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汉王)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高帝崩,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以下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贾竖易动以利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夫晋,何厌之有?

C.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D.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3.下列对(甲)(乙)两段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B.侯,古代爵位名,是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赠。春秋时期,侯为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C.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4.下列对(甲)(乙)两段文言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谋士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C.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他让沛公烧栈道,破项羽疑;又说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委婉提出见解,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在(乙)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将,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他还建言刘邦分利于三人,最终靠此三人破楚。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3)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更怕看死人的了。走在大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使从很远很远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怀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扶着那绛色帷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帷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便梗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袋传单:有工人发的,有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有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一卷第五期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向下沉落下去了”;当“们”蹑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B.“——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C.文章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D.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

2.“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3.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自己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情况。其用意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九市组成的城市群,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达6956.93万,GDP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2.17%,GDP总量规模在世界国家排行中名列11位,与韩国持平,是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和重要增长极;在四大湾区中经济总量居第二位,人口、土地面积、港口和机场吞吐量均居四大湾区之首。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誉为“世纪工程”,原因在于它是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约55公里,桥隧结合,另有四个人工岛,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今后由香港前往广东的陆路交通时间将大为缩短,由过去大约四个小时减少至一个小时以内。由此,旅游、物流可望更加活跃。大桥的开通,得益于中国的国家战略,即要使制造业发达的广东和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以及受人欢迎的观光胜地澳门实现一体化。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10月22日报道,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蜿蜒跨越中国珠三角,支撑着北京将南方多座城市整合为一体的计划。这座桥梁的长度是美国金门大桥的约20倍,跨越拥有6000多万人口的经济区域。该区域年度GDP约合1.51万亿美元,差不多是旧金山湾区的两倍。它和最近通车的京港高铁一道将内地制造业城市和金融中心香港以及澳门之间的通行时间缩短,促进了它们的商业联系。这些联络线是打造官方所说的粤港澳大湾区的一部分。报道还称,中国明确表示,将南方地区发展成高科技中心是重中之重。粤港澳大湾区面积在中国国土面积中所占比例不到1%,而该地区贡献了GDP的12%,预计到2025年中国近45%的科技企业将位于这一地区。

(摘编自《港珠澳大桥成中国“靓丽名片”》,《参考消息》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

珠三角产业基础雄厚,已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港澳是世界发达经济体,大湾区经济发展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整体经济实力已接近一些中等发达国家,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和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高端创新要素加快聚集,创新载体能力不断提高,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凸显,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稳步提高。2017年广东省R&D经费(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2343.6亿,名列全国第一,同比增长15.2%,科技进步贡献率58%、技术自给率72.5%,已正式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经过近几年的合作建设,大湾区已具有较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中国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人们生活富足,幸福指数较高。

(摘编自《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的灵魂》,《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第7期)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也是我国经济重要的增长极,将有助于我国参与全球竞争。

B.珠三角是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二者可形成功能互补、借位发展、相互支撑的格局。

C.有外媒认为港珠澳大桥跨越珠三角区域,当北京完成对南方多城市的整合,该区域年度GDP将超旧金山湾区。

D.使制造业发达的广东和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以及受人欢迎的观光胜地澳门实现一体化,是中国的国家战略。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湾区战略定位对标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三个经济发达、高质量发展的国际一流湾区。

B.港珠澳大桥和京港高铁,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基础保障,有助于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C.据外媒预测,2025年大湾区将聚集中国近45%的科技企业,实现中国将大湾区打造成高科技中心的目标。

D.港珠澳大桥是联结香港与内地的全球最长跨海大桥,被誉为“世纪工程”,具有重大的经济及政治意义。

3.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创新发展具有哪些优势条件?请结合材料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就吸收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提出了“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的观点。不过,真正对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的重视,将意象美学的建构作为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范式之一,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普遍存在的将“意象”看成是西方输入中国的美学概念,并将它与英美意象主义诗歌创作联系起来的观点不一样,人们普遍意识到“意象”滋生的土壤在中国,意象美学亦属于地地道道的中华民族本土美学,以“意象”为核心的美学与文艺学体系的理论建构与研究也蓬勃开展起来。

意象美学诞生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哲学背景下,是中国古代尚象重象思维的典型体现,是中国古代诗性文化精神的体现,中国美学也可以说就是充满想象力、充满诗意的意象思索体系。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它不是将美看作实体的属性,看成是外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实体性对象,而是看成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意象”所创造的世界不同于现实,它不是让人们满足于眼前、当下的东西,而是超越现实,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与审美追求。

中国诗歌艺术创造的本体就是意象。中国古代诗学的许多重要范畴,如兴像、情景、虚实、比兴、气韵等,都直接指向了诗歌审美意象的创造。中国书法艺术本质上也是一门意象创造的艺术,这种意象创造可以从书法形意结合、重视笔力气势和线的表现力,讲究留白以及在字势结构与点画形态的表现上充分体现出来。另如中国的音乐、中国的舞蹈、中国的绘画、中国的建筑,它们都不像西方传统艺术那样,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体悟道的生命节奏,传达宇宙人生的生命与生气,所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

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之美,首先要发掘、展示传统“意象说”的现当代意义。学术界在这方面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其中一种有价值的思路是吸收现象学美学的理论成果来阐释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意象之美就是通过在场的东西(象)想到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意)。让你的心灵与古人相通、与人性相通,使你的生活充满诗意。

而在当今社会中,人们注重的是物质功利的东西,对艺术的理解只停留在艺术的表层,只追求属于艺术的娱乐消费和技术层面的东西,甚至还流行这样的时尚口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显然是对艺术的误解。因为它无视艺术首先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存在,也忘记了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艺术是一种审美创造,必须生成一个意象世界。意象世界使人们超越表层的、物质的、感性的美,进入理性、精神的层面,让人的心灵受到感动。

(摘编自毛宣国《意象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实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是意象,意象美学是中国古代注重抽象思维的典型体现。

B.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当代美学将意象美学的建构作为最重要的理论范式。

C.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都认为“意象”是西方的美学概念,来自英美诗歌创作。

D.诞生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哲学背景下的意象美学是中华民族本土美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介绍了“意象”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地位、作用,对意象美学的认识、建构过程。

B.第二段介绍意象美学在中国的诞生背景、特点,与西方实体论哲学、美学的不同。

C.第三段以中国古代诗学、书法艺术、音乐等为例,阐明了中国艺术本质上是意象创造的艺术。

D.第四段论述如何弘扬中国传统美学意象之美,指出要发掘、展示传统“意象说”的现当代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认为美是在人的情感意识之外的实体性对象,意象创造的世界引领人们超越现实而追求高远的境界。

B.中国书法注重形意结合、重视笔力气势和线的表现力,讲究留白等,说明中国书法本质上是意象创造的过程。

C.用吸收现象学美学的理论成果阐释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是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之美的有价值的尝试。

D.“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误解了艺术的意象世界的审美作用,错把艺术当作娱乐消费和技术层面的东西。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家是心灵停泊的港湾,灵魂皈依的彼岸;是每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家是一个充满内涵、充满温馨的字眼。在亲人团圆的情浓意切中,在游子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在对未来的美好规划中,在家风家训的绵延传承中……我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千千万万个小家都好,国家和民族才能好。无论从艺还是治学,一个人要想抵达高远的境界,就必然离不开家与国的滋养。从历史到现实,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紧密相连。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可以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

作为家庭成员和国家公民,以上材料触发了你对“家与国”怎样的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含一个一般性原则的大前提, 一个附属于大前提的的小前提,一个由此引申出的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大前提必须是引用名言,语言简明、连贯,句式不要求完全一致。

示例:“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我们是有准备的人,所以最终我们将获 得机遇。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出于对出行安全的考虑,听障儿童走在路上会背上橙色书包。_____而是表达出一种关爱。或许,贴“标签”意味着身份被泄露,一些听障儿童并不愿意以这种方式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但在现在慈善条件下,______诚然,“无差别对待”更有利于保护听障儿童的权益,但不谈现实、不谈条件,只谈理想,对捐助者而言有失公允。______但它或许能成为引导社会关注听障儿童权益的重要一步,社会还需要对此多一点等待的耐心和宽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的一批垃圾桶有了专属“身份证”。管理部门为辖区内部分餐馆的餐厨废弃物专用桶加装了电子芯片,借助芯片,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和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目前,全区已安装“身份证”的商家达到 800 家。 餐厨废弃物经过油水分离、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技术环节后,实现了           的功效,可用于提炼生物柴油、沼气发电等多个领域。我国每年餐厨废弃物产生量高达 9000 多万吨,是一笔可以再利用的资源,然而废弃物实际处理率不足 20,效率低下的局面,在媒体的广泛科普之下,早已     ,为人诟病。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管,不法分子介入其中,餐厨废弃物去向“成谜”。通过安装“身份证”,(   ),同时也提升了餐厨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效率,变废为宝,产生了理想的经济效益。

一枚电子芯片植入了城市的安全保障,作为城市管理者      。面对地沟油猖獗的严峻形势,城市管理者只有换位思考、主动作为,才能          ,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有效阻止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我们安全的舌尖

B.不但有效阻止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C.既有效阻断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我们安全的舌尖

D.不仅有效阻断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推陈出新  众目昭彰  义不容辞  推己及人

B.新陈代谢  众目睽睽  责无旁贷  推己及人

C.新陈代谢  众目昭彰  义不容辞  以己度人

D.推陈出新  众目睽睽  责无旁贷  以己度人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并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B.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来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C.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及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有效避免的问题。

D.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与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写边塞将士思念故乡,却因为边患未平而不能做归家打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连用多个比喻,论证君子如能广泛地学习且每天省察自己,就能做到“______________”;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四组比喻,说明“______________”,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已。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家元日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首联通过写北斗的转动显示时间的推移,节序的更替,暗中扣题中的“元日”。

B.颔联写诗人想勉强进入仕途,就算现在没有官职也忧心农事。表达了诗人对农事仍然重视、关心。

C.颈联通过写白天诗人和农父一起扶犁耕作,傍晚诗人荷锄伴牧童一道返回村庄的田园生活,展示了一幅田园牧歌图。

D.全诗体现了孟浩然诗歌“冲淡灵动,清新自然”的风格,语言色彩清淡。

2.本诗与陶渊明《饮酒·其五》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2652/35971) 首页 上一页 2647 2648 2649 2650 2651 2652 2653 2654 2655 2656 2657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