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 葱

侯德云

朋友老刘在晚宴上讲一个卖葱的故事,刚起头我就笑。老刘瞪我一眼,说,笑什么笑?我说,我想起《手机》里的卖葱。老刘发愣,手机里卖葱?电子商务啊。我说不是,作家刘震云有个长篇小说叫《手机》,里边有个卖葱的故事。老刘说,奥。

老刘没问《手机》里怎么卖葱。他不问我也得说,话头赶到这里了嘛,对不对?

我说,《手机》里边的主角叫严守一,哎哎,拍成电影了嘛,电影也叫《手机》,老刘你没看过?老刘摇头。我用眼睛扫扫别人,也都摇头。嗨,你说这都是些什么人啊……

我接着讲卖葱。

严守一他爹老严,跟谁一起卖葱(那人我给忘了),一天说话不超过三句的人,跟那谁卖葱,卖得眉开眼笑,都会讲笑话了。老严的变化,让严守一觉得,世上最好的事,好不过卖葱。只不过年底时老严跟那谁算总账,那谁在账上做了手脚,还背地里骂老严是二傻,让老严听见,那个气啊,从此不卖葱。老严委屈啊,说一辈子就遇到一个能说上话的,还骂我傻。   

老刘笑了,说《手机》里的卖葱,不如我说的卖葱。

我赶紧收起下巴,说,你说你说。旁边哥儿几个也催促,你说你说。

下边是老刘讲的卖葱。

很长时间的事,时隔现在十七八年。那时候,钱还真当钱,不像这阵儿,一百块的票子,你刚掏出来,嗖一声,没了。我记得那时候我的工资也就千把块钱。

东山早市,有两口子,四十多岁的样子,天天来卖葱。不卖别的,只卖葱,一辆三轮车, 装满满一车葱。半头晌散市,卖光的时候比较少,大多时候要剩一些。   

这两口子长相怪有意思,男的细长,女的墩粗,还没脖子,像个碾盘倭瓜……

说到这里,老刘张开两手比划了一下,碾盘倭瓜你们知道吧?哥儿几个都点头,谁不知道呢,就是扁乎乎圆咚咚的那种大倭瓜嘛。看我们点头,老刘放心了,接着说,女的那脑袋,像个碾盘倭瓜直接放在倒置的宝葫芦上。两个人的脚也一样,对比强烈。男的细而长,三五鞋的宽度四五鞋的长度;女的宽而短,四五鞋的宽度三五鞋的长度。俩人搁在一块儿,看着特滑稽。

他们的三轮车也滑稽。一个车轱辘,指定是手推车轱辘。另一个,指定是自行车轱辘。也不知怎么安上的。三轮车的车座,一般都是六根弹簧上面蒙一层皮革。他们的车座不是,是三根弹簧上面缠几道塑料布,透明的。还没车闸。车架子上绑一块胶皮,胶皮就是车闸。胶皮拖地,需要刹车时,男的用右脚,猛踩胶皮。天天踩,鞋底的前半截,磨出一道沟。

总之这两口子,从人到车,都是一副尴尬相,看着让人心酸。

我常去买他们的葱,因为比别处便宜嘛。时间长了,混个脸熟,有时还互相唠几句闲嗑。赶上星期天,闲着没事,我会在葱摊旁站一会儿,看他们忙着卖葱。我觉得挺有意思。

那天我去得晚,他们的葱已经卖完。7月的头晌,有烧烤感,两人却不急着走。女的在清点卖葱的钱,男的在一边看。两人脸上都笑眯眯的。

我也在一旁看。我看那两口子,两口子不看我。   

女的清点完钱,对男的说,今天不赖,净挣三十六块一毛五。说完咧开大嘴,无声一笑。男的也咧开嘴,也是无声一笑。

女的瞅男的,说,二十块,给咱爹买点儿东西。男的瞅女的,点头,说嗯。

女的说,十块,给咱闺女买个裙子。男的点头,说嗯,突然又说,闺女有裙子,你买件衣裳吧。

女的说,我不买,我有衣裳,要不给闺女买个书包,她的书包太旧了。男的点头,说嗯。

女的说,六块,给你买两包烟一瓶酒,晚上你喝点儿。男的努起嘴唇,是飞吻的姿势,然后咧开嘴,说,你呢,你什么都不买?

女的说,还有一毛五,买根冰棍,我咂咂就行了。说完,有些不好意思的样子,脸上绽开一朵大丽花。

我看见男的突然变成顿号,愣在那里不说话,眼圈渐渐泛红。

我不忍心再看下去,扭过身子,快走几步,看别的菜摊。

等我再回头时,两口子已经蹬上三轮车,准备出发的样子。我冲他们摆摆手。男的背对我,没看见。女的看见了,也摆摆手。女的好像对男的说了句什么,随后男的扭头看我,笑笑。

我原地不动,看着他们,直到他们的背影在我眼前消失。

老刘的卖葱故事,起初,引起酒桌上一阵阵哄笑。有人笑得直拍桌子,有人笑得岔气,还有人不断插话。可是越往后,笑声越少,结尾处,全场静默。

故事讲完,老刘的话还在继续。

老刘说,那天,我想了很多事,想自己的种种不如意,想到最后,想开了,我怎么就不能用别人的阳光来照亮自己呢?

话音刚落,桌上响起掌声。老刘脸色通红。

(选自《天池》2018年第1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卖葱”为题目,概括了主要情节,并以此来统率全篇,展开小说细节,塑造鲜明人物形象,表现深刻主题。

B.老刘对卖葱夫妻所用的三轮车的细致描写,主要目的是通过描写车辆简陋滑稽,来说明夫妻二人生活的艰辛和困窘。

C.听到女的只想“买根冰棍”“咂咂就行了”,“男的愣在那里,眼圈渐渐泛红”的细节,表现了男子内心的落寞和不忍。

D.老刘讲故事,大家先是哄笑、拍桌子,后来静默无声,大家哄笑的是滑稽的形象和车辆,静默于对人间温情的感动。

2.小说的主要内容是老刘讲述的卖葱的故事,却在开头插入《手机》中卖葱的情节,这样写有何艺术效果?

3.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塑造卖葱夫妻二人的形象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如果没有乡村文化,那么乡村也就成为一潭死水,无从振兴了。如果乡村的振兴只是在乡村建设几间民宿,开上几个咖啡馆,让一些城里人到乡村来换换空气,尽管可以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但是却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文化的振兴。

文化赋予了生活的意义。乡土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又超越了个体,是文化将这些个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赋予乡村生活的价值。比如乡土社会中有许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在人们庆祝这些节日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生者与亡者保持了沟通,成为联系密切的共同体。文化也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在乡村社会中,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要养成尊老爱幼的风气就需要有尊老爱幼的文化氛围。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社会变化相对比较缓慢,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可以教导青年人,因此老年人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但是到了现代社会,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有很多渠道获取知识,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更容易利用这些渠道获取知识,要维持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尊重,就需要文化力量。乡村文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西方国家在迅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以乡村社会的消亡为代价的。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乡村,如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台湾地区,在高速城市化过程中,都曾经以不同名义推动乡村的振兴,希望避免重走西方乡村消亡的道路。东方社会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乡村文化。

中国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通过文化建设,实现乡村的和谐和有序发展,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但是,物质层面乡村文化建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上。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文化只是停留在物质建设上,精神文化建设没有同步,物质文化也就很快消失了。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推动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公共事务就是大家参与来管大家的事情,乡村振兴需要乡村居民相互之间协作,协作的过程就会有更多公共的事务需要大家去参与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逐渐完善乡村的各种制度。比如现在许多村庄制定有村规民约,这就是处理村庄公共事务的手段,但是要避免为了制定村规民约而制定村规民约,要让村规民约真正发挥作用。乡风文明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文化是相通的,通过政府推动和村民参与,在乡村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

(摘编自王晓毅(乡村振兴,文化建设要先行》

材料二:

“现代乡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在参加河南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点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不强、乡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扭住乡村振兴这个“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就能为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画上句号,为举世瞩目的中国梦写下惊叹号。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秉纲张目,执本末从,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才能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做好做实。

(摘编自《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河南日报》2019-03-15)

材料三:

近年来,新疆哈密市五堡镇坚持以乡村旅游引领乡村振兴,基本形成环境因乡村旅游更美丽、产业因乡村旅游更兴旺、百姓因乡村旅游更富裕的乡村振兴发展态势。

近日,在伊州区五堡镇吐格曼搏依村,一场中式面点培训课程正在村委会进行,这场培训是五堡镇为镇里旅游业发展培训后备餐饮人才,吐格曼博依村村民阿木提参加了这次培训。阿木提原是吐格曼搏依村的贫困户,2016年五堡镇举办了首届桑葚节,大批外地游客蜂拥而至,吃饭、住宿都不能满足游客需求,阿木提由此找到了商机,开办起农家乐,第一年就盈利8万元,2018年收入达到10余万元。

旅游业发展也促进了五堡镇生活环境的改变。为了吸引游客,改善公共服务设施,五堡镇加大公厕等公共设施建设,并制定各项制度改善乡村卫生环境。如今,走进五堡镇,现代感十足的街道,整洁美观的院落,美丽的新农村景象跃然眼中,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摘编自《乡村旅游引领乡村振兴,央广网2019-03-17)

材料四:

2018年10月12日,四川美术学院成立艺术与乡村研究院。该研究院下设乡村建筑与环境研创中心、艺术与社会创新中心,将以具体实践案例和项目为载体,积极促进理论和研创成果落地,以艺术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美术学院整合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新媒介美术创作实验室、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西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高校创新工程中心等校内外资源,成立艺术与乡村研究院,汇聚中外艺术与乡村研究人才,构建跨学科的学术团队,搭建跨文化的学术平台,开展在地性的学术探讨。

长期以来,学校在乡村民居营建、乡村风貌改造、乡村文化生态调查、当代艺术走入乡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摘编自《植根乡土振兴乡村四川美术学院成立重庆首个艺术与乡村研究院》中新网重庆新闻2018年10月12日)

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文化能使乡村充满生机活力,同时也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B.节日文化具有联通意义,可使乡村中的个体连成整体,人与自然成为共同体。

C.在维持乡村良好秩序和实现乡村和谐有序发展上,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力量。

D.乡村振兴必须经历一个先物质、经济层面,再到精神、制度等层面的过程。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乡村文化在乡村社会的核心地位说起,引出振兴乡村文化这一论题。

B.本文从生活意义、社会秩序和振兴基础三方面论述乡村文化对乡村的作用。

C.本文通过东西方对乡村不同态度的比较,意在揭示东西方乡村文化的不同。

D.本文在论证中,以不少篇幅阐述在乡村振兴中应如何践行文化先行的做法。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秉纲张目,统筹谋划,科学推进。

B.乡村振兴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等方面的全面振兴,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是必要的制度保障。

C.新疆哈密市五堡镇环境美丽,产业兴旺,百姓富裕,使得五堡镇的乡村旅游成为引领乡村探兴的重要途径。

D.乡村民居营建、乡村风貌改造、乡村文化生态调查等方面的案例和项目,是艺术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概括分析。

5.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哪些方面共同努力?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述各方面所起的作用。

 

作文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

欧洲谚语中说:“慢些,我们就会更快。”

阿尔卑斯山口的木牌上写道:“慢慢走,欣赏啊!”

我国古诗词中也有以《声声慢》《扬州慢》为代表的调长拍缓的慢词……

你对“慢”有怎样的体会或见解?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荀子和桑地亚哥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要求:①请先写出所选人物姓名,然后写颁奖词;②符合人物特征;③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不超过80个字。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部分。

(1)《寡人之于国也》中注重教育、反复教导老百姓懂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始皇派蒙恬北筑长城,击退匈奴。此事效果一是让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另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

(4)《劝学》一文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证明客观事物经过加工改造可以改变原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瀑布倾泻,水流冲击着巨石在山谷中滚动,声若雷鸣的景象。

(6)《琵琶行》中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描写音乐暂时停顿时诗人感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登高》中写出诗人长期滞留他乡,年老体衰,独临高迥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道歉信

张殿权

康镇长上任第一天,就到该镇最偏远的魏家沟村及相邻的几个村去走访困难群众。

魏家沟及相邻的几个村,原来交通十分不便,村里的很多城里人稀罕的农副产品都运不出去,村民的收入也增长缓慢。但他们不等不靠,经过几年的苦干,几天前终于修通了一条长5公里的路,连接上了通往镇里的那条乡镇公路。

康镇长看着这条并不标准却可以通车的路,流下了眼泪。他在给村民开会时,带着感情说:“这几年,你们‘沐雨节(栉)风’、不畏辛劳修筑了这条通往外界的路,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敢想敢干、不畏艰难的‘沐雨节风’精神!这种‘沐雨节风’精神,值得我们全镇学习!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向你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感谢你们为我镇创造出了这种‘沐雨节风’精神!”说着,他向广大村民深深地鞠了一躬。

旁边的镇宣传委员听到康镇长把“沐雨栉风”说成了“沐雨节风”,很是尴尬,想提醒康镇长,又觉得不妥,便没有吭声,让康镇长继续说了下去。好在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错误。

第二天,康镇长把镇宣传委员叫到了办公室,说:“我昨天犯了一个错误呀,你怎么没有提醒我?”

宣传委员故作不解地说:“您犯了错误?什么错误?我……不知道呀。”

康镇长叹了口气,说:“唉,昨天我给魏家沟村民开会时,把‘沐雨栉风’说成了‘沐雨节风’。这些年我一直都以为‘栉’应该读成‘节’,早上我无意中翻词典时,才发现这是错的,真是不该呀!”

宣传委员说:“哦,我倒没有注意……不过,这也没有啥,那些村民文化水平低,他们也听不出来。”

康镇长很认真地说:“不对!我当时就说他们的‘沐雨节风’精神值得我们全镇学习,下一步全镇学习时,如果都把这种精神叫作‘沐雨节风’精神,岂不成了笑话?退一步说,文化水平高的群众心里明白,知道叫沐雨栉风精神,但文化水平不高的群众依然叫‘沐雨节风’精神,这不更造成了混乱、成为了笑话吗?”

宣传委员说:“那,您说咋办呢?”

康镇长说:“我刚才想了想,我要给魏家沟村民写一封公开信,承认错误,并道歉。这样,就不会以讹传讹了。”

宣传委员有些为难地说:“有这个必要吗……这会不会有些小题大做了……下次开会讲正确的不就行了吗?”

康镇长立即站了起来,说:“这怎么能叫小题大做呢?这是一个态度问题!必须这样做!”

宣传委员低下头,说:“康镇长说得对——”

康镇长又说:“因为今天县计生委领导要来镇里检查工作,我走不开,但这件事又不能拖,因此,我想,这封信就由你亲自送去,并代表我当场向广大村民道歉。”

宣传委员说:“那好吧——”

康镇长给魏家沟村村民写的道歉信,很快就传遍了全镇,很多人都感到十分稀奇,不少老百姓都认为这个新来的康镇长是一个务实的人,一定能把工作干得很好,全镇上下的干劲都被鼓舞了起来。

镇宣传委员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素材,向康镇长汇报后就写了一篇通讯报道投到了市日报,市日报很快就发表了这篇稿子。这下子,这件事在全市都有了很大影响,舆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康镇长的爱人在县里工作,康镇长一般两个星期才回一次家,打电话时康镇长并没有跟她说过这件事,她也是从报纸上知道的。但她又很不解,于是晚上给康镇长打电话时,问:“你可是中文系毕业的,你以前念这个词,都是念‘沐雨栉风’,现在怎么会念错呢?而且是连续念错?”

康镇长笑了笑,说:“老婆呀,我刚来镇上工作,要打开局面,就要让别人快速地了解我,否则,别人就会对我胡猜瞎猜,不敢跟我交心说真话,工作就很难开展。通过这件事,我要让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知道,我不是来镀金的,我是一个实干的人……这个方式,可比你苦口婆心地挨个向他们真诚表态,还立竿见影哪!”

妻子也笑了,说:“你下去之前,我还担心你不一定能适应乡镇工作呢,呵呵……这下,我放心了,你还是很有智慧和工作方法的。你好好干,当个实干家,我和女儿都看着你呢!”

康镇长说:“我不会让你和女儿失望的!”

1.第(2)、(3)段写“路”的作用是什么?

2.康镇长的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亚当· 斯密是将经济问题放在一个复杂的道德与法律背景下进行讨论的。他所理解的人,其实是具有道德感并遵守规则的人。休谟说,斯密从“我们的最普通的、广泛的感情之中,寻求正确、合理、恰当、公正的基础”。假如一条狗在街上被车轧死,不论什么人看到了,其心灵都会被触动。斯密将这称为“同感”或者说“同情”,就是“设身处地”。据此,斯密建立起了一个壮丽的道德理论大厦。正是这种“同感”,自然地对人的利己心构成了一种约束。市场要正常运转,需要交易者承认对方的利益跟自己的一样重要。所幸,人们天生具有的同感,使人趋向于节制,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利己心。有一句俗话,自己挣钱,也要让别人挣钱。这里面其实就是同感发挥作用,而使个人节制自己的利己心。

②当然,斯密清楚地知道,假如一个人看到自己的仇家死亡的惨状,也许会欢呼雀跃,而这种反应肯定是不道德的。因此,人是需要规则约束的。而能够发现道德规则的,不是事件中的当事人,而是旁观者。斯密说,发现情感之正当性、合宜性之有效途径,就是“公平而博识的旁观者的同感之情”。所有人都是当事人,但所有人又都可能是旁观者,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即可自发地形成一些获得人们普遍认可的规则。比如,即使是盗贼,也知道偷窃是不正当的行为,因为,设身处地,他也不愿意别的盗贼偷窃他的东西,即使这些东西是他偷来的。因此,禁止盗窃就是斯密所说的“天然的正义法则”。

③人只有遵守规则,才不会走向毁灭。斯密相信,“如果人类没有普遍地把尊重那种重要的行为准则铭记在心,人类社会就会崩溃”,市场自然也不可能正常运转。而宗教的作用,正在于促进人们遵循这些规则。因为宗教告诉人们,人们经过教化也逐渐相信,“这些重要的道德准则是造物主的指令和戒律,造物主最终会报偿那些顺从的人,而惩罚那些违反本分的人。”大约正是据此,有学者提出了“有教堂的市场经济”概念。如果这里的教堂并不是指狭义的基督教堂,那么,其实我们看到,明清时代的中国最成功的商业活动,就是“有教堂的经济”,徽商、晋商、浙商,无一不深深浸润在儒家伦理的气氛中,并以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生活。这些商人对儒家伦理的虔诚态度,可能也正是诸多家族基业维持上百年并平稳扩张的制度基础。

④斯密批判妨碍个人追求其自由和财富的种种制度,以确立一种“自然的自由制度”,但是,这样一套制度并不是随便一个什么人都有资格享有的。假如缺乏基本的道德约束,市场必然就是扭曲的。今天人们在中国看到的市场,就是这样一个扭曲的市场。在道德消解之后发育出来的市场,肯定是疯狂的。

⑤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自觉地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通过国家权威,强制执行正义准则,是必要的。斯密所设想的社会,不是一个以金钱为唯一价值的商业化社会,他追求的是“文明”社会。而构成这个社会的人是开明的、遵守规则的人。法律、道德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乃是个人从事其市场活动的制度背景。也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追求自己的财富和幸福的努力才会造福于其他人和整个社会。否则,每个人是所有其他人的敌人。那可决不是一个值得过的生活。

(选自《市场的背景》,有删改)

1.下列关于“同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感”就是“同情”,就是能“设身处地”,它属于人们“最普通的、广泛的情感”,它也是建立正确、合理、恰当、公正的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B.“同感”对人的利己心构成一种约束,使交易者承认对方的利益跟自己的一样重要,学会尊重交易对手。

C.假如一个人看到自己仇家死亡惨状而欢呼雀跃,这种反应虽不道德,但也许人人都会有,所以这种反应属于“设身处地”的“同感”。

D.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自发地形成一些获得人们普遍认可的规则,才叫做“同感”。

2.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盗贼也知道偷盗不正当,因此盗贼也会自发地认同“禁止偷盗”这样的“天然的正义法则”。

B.明清时代成功的商人对儒家伦理的虔诚态度,正是诸多家族基业维持上百年并平稳扩张的制度基础。

C.只要人们有道德约束,趋于节制,克服欲望与利己心,市场就不会扭曲。

D.亚当·斯密所设想的社会不是以金钱为唯一价值的商业化社会,他追求“文明”社会,主张从事市场活动的社会人遵守法律、道德规范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武皇帝讳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汉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后也。及长,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家贫,有大志,不廉隅。事继母称。   

初为冠军孙无终司马。安帝隆安三年十一月,妖贼孙恩作乱于会稽,晋朝卫将军谢琰、前将军刘牢之东讨。牢之请高祖参府军事。十二月,牢之至吴,而贼缘道屯结,牢之命高祖与数十人,觇贼远近。会遇贼至,众数千人,高祖便进与战。所将人多死,而战意方厉,手长刀,所杀伤甚众。牢之子敬宣疑高祖淹久,恐为贼所困,乃轻骑寻既而众骑并至贼乃奔退斩获千余人推锋而进平山阴恩遁还入海。四年五月,恩复入会稽,杀卫将军谢琰。十一月,刘牢之复率众东征,恩退走。牢之屯上虞,使高祖戍句章城。句章城卑小,战士不盈数百人。高祖常被坚执锐,为士卒先,每战辄摧锋陷阵,贼乃退还浃口。于时东伐诸帅,军无律,士卒暴掠,甚为百姓所苦。唯高祖法令明整,所至莫不亲赖焉。

元兴元年正月,骠骑将军司马元显西伐荆州刺史桓玄,玄亦率荆楚大众,下讨元显。元显遣镇北将军刘牢之拒之,高祖参其军事,次溧洲。玄至,高祖请击之,不许,将遣子敬宣诣玄请和。高祖与牢之甥东海何无忌并固请,不从。遂遣敬宣诣玄,玄克京邑,杀元显,以牢之为会稽内史。惧而告高祖曰:“便夺我兵,祸其至矣。今当北就高雅于广陵举事,卿能从我去乎?”答曰:“将军以劲卒数万,望风降服。彼新得志,威震天下。三军人情,都已去矣,广陵岂可得至邪!讳当反复还京口耳。”牢之叛走,自缢死。何无忌谓高祖曰:“我将何之?”高祖曰:“镇北去必不免,卿可随我还京口。桓玄必能守节北面,我当与卿事之。不然,与卿图之。今方是玄矫情任算之日,必将用我辈也。”桓玄从兄修以抚军镇丹徒,以高祖为中兵参军,军、郡如故。

(选自《宋书·武帝本纪·刘裕传》,有删改)

注:①廉,厅堂的侧边;隅,角落。廉隅,指田地房产。②觇(chān)窥探,侦察。

1.下列与“我将何之”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廉隅     治:治理

B.以孝称     谨:恭敬

C.长刀     奋:扬起

D.军无律     御:统治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事继母孝谨称 ②弱天下之民 ③乃轻骑寻 ④填然鼓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而/众骑并至贼/乃奔退/斩获千余人推锋/而进平山阴/恩遁还入海。

B.既而众骑并至/贼乃奔退/斩获千余/人推锋而进/平山阴/恩遁还入海。

C.既而众骑并至/贼乃奔退/斩获千余人/推锋而进/平山阴/恩遁还入海。

D.既而众骑/并至贼/乃奔退/斩获千余人/推锋而进平山阴/恩遁还入海。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裕奉命领数十人前去侦察敌情遭遇叛军,后经刘敬宣率领部下出来寻找才解围。

B.孙恩率众卷土重来,攻入会稽,杀死了卫将军谢琰,句章城矮小守军少,被攻占。

C.刘牢之投降桓玄后做了会稽内史,但被剥夺了兵权,牢之恐惧难安,最终叛走。

D.何无忌问计于刘裕,刘裕建议他跟自己回京口,并且告诉他自己对桓玄有两手准备。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常被坚执锐,为士卒先。

(2)三军人情,都已去矣,广陵岂可得至邪!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 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此诗当作于唐广德元年(763年)年底,吐蕃攻陷蜀郡西北的松州、维州、保州,时杜甫欲下江东,拟由阆州乘船沿嘉陵江南下。此诗或作于离梓之前,或作于抵阆之后。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③江城:作者所在的梓州。

1.下列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的是“正值年终岁尾,我作客天涯,边境上战争还在进行。”

B.颔联写的是“吐蕃进犯雪岭,敌军攻陷三州的鼓角声震动着江城。”

C.颈联写的是“人世间天天都在流血,朝廷上有谁敢请缨出征?”

D.尾联写的是“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仕途寂寞的我亦心潮激荡!”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

A.“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一句紧承首联“用兵”二字;“烟尘”,指吐蕃兵马过处尘土蔽天,形象地写出吐蕃来势之猛。

B.首联“还”字,既有“没想到这里仍有战争”之意,也有“中原战事未了”之意,此字隐含诗人对生活和时局的失望与叹息。

C.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例如:颔联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和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的描写方法,颈联使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

D.这首诗前四句主要陈时事,后四句主要抒怀抱,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殷忧和关注,对国家的热爱,以及无路报国的苦闷。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鄙人昨日在操场不慎遗失一副红色羽毛球拍,您若及时联系鄙人,不胜感激之至。

B.刘组长能在百忙之中拨冗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不胜感激。

C.上周本人不慎丢失《白鹿原》一书于阅览室,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万分感谢。

D.您寄呈的大作,我已经收到,拜读再三,激动不已。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2655/35971) 首页 上一页 2650 2651 2652 2653 2654 2655 2656 2657 2658 2659 2660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