古希腊文化水乳交融,楼兰以它的消失,使人感到再滋润饱满的生命,也会如流星一般,在瞬间化为虚无。

这些古典的碎片由于没有完整性,它使人们也就看到一个碎片的楼兰,只看到那些舞文弄墨的楼兰人迷蒙的背影。在我把玩到的一些墨迹里,这时的书体,正处在隶楷若即若离的阶段,那种楷有隶意、隶含楷法的驳杂胶着状态,有味品之不厌。这些墨迹和相应时期的魏晋名流风格如隔江海。楼兰残纸墨迹总是那么素朴,淡墨青衫一般天然动人。当然,有些笔画真的没有写好,读起来真让我皱眉头,不像是专门训练过的书手所为。深目高鼻的楼兰人,此时还没有学会含蓄呢。有时用笔恍若马背上挥刀,直通通地就挥过去。这宛如在纸面上作长枪大戟格斗,咣当作响。我当然不大习惯这种表现方式,觉得太抛筋露骨,只是书写中一如既往地不作态,则是我屡屡赞美的。这时的江南名士,已经能够写得一手流畅婉转的好字了,楼兰人的字迹却都处在未完成的品相里,似乎等着后人去弥补。可是我感到了字里行间充溢的宗教神秘的气息。这真是一个饶有深味的问题:有技巧的人足以达到完美,却全然写不出如此韵致,是心灵空间缺少了什么吧?

风沙越来越沉重地覆盖在楼兰遗址上,终日无绝,漫过基础,漫过城楼,着力剥蚀着突兀处,料想在不久,就连高耸的烽燧也要被遮埋,遗址外相将荡然无存。一切绚丽和辉煌,在如许长的岁月中,被黄沙摧残成一片迷蒙。

只余下楼兰残纸了。它们尽管是残片,却必将长存,就像楼兰上空的长风和楼兰身体上的沙丘一样长存。这些碎片有自身的特征,获得朴素的色调和质地,尤其是时日赋予了它们长存的生命力,已不惧怕世俗的侵入了。我慢慢地走近楼兰,当然是心路历程接近了。楼兰在我心目中被破碎万端,和碎片的纸本一个模样。其实,认识一个世界要达到周全是不可能的。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达不到,什么都肤浅之至。

从史料的完整性要求来衡量,碎片使人怜爱不已,但它的物质价值已抵不上完好者。若从审美价值上说,碎片却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性:借残象以会意,妙在存残之间、藏显之外。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散文的立意并不在于为早已消失的楼兰古国立史,而是借助这些历史的残片驰思骋想,从而突显作者的文化关怀和审美情趣。

B.作者面对那些古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让精神穿行在历史的长河,回顾历史,感慨万千,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C.“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运用比拟与比喻手法,突出了楼兰纸片的残破与久远。

D.“楼兰人迷蒙的背景”中“迷蒙”一语用得恰切,既符合楼兰的地域特征,也反映了楼兰的历史久远,并与“楼兰残纸”暗合。

E、文章通过楼兰书法与魏晋名流书法的对比,突出了魏晋书法技巧的完美,并表达了作者对楼兰书法欠缺婉转流畅的惋惜之意。

2.根据文意,完成下面两小题(4分)

(1)“穿过岑寂的碎片”中的“穿过”是什么意思?(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楼兰于我来说……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楼兰的碎片,作者有了很多的感悟,请你写出其中的三条。(6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题。(6分)

①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②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

【注】①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②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1.从教育的角度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诲人不倦”有何区别?(2分)

2.启发式教学对老师和学生分别有什么要求?请结合语段①作简要分析。(4分)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30877/35971) 首页 上一页 30872 30873 30874 30875 30876 30877 30878 30879 30880 30881 30882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