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最早出现于《诗经》中。 B.“柳”又作“杨柳”,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这一意象在白居易、欧阳修等诗人的笔下,寄寓着相同的感情。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意蕴,如慕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亲之情,与古人喜欢种柳关系紧密,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已成为故乡的象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杨柳与柳之间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主要目的是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许浑因此睹物伤怀,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白居易,都写出了大量咏柳的诗篇,可见柳这一具有丰富情感意蕴的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柳因此在相思、乡愁等意蕴之外,又成为隐者的象征,寄寓了隐逸之乐。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做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 英雄无处不在。请发掘你身边生活中的英雄人物,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文体特征鲜明。
|
|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每座城市都有别称。北京叫“帝都”,上海叫“魔都”,昆明叫“春城”,济南叫“泉城”……日照,一座新兴的小城,你真的了解她吗?请为我们的小城取一个恰当的名字,并阐述它的内涵。
|
|
仿照第一节诗的表达,选择恰当的意象补写第二节诗,要求语言生动、诗意连贯。 玩 耍 孩子 找松鼠陪你去玩吧 在树杈上抓野果子 顺便向鸟儿问个好 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全民阅读推进过程中,一个_____的现实是,城乡居民的阅读率与阅读量差距明显。不补齐乡村阅读的短板,就无法构建完整的书香社会。对此,作为一个拥有7.66万农业人口的县级市,在每个街道建设一个“乡愁书院”。书院不仅销售图书,还开展专题讲座、“朗读者”等活动,对农村的生活方式起到了_____的作用。 全民阅读的持续推动是一项与城市发展相伴而行的永久性文化事业。书香社会不是_____可以“打造”出来的,而要踏踏实实地培育和积累。享有公共文化服务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对政府来说则是义务和责任。2017年6月实施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突出强调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参与、明确保障等措施。通过改善全社会的阅读环境,以立法的形式来保障全民阅读的权利,能够使群众更方便地阅读。 群众在哪里,文化的基础服务设施就该建在哪里。共享书房的存在,更多是要让市民感受_____的城市文化。正如作家龙应台所说:“城市可以有很多公共客厅,其中书店是最重要的公共客厅。”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容小觑 五风十雨 一朝一夕 五彩斑斓 B.不容小觑 春风化雨 一朝一夕 丰富多彩 C.当务之急 春风化雨 俯仰之间 丰富多彩 D.当务之急 五风十雨 俯仰之间 五彩斑斓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以立法的形式来保障全民阅读的权利,改善全社会的阅读环境,能够使群众更方便地阅读。 B.改善全社会的阅读环境,以立法的形式来保障全民阅读的权利,能够使群众更方便地阅读。 C.以立法的形式来改善全民阅读的权利,保障全社会的阅读环境,能够使群众更方便地阅读。 D.通过以立法的形式来保障全民阅读的权利,改善全社会的阅读环境,能够使群众更方便地阅读。
|
|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左迁,贬官,降职;出官,指京官贬黜到地方任职;迁谪,指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 C.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辛弃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苏轼。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305篇,又称“诗三百”。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
|
|
下列对有关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B.《红烛》一诗中,开头写到“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借红烛燃烧自己、奉献光明的形象来表达自己深沉的爱国之情。 C.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善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乡村生活日常图景。 D.《声声慢》(寻寻觅觅)以朴素清新的口语入词,抒写词人在国破家亡遭受劫难后的忧愁苦闷,通篇写“愁”,徘徊低迷,婉转凄楚。
|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掇:拾取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存:存在 B.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韵:气韵 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确实 C.却坐促弦弦转急 却:退回 赢得仓皇北顾 顾:顾虑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指点:评论 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平常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写作者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运用典故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4)《琵琶行》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慨世事变幻、壮志难酬,以饮酒赏月遣怀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剎,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被贬职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秋高气爽、雨过天晴的景象,诗人病愈登亭,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感到高兴。 B.颔联写病愈后频频把盏,借助美酒消渴解馋,天长日久郁积的情绪借梦境暂得缓解。 C.第六句系从白居易的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中化出,两者都用草色喻示感情之殷切。 D.这首诗在章法结构上颇具匠心,诗中写景和抒情的内容参差穿插,跌宕回旋,用笔极为灵动。 2.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