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将军战河北 D.约为婚姻
|
|
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战国策》的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曹刿论战》就选自此书。 C.《史记》中本纪记述帝王,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败秦军主力,号令诸侯,称霸一时,司马迁把他列入了本纪。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北向座,张良则为侍坐。从座次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
|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因击沛公于坐 B.沛公安在 君安与项伯有故 C.吾属今为之虏矣!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使工以药淬之 而乃以手共搏之
|
|
下列各项中的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A.良曰:“长于臣” B.得复见将军于此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D.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
下列各项中的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 A.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沛公军霸上。 D.今日之事何如?
|
|
下列各项中的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沛公安在 A.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B.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不然,籍何以至此 D.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
|
下列各项中的句式特征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素善留侯张良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B.如今人方为刀俎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C.故幸来告良 妇女无所幸 D.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愿举国为内臣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70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100分),“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考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 (摘编自边新灿等《中国考试:全国30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材料二: 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66%的专业,比现行高考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 材料三: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 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27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参考》) 材料四: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2017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 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门对应即可”的机制。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网”刊文《借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 B.B C.C D.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改革后,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各省自主命制选考科目试题。 B.从已出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上看,各省在突破文理界限、设置“3+3”的考试科目、外语科目一年两考上取得了共识。 C.改革后,考试成绩不再是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从而打破“一考定终生”。 D.各省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录取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投档到院校录取变为投档到专业录取,录取批次将逐步取消。 3.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刚步入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扳着指头数到十 那一年,刚过完年,爹就让娘收拾东西,说是要回单位上班。 其实也没啥好收拾的。几件洗净的旧衣裤,再就是过年时娘熬更守夜给爹做的新布鞋。爹爱吸烟,娘就把切碎的旱烟装了一小布袋放进包里。娘还将自家熬的红薯糖用刀背敲了一块,用纸包了,塞进包里。 爹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工作。爹说那地方狐狸白天都敢偷鸡呢! 我和娘把爹送到道场边。爹像忽然记起什么似的,从衣袋里掏出一块零钱,说,坎上的瓦匠昨天又犯病,抽空去看一下。爹说话时手指又在我的鼻子上刮了一下。 我问:“爹,你几时回来?”爹笑笑说:“个把月吧。” 爹一走,我便问娘,个把月是多长时间。娘说,个把月就是一个月,就是三个十天。 那时,我还没念书,扳着指头刚好能数到十。 第二天,我随娘一块去看瓦匠。我们家的老房子漏雨,娘看瓦匠时就说了烧点瓦翻盖房子的事。回来时,我偷偷将瓦匠和好的泥包了一疙瘩。娘还是看见了,娘说,快给瓦匠送去,那泥是做瓦用的。 我说:“我也是有用处的。我每天用泥捏一只小狗,捏够三个十了,爹不就回来了!”娘就笑了,没再逼我将泥给瓦匠送去。 当天晚上,我便用泥捏了一只小狗。丑丑的小狗,我把它放在了屋檐下的鸡圈顶上。 开始时,我每天捏一只。过了几天,我便有些急了。我知道爹每次回家,总会带些好吃的给我。娘也会做好吃的给爹吃。于是,趁娘不注意时,隔个一天两天偷偷多捏一只放进去。 过了段时间,我问娘:“爹怎么还不回来呢?我的小狗都够三个十了。” 娘说:“哪能呢?我们家的鸡一天一个蛋,才一个十零九个呢!” 日子过得很慢。我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盼回了爹。 娘急忙从箱底摸出几个鸡蛋去做饭。我便从鸡圈顶上搬来那些小狗,十只一堆,放了五堆零三只。我说:“爹,你这次走的时间真长,我捏的小狗都五个十零三只呢!” “你肯定多捏了,”爹边说边去掏他带回的包,“我是每天攒半个馒头。看看,正好三个十零四个半边,三十四天!” 娘在灶间听了我和爹的对话,也插话说:“石柱,你是不是动了娘收的鸡蛋?我就觉着不对劲,数来数去怎么就差一个呢?” 爹就嘿嘿地笑了,娘也笑了。 那个鸡蛋是我偷偷拿的,我把它打碎,装进一节竹筒烧着吃了。 1.在渴望团聚的日子里,小说的三位主人公采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在等待,概括说来分别是: 狗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爹忽然记起什么似的,……抽空去看一下。”文章在写“我”的一家人故事的时候,插入了这部分关于瓦匠的文字,从情节安排和主题表现角度,简要说明这段叙述的作用。 3.文章前后两次写娘“笑了”:一次是娘听完我不想送还泥的理由时,“娘就笑了,没再逼我将泥给瓦匠送去”;另一次是我和爹对话时娘插进来问了我一句话后,“爹就嘿嘿地笑了,娘也笑了”。联系上下文,简要解释这两次“笑了”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4.小说没有跃宕起伏的情节,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的方法,写出了一段浓得化不开的亲情,也刻画了“我”的一家三口的鲜活的人物形象。请选择其中一位并结合文章分析其人物形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