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学与新闻 记录客观事物,这是记者与史家的基本工作。中国古代最早的史家是史官,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这左史、右史,便是史官,凡是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都由他们记载下来。汉代以后,人们把这样的记录叫做“起居注”。这在当时是颇类似于“新闻”的,但我们毕竟不能把“起居注”一类的东西称作“新闻”,而是把它们称作历史。记者的出现,是在近代报纸、杂志、广播产生以后,才有所谓“本报记者”、“本刊记者”等。顾名思义,“记者”就是记录之人也。《左传•僖公七年》云:“夫诸侯之会,其德行礼义,无国不记。”可见,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是有专人记录的。这些人都是史官,也有点像“新闻记者”。古代官府的邸抄也是用来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和政治情报的,后来发展成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又称“京报”。不过,他们所做的记录,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故而这终究是历史,不是新闻。今天,凡重大事情,都有记者采访,然后写成新闻报道,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容易使我们回忆起古代的史官来。 尊重事实,秉笔直书,是记者与史家共同遵循的准则。中国古代正直的史官和史家,都有一个优良传统:秉笔直书。司马迁著《史记》,“不虚襄,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汉书•司马迁传》)。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能不能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反映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先进与落后,犹如史家能不能秉笔直书一样。反之,如若对新闻报道进行“合理想象”、“逻辑推理”、“艺术加工”、“故意拔高”等,就脱离了客观事实。从本质上来看,这与曲笔作史没有什么不同。因此,这是正直的记者所不取的。 尊重事实,秉笔直书,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国大夫崔杼杀其国君齐庄公后,“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笔已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古代如此,近代亦然。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的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由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阀斗争,被奉系军阀杀害。在“文革”中,不少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敢于说真话,说实话。他们虽然遭到“四人帮”的种种迫害,却表现了一个正直的新闻工作者的尊严。即便在今天,说真话的记者,也会受到某些人的责难和打击,但这样的记者,人民是会永远铭记他们的。 前人认为是“新闻”的,今天已视为历史资料;今天认为是“新闻”的,后人也将视为历史。这就是新闻与历史的辩证法。今天的史家著述往古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考证、辩别、分析、综合当时的“新闻”;今天的记者撰写现实的新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后人书写当代的历史。 (节选自马宝珠《史学与新闻:“报纸为现代史记”》,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中关于“史学与新闻”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有专人记录,他们所做的记录,我们称作历史,而不是新闻。 B.今天我们称“起居注”为历史;今天的记者撰写的现实的新闻,后人也将视为历史。 C.人们把中国古代史官所记载的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叫做“起居注”。 D.今天,记者采访重大事情后写成新闻报道,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容易使我们回忆起古代的史官来。 2.下列不属于“尊重事实,秉笔直书”表现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 B.在“文革”中,有些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 C.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阀斗争。 D.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个严肃的史家和一个正直的记者一样,他们可贵的品质就是“尊重事实,秉笔直书”。 B.新闻记者脱离了客观事实对新闻进行报道,从本质上来看,这与曲笔作史没有什么不同。 C.“京报”是古时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是由古代官府的邸抄发展而成的。 D.《左传》是我国最早记录古时重大典礼、会盟及最早出现“史官”一职的历史典籍。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有人称当下90后、00后为“静音一代”。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17岁到24岁年龄段人群中,98%的人首选智能手机聊天软件作为沟通手段,打电话、面对面等人际交往方式变得罕见。 材料二 “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生活一天,不打电话,不上社交网络,不回电子邮件”甚至被定义为成功者身份的象征,至于面对面的交流更成为一种奢侈。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格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敞开心扉,真诚交流面对面”,要体现你对“静音一代”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
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中国联通发布公告称,与中国电信签署《5G网络共建共享框架合作协议书》,在全国范围内合作共建一张5G接入网络。根据合作协议,联通运营公司将与中国电信在全国范围内合作共建一张5G接入网络,双方划定区域,分区建设,各自负责在划定区域内的5G网络建设相关工作,谁建设、谁投资、谁维护、谁承担网络运营成本。另外,双方各自与第三方的网络共建共享合作不能损害另一方的利益。双方用户归属不变,品牌和业务运营保持独立。
|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崔护在用“①______”(必须用诗句来填写)来形容少女娇好的容颜时,是否已知道在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草本经》里有桃花“令人好颜色”的记载,现在已无从得知。但他将桃花的艳丽与女人的美貌相互映衬,却无意中道出了一个科学现象②_____。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桃花的美容价值,它含有山茶酚、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B、C等营养物质,可滋润皮肤,改变面部细胞的活力,从而③______。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垃圾分类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是通过清运和分类地回收使垃圾重新获得资源的一种科学管理。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理多采用简易填埋的方式,占用土地,污染环境;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 。 垃圾分类的好处是 的。回收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危害,还能 。如回收1吨废塑料可炼600公斤的柴油;回收一吨易拉罐,可少采20吨铝矿;食品、草木和织物可生产有机肥料;垃圾焚烧可以发电;砖瓦、灰土可以加工成建材等等。垃圾分类后被送到工厂而不是填埋场,既省下了土地,又避免了产生污染,还可以创造价值。各种废弃物混合在一起是垃圾,分选开就是资源。( ),就可以创造不菲的经济价值。如北京每年垃圾回收就可获得11亿元的经济效益。 我们人人是垃圾的制造者, ,我们也应该成为垃圾的治理者。“垃圾分类”是保护环境、减少透支未来的手段。垃圾及时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把垃圾从敌人变成了朋友,是垃圾治理的最佳途径。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垃圾分类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是通过分类地清运和回收使垃圾重新变成资源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B.垃圾分类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是通过清运和分类地回收使垃圾重新变成资源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C.垃圾分类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是通过分类地清运和回收使垃圾重新获得资源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D.当前,垃圾分类是一项重要工作,是通过分类地清运和回收使垃圾重新变成资源的一种科学管理。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偶有发生 有目共睹 变废为宝 反求诸己 B.时有发生 有目共睹 物尽其用 反求诸己 C.偶有发生 显而易见 物尽其用 扪心自问 D.时有发生 显而易见 变废为宝 扪心自问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要在垃圾分类上投入,就必定有丰厚的产出 B.过去不分类是条件不成熟,现在要分开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C.垃圾分类后,回收再利用,所形成的绿色循环产业模式 D.如果能充分挖掘垃圾回收产业中蕴含的资源潜力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面对世人的称赞或非难能做到宠辱不惊,是因为他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摹写出阿房宫走廊的蜿蜒曲折,而“_______”则突出屋檐像鸟向高处啄食一样的特点。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南客中春望 顾况① 鸣雁嘹嘹北向频,渌波何处是通津。 风尘海内怜双鬓,涕泪天涯惨一身。 故里音书应望绝,异乡景物又更新。 便抛印缓从归隐,吴渚香蒓②漫吐春 (注)①顾况:中唐著名诗人,苏州(古属吴地)人。②香蒓:蒓菜。《世说新语》记载,晋人张翰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蒓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归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起兴,以声声鸣叫、频繁北返的大雁反衬宦游难归、充满苦闷的自己。 B.颔联第一句“风尘”喻指战乱,因天下处处动荡不安,诗人两鬓斑白,顾影生怜。 C.颔联第二句直抒胸臆,诗人涕泪交流,为沦落天涯、孤孑一身而深感凄楚、哀痛。 D.颈联上句写对“故里音书”已绝望,下句白描春日他乡之景,以哀景衬哀情。 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尾联。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锡字公嘏,琳之第二子也。幼而警悟,与兄弟受业,至应休散,常独留不起。年七八岁,犹随公主入宫,高祖嘉其聪敏,常为朝士说之。精力不倦,致损右目。公主每节其业,为饰居宇。虽童稚之中,一无所好。十二,为国子生。十四,举清茂,除秘书郎,与范阳张缵齐名,俱为太子舍人。丁父忧,居丧尽礼。服阙,除太子洗马。时昭明尚幼,未与臣僚相接。高祖敕:“太子洗马王锡、秘书郎张缵,亲表英华,朝中髦俊,可以师友事之。”以戚属封永安侯,除晋安王友,称疾不行,敕许受诏停都。王冠日,以府僚摄事。普通初,魏始连和,使刘善明来聘,敕使中书舍人朱异接之,预宴者皆归化北人。善明负其才气,酒酣谓异曰:“南国辩学如中书者几人?”异对曰:“异所以得接宾宴者,乃分职是司。二国通和,所敦亲好;若以才辩相尚,则不容见使。”善明乃曰:“王锡、张缵,北间所闻,云何可见?”异具启,敕即使于南苑设宴,锡与张缵、朱异四人而已。善明造席,遍论经史,兼以嘲谑,锡、缵随方酬对,无所稽疑,未尝访彼一事,善明甚相叹挹。他日谓异曰:“一日见二贤,实副所期,不有君子,安能为国!”转中书郎,迁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中,时年二十四。谓亲友曰:“吾以外戚,谬被时知,多叨人爵,本非其志;兼比羸病,庶务难拥,安能舍其所好而徇所不能?”乃称疾不拜。便谢遣胥徒拒绝宾客掩扉覃思室宇萧然中大通六年正月卒时年三十六赠侍中给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谥贞子。 (选自《梁书·王锡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便谢遣胥/徒拒绝宾客/掩扉覃思/室宇萧然/中大通六年正月/卒/时年三十六/赠侍中/给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 B.便谢遣胥徒/拒绝宾客/掩扉覃思/室宇萧然中/大通六年正月/卒/时年三十六/赠侍中/给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 C.便谢遣胥/徒拒绝宾客/掩扉覃思/室宇萧然中/大通六年正月/卒/时年三十六/赠侍中/给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 D.便谢遣胥徒/拒绝宾客/掩扉覃思/室宇萧然/中大通六年正月/卒/时年三十六/赠侍中/给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指国子学,是我国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B.服阙,指守丧期满除服,又称服除。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子孙应服丧三年。 C.经史,指经书与史书。如加上“子集”,则是我国传统图书分类的四大部类。 D.外戚,也称外家、戚畹,是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如皇帝的岳父、舅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锡自幼聪明,仍然勤奋学习。他和哥哥、弟弟一起从师求学,到了散学时常常独自留下,不肯起来。虽然还是儿童,可他除了求学外,没有其余嗜好。 B.王锡品学俱佳,深受高祖器重。十余岁时,他就成为国子生,后来又因品行高洁淳美受到荐举,入仕做官。高祖特地嘱咐太子,应以师友之礼对待王锡 C.王锡知识渊博,力挫北国使者。南苑宴席上,魏国使臣刘善明高谈阔论,王锡随机应对,没有犹疑不决,未曾求教一事,刘善明叹服不已,不再小看南人 D.王锡襟怀淡泊,不以仕进为意。二十多岁时朝廷授予要职,他认为自己谬得时名,屡受爵禄,非本来之志,兼以体弱多病,难治公务,因而不接受任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精力不倦,致损右目。公主每节其业,为饰居宇。 (2)一日见二贤,实副所期,不有君子,安能为国!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头陀 郑玉超 天下太平了些。听说打进北京城的李闯王屁股都没坐热,就被入关清兵杀得像收割过的庄稼,一个没剩。鹅城远在边关,也颇受时局震荡之苦。终于,新朝廷派来了新官员,鹅城仿佛一盆散面瞬间注入了水,看来乱局快消停了。 一日傍晚,残阳如血。鹅城来了个头陀,弓着背,戴着顶破草帽,满面尘灰,一道紫红色的疤像条肥大的蚯蚓横亘在脸上。他的目光像秋后的河水,深邃得望不见底。他一手拎着把月牙铲,一手搀着个小儿。两个人在鹅城东门寻了处院房——那是座废弃的兵营,住了下来。 他俩很少走出院子,姓甚名谁,无人知晓。人们偶尔见到头陀出来,总是低着头,像是时刻打算着捡拾地上的意外之财。有人让他耍耍月牙铲,他头摇得像拨浪鼓,硬是不肯。 人们就猜头陀不会武功,那月牙铲是捡来的也未可知。一次,有人指着他,戏谑道:“你天生该做个婆姨,把铲子当饰物呢,就像我婆娘头上别的发簪。”逗得大家前仰后合。头陀就像没听见一样,弓着背低着头,不予理会。那人愈加起劲,向前一把扯下头陀的草帽,摇晃着,向着众人狂笑:“你们看,头陀爱美呢!整个大疤痢被破帽子遮住喽。啧啧,只是脸脏得很。”又向头陀晃动着小手指,说如果敢比试,他定将头陀当成小毛驴,骑在身下。 鹅城人本就好斗,一个小伙子偏偏看不过,上去甩了那人一耳光。那人勃然大怒,冷不防地拔出腰刀,朝着小伙子的肚子就捕了进去。头陀吓得浑身发抖,如同筛糠。 小儿泪眼婆婆,望着头陀,喃喃叫着“爹”。鹅城人见流血打斗习以为常,众人早忘了刚发生的事了,又一阵喧哗。 “瞧,头陀还生了个儿子!” “也不知头陀给谁戴了绿帽子?” 头陀的头又低了点,背弓得像煮熟的虾子。有人嘲笑道:“头陀,你的头快成你的蛋丸了。” 小儿脑袋昂起,怒目圆睁。头陀忙将小儿的头按了下去。有人笑道:“还是头陀生的野小子有种!” 渐渐的,鹅城人似乎忘记了头陀,不再将他的那些事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 鹅城人期待的安乐祥和像个肥皂泡,没过几天热乎劲,“啪”的一声就炸了。也不知哪里冒出来的采花大盗,漂亮点的女人白天一露面,不小心被淫贼盯上,夜间就可能被奸杀在家中。一时间,整个鹅城人心惶惶。 衙门捕快根本破不了案。有人犯了嘀咕,不会是头陀干的吧?立马有人摇头反驳:他那龟孙,被人羞辱都不敢吭一声,他有那胆? 恐惧中,人们在黑夜里挨过一夜又一夜。 忽然有一天,鹅城西门旗杆上悬挂着一个男人,裸露下身,右臂已断。被发现时,那人已死去多时。这以后,采花大盗居然销声匿迹了。 鹅城又恢复了宁静。头陀和小儿依旧待在院子里,鹅城人又快忘记他俩了。就在这时,又一件事发生了,衙役们大街小巷乱窜,咋咋呼呼,到处张贴悬赏告示。告示上画着一大一小,大的昂首挺腰,面色酡红,说是李闯王的贴身侍卫,姓田。 有人眼尖,说,那不是头陀吗? 细瞧,那眉目还真有几分神似,只是头陀是个驼背,脸上又多了道疤。告示上还说,小的乃闯王之子。又有人说,那头陀带的是自己的儿子啊,叫他爹来着。边上一个獐头鼠目的泼皮就眨巴着小眼睛,心里嘀咕开了:难怪他整天脸上总黑乎乎的带着灰。 第二天早上,府衙大门早早被敲开。不到半个时辰,一大队人马从里面冲出来,气势汹汹,直扑鹅城东门旧营房,恶狼般,踢开院门。很快,头陀和小儿被扭了出来,一个衙役手里怜着月牙铲。正要绑头陀时,只见他一个白鹤亮翅,将身边的衙役击倒在地。领头的忽然醒悟过来,对方是闯王侍卫,忙招呼手下亮家伙。只见头陀一个箭步,将月牙铲夺了过来,抡起来虎啸生风,泼水不透,影随身动,谁都近不了他身。 头领大声调兵遣将。说时迟那时快,头陀一个鹞子翻身,月牙铲直直飞向那人,那人应声跌落马下,一条胳膊刷刷断落一旁。众人大乱。头陀腾跃过马,拉起小儿,直出东门而去。 东门外是鹅河,水面宽阔,水流湍急,连鹅都难以自如游动,是以鹅城一直就没有在东门架设吊桥。出了东门,头陀无异于自寻死路。 于是,衙役们齐声吆喝,追击而去。然而,到了鹅河边,眼前一幕让他们呆了:头陀左手怜着月牙铲,右肋夹着小儿,竟在鹅河水面施展轻功,飞跃而过。守城的兵士们早惊得忘了放箭,眨眼工夫,他俩已踏上对岸,很快钻进了密林。从那以后,再无音信。从此,鹅城又不太平了,人们众说纷纭。有的说,头陀脸上的疤原本就是假的;有的说,当初西门旗杆上挂着的那个人很可能就是采花贼,八成是头陀杀的。 至于头陀是不是闯王侍卫,那小儿是不是闯王之子,没人知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头陀给鹅城留下了又一个谜团——个永远无法破解的谜团。 (选自《小小说月刊·下半月》2019年第7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新朝廷派来了新官员,鹅城仿佛一盆散面瞬间注入了水,看来乱局快消停了”的描写,既交代了背景,也引出了下文的故事。 B.小说中细节颇为传神,“头陀一个鹞子翻身,月牙铲直直飞向那人”与鲁智深“一拳打在郑屠户鼻子上,就好像开了个油盐铺”相似,表现了人物的嫉恶如仇。 C.小说中写头陀为民除害,用的是侧面描写,“这以后,采花大盗居然销声匿迹了”,轻描淡写之间,烘托出了头陀为民除害的侠义精神。 D.小说中,用“天下太平了些”“李闯王屁股都没坐热”“鹅城又不太平了”等具有暗示性的词语,表达了鹅城人对“闯王”的敬仰之情。 2.小说中的头陀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是怎样塑造“头陀”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回答。
|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6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受国务院委托,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 “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它具有意识形态和产业双重属性。”雒树刚说。 报告显示,宣传文化部门通过市场准入、资格认定、加强监管等方式,引导和推动文化企业自觉肩负起社会责任,重视市场机制、市场需求,但不搞唯票房、唯发行量、唯收视率、唯流量。 同时,会议制定实施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完善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健全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制。 (摘编自《文旅部:不搞唯票房、唯发行量、唯收视率、唯流量》) 材料二 (摘编自《2017年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概览》) 材料三 受国务院委托,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作《国务院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时,谈到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高质量文化供给不足”等问题,有的企业甚至一味迎合市场、制造文化垃圾。 雒树刚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扩大,我国文化产业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黄金期。我国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增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市场主体持续发展壮大,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优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日趋活跃,重点文化产业门类均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 不过,高质量文化供给不足。雒树刚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文化供给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目前文化产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适应,低端供给过剩与中高端供给不足并存,文化产品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精品力作还比较少,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抑制了文化消费。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平衡难度较大,有的企业甚至一味迎合市场、制造文化垃圾,亟须从法律法规和政策上为高质量文化供给主体提供坚定支持,不断优化供给结构”。 雒树刚表示,与美国、韩国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影响存在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西部省(区、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文化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基础还较为薄弱,正处于从政策推动到市场驱动的动力转换过程之中,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此外,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文化企业实力偏弱、创新驱动能力不足、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雒树刚说,文化企业大多是轻资产企业,高度依赖创新创意,普遍面临盈利模式不稳定、生命周期短、可持续发展难度大等突出问题;随着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部分传统文化业态、服务形态以及文化企业还不能适应科技发展和时代要求,转型比较缓慢,生存面临严峻挑战;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还较弱,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不利于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摘编自《雒树刚谈文化产业发展:高质量文化供给不足》)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2年到2014年间,宁夏文化产业增加值和GDP比重都稳步提高。 B.2012年到2016年间,宁夏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体呈上升态势。 C.2014年宁夏文化产业的GDP比重达到顶点,之后再也不会超越。 D.从图表中看,2015年是宁夏文化产业的缓和期,2016年略有回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文化产业如果不搞唯票房、唯发行量、唯收视率、唯流量,就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B.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整体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扩大,文化产业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黄金期。 C.文化产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适应,低端供给过剩与中高端供给不足并存,文化产品有数量、缺质量。 D.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还很突出,西部省(区、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你认为我国目前文化产业,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