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让计算机这台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到目前为止,我们仅仅知道人脑是由数十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器官,我们对这个东西知之甚少,模仿它或许是天下最困难的事情了。 当计算机出现后,人类开始真正有了一个可以模拟人类思维的工具。对于人的思维模拟可以从两条道路进行,一是结构模拟,仿照人脑的结构机制,制造出“类人脑”的机器;二是功能模拟,暂时撇开人脑的内部结构,而从其功能过程进行模拟。现代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便是对人脑思维功能的模拟。在一些领域计算机帮助人进行原来只属于人类的工作,计算机以它的高速和准确发挥着它的作用。人工智能始终是计算机科学的前沿学科,计算机编程语言和其它计算机软件都因为有了人工智能的进展而得以存在。 材料二: 复杂工作的定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变化的,人工智能这门科学的具体目标也自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它一方面不断获得新的进展,另一方面又转向更有意义、更加困难的目标。 通常,“机器学习”的数学基础是“统计学”“信息论”和“控制论”。还包括其他非数学学科。这类“机器学习”对“经验”的依赖性很强。计算机需要不断从解决一类问题的经验中获取知识,学习策略,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运用经验知识解决问题并积累新的经验。我们可以将这样的学习方式称之为“连续型学习”。但人类除了会从经验中学习之外,还会创造,即“跳跃型学习”。这在某些情形下被称为“灵感”或“顿悟”。一直以来,计算机最难学会的就是“顿悟”。或者再严格一些来说,计算机在学习和“实践”方面难以学会“不依赖于量变的质变”,很难从一种“质”直接到另一种“质”,或者从一个“概念”直接到另一个“概念”。正因为如此,这里的“实践”并非同人类一样的实践。人类的实践过程同时包括经验和创造。 材料三: 弱人工智能观点认为不可能制造出能真正地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这些机器只不过看起来像是智能的,但是并不真正拥有智能,也不会有自主意识。 主流科研集中在弱人工智能上,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取得可观的成就。尤其是2008年经济危机后,美、日、欧希望借机器人等实现再工业化,工业机器人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快的速度发展。这更加带动了弱人工智能和相关领域产业的不断突破,很多必须用人来做的工作如今已经能用机器人实现。 强人工智能观点认为有可能制造出真正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并且,这样的机器将被认为是有知觉的,有自我意识的。强人工智能可以有两类:类人的人工智能,即机器的思考和推理就像人的思维一样;非类人的人工智能,即机器产生了和人完全不一样的知觉和意识,使用和人完全不一样的推理方式。目前,强人工智能的研究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材料四: 如果一台机器的唯一工作原理就是对编码数据进行转换,那么这台机器是不是有思维的?美国丹佛大学哲学教授希尔勒对这一问题持否定态度。他说,如果机器仅仅是对数据进行转换,而数据本身是对某些事情的一种编码表现,那么在不理解这一编码和实际事情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前提下,机器不可能对其处理的数据有任何理解。 也有哲学家持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人也不过是一台有灵魂的机器而已,为什么我们认为人可以有智能而普通机器就不能呢?数据转换机器也是有可能有思维和意识的。 有的哲学家认为如果弱人工智能是可实现的,那么强人工智能也是可实现的。一个人的看起来是“智能”的行动并不能真正说明这个人就真的是智能的。我永远不可能知道另一个人是否真的像我一样是智能的,还是说他仅仅是看起来是智能的。基于这个论点,既然弱人工智能认为可以令机器看起来像是智能的,那就不能完全否定这机器是真的有智能的。 需要指出的是,弱人工智能并非和强人工智能完全对立,也就是说,即使强人工智能是可能的,弱人工智能仍然是有意义的。至少,今日计算机能做的事,像算术运算等,在百多年前是被认为很需要智能的。 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科学对大脑的研究还知之甚少,因此现在还无法做到人工智能能够像人一样思考。 B.计算机对人脑进行模拟有结构模拟和功能模拟两个途径,目前流行的研究是结构模拟。 C.计算机学习依赖经验,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经验知识解决问题并积累新的经验。 D.计算机尚不能产生“灵感”和“顿悟”,说明计算机的“实践”与人类有本质的区别。 2.下列对材料三、材料四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8年经济危机后再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弱人工智能研究和相关领域产业的不断突破。 B.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所以两种研究不存在相互取代的可能。 C.如果强人工智能研究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就可能会产生与人类不同的思维与推理方式。 D.针对机器能否拥有真正的智能这一问题,科学家与哲学家之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3.强人工智能的发展要想改变目前停滞不前的状态,需要哪些条件?请根据以上材料加以概括。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先秦两汉时期,就诗礼文化中的诗教与礼制的互动关系而言,两者或离或合,大略经历了五次历史性演变。 先周时期,诗教与礼制天然遇合,生成诗礼文化的初级国家形态。诗教争礼制最初经历了从自然状态,过渡到舜以来初级国家形态的漫长历程。当原始部落社会迈进初级国家的门槛时,朴素自然的民间礼俗一变而为初级国家形态的礼制。于是,礼制建设向诗教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舜典》)这是帝舜发出的对子弟开展诗教的命辞。从此,诗教与礼制相结合,共同启动了诗礼文化建构的历程。 西周时代,诗教与礼制水乳交融,生成诗礼文化的高级国家形态。西周初创,即十分重视诗礼文化建设。在周太师整理规范前代已有诗作的基础上,以周公旦、成王诵为代表的诗人群体创制了大量新诗,以施于王室与公室典礼。其中,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规范,重在明等级;以“六艺”为核心的贵族教育内容,重在调人情。于是,诗教与礼制二者相互倚重,相与为用,紧密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春秋时期,诗教与礼制渐次分离,制度之教演变为文化之教。平王东迁,王室渐次衰微,原本以和合礼制为主要任务的诗教,逐渐从礼制系统中淡出。转而演变为儒、墨、名家的道德修身和言辞进身手段。此时开始盛行的歌《诗》、引《诗》以“言志”的文化活动,显示出诗教脱离典礼轨道的倾向。此时的《诗》已不再仅仅是一种艺术化的礼制,而是独立的大学文本了。诗教因西周传统礼制的变革崩坠而趋向没落,诗教对建构诗礼文化的影响力自然就减弱了。 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相互乖离,《诗》成为少数经师传习的文学文本。当时,七雄争霸,礼崩乐坏,就连儒家在传播《诗》上也有心无力,其他学派如纵横家引述《诗》句完全是出于论辩术的需要,法家则危言耸听地说如果用诗、书、礼、乐治国,“敌至面削,不至必贫”(《商君书·去强》)。秦王朝建立后,更是以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毁灭诗礼文化,《诗》既在被灭之列,诗教自然也无施展空间,这样它就从国家和民间两个领域完全退出。只能奄奄一息地苟活于少数经师之手了。 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礼文化上升为皇权制国家的政教样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诗教走向了它的终极形态——政教化。当时,上有官学,下有私学,形成了诗教彬彬之盛的局面,国家政教道德得到了强化。当时的学者翼奉说,《诗》和《易》《春秋》一样,“皆列终始,推得失,考天心,以言王道之安危”(《汉书·吴奉传》)。足见《诗》和其他儒家经典一道,参与了汉代国家礼制的建设。 从诗教与礼制关系的离合与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诗》与礼共生互动的基本类型;进而从诗礼文化的起落兴衰中,既可透视出历史文化的运行与演变规律,也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提供历史借鉴。 (摘编自郝建杰《诗教与礼制的离合》,原文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处在原始社会的帝舜要求对子弟开展诗教,标志着诗教开始与礼制相结合。 B.西周时代周公旦等人创制新诗用于王室和公室典礼,诗教与礼制已水乳交融。 C.春秋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渐行渐远,秦朝时达到极点,诗教从全社会彻底消失。 D.汉武帝时期官学、私学都重视诗教,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教走向了政教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开宗明义,概括说明先秦两汉时期诗礼文化中诗教与礼制互动的总体情况。 B.中间五段结合不同的时代特征,具体论述诗教与礼制离合关系的五次历史性演变。 C.文章末段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本文所作研究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D.文中引述《尚书》《诗》《春秋》《商君书》《汉书》等古典文献,有力支撑了作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诗教与礼制离合的五次历史性演变中,第一次是开端,经历了最漫长的过程。 B.诗教与礼制的离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第五次完全又回到了第二次的状态。 C.从诗教与礼制离合的不同状态来看,诗教只有与礼制相结合,才有其历史价值。 D.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这种状态后来应该一直持续,直到清王朝灭亡。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像接力赛一样,成功必定有我,功成不必在我,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 材料二:2015年田径世锦赛上,中国队获得创纪录的男子4×100米接力银牌。起跑反应最快的“闪电侠”莫有雪担任第一棒,“耐力王”谢震业担任跑程最长的第二棒,弯道技术最好的“圆月弯刀”苏炳添跑第三棒,冲刺能力最强的张培萌接力第四棒。 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国旗下演讲稿。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
|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社会公信力”。(不超过45个字) “民无信不立”,国家机关或社会公共服务部门也应如此。国家机关或社会各种公共服务部门在处理公务中必须能够妥善解决问题,考虑其政策与行为的合法性、公正性与公益性,考虑公民的心理因素和利益需求,以及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影响。自己的一切行为必须让民众认同,让民众信任,让民众满意。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把增强政府公信力作为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社会公信力是 。
|
|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旧书店与图书馆的意义有着某种相通之处,既是知识的海洋,蕴藏着精神财富,②更重要的是探寻文化的宝地,是人与书亲密接触的地方。③可以说,因为旧书店绝不是故纸堆里的旧时光,④恰恰相反,是一个传承知识、传递书香的文化场所。⑤让旧书店成为城市的有机部分,不仅能让更多人与好书相遇、被书香浸润,⑥更能塑造文化地标、装点城市风景、提升城市气质。⑦在这个意义上,有其存在的文化价值。⑧留住旧书店,不能只靠情怀。⑨这些年来,不少旧书店都在寻找新的生长点,或是在开发文创产品上做文章,或是在书籍品质提高上下功夫,线上线下齐发力。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入夏,脚下那些冒着白泡泡的碱土, ① 。碱蓬草探出胖脑袋,拱裂头上土盖,一挺身有半拃高,一铺展有巴掌大。用铲刀镰刀轻剜,连根带叶到了手里,抖抖扔进篮子。掐下梢头鲜嫩的,滚开的水里,翻几个身,入凉水沥干,包饺子。或者拌蒜末酱油,多下半碗清粥。碱蓬草结籽,秋日就到了。慵懒最先落到牛羊身上,走几步愣愣神,才啃上几口。秋日草盛,草盛籽多,多籽的秋日脂膏肥厚,微视下的大野,到处都是草们堆积起来的粮仓。人也吃,缺油少菜的日子,多是女人孩子提着袋子捋草籽。 碱蓬草肉乎乎的叶子一天一天散失水分,一副嶙峋样子,而骨架依然硬挺,无衰败相。通体变成红色,赤红,熊熊燃烧,展目望去,天边云彩也变得嘹亮。夕阳匍匐在碱蓬草根间,蚯蚓似的爬,做自己夜间的窝。一只灰兔蹦起来,一道一道波纹,红的,酒红的,赧红的,荡啊荡,漫向远处的林子。秋风吹向纵深,白色芦花招展成一面绵软的旗帜。土路上多了爱钻芦苇荡的孩子, ② ,一大片一大片的老绿倒下去,惊起蒲鸭嘎嘎地叫。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拟人、比喻、夸张 B.拟人、通感、比喻 C.对偶、通感、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一道道的红色、酒红、赧红等各色波纹延伸到远处的林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表现陶渊明生活窘迫的具体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中杜甫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 陆畅 其一 楼压黄河山满坐,风清水凉谁忍卧。 人定军州禁漏传,不妨秋月城头过。 其二 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 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谢公诗酒人。 [注]①禁漏:漏刻发出的声响。②谢公:南齐诗人谢跳,唐李白《秋登宣城眺北楼》诗:“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此诗中“谢公”应指崔大夫。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诗中,首句雄奇磅礴,“压”字写出北楼之高,“满”字则写出北楼上视野之开阔。 B.前诗写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风景宜人,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舍不得入睡。 C.后诗中,“别”“笑”二字写出诗人近几年羁旅漂泊的生活状态,达观里隐含着一些苦辛。 D.两首诗角度不同,前诗从时间切入,侧重写景;后诗从空间切入,侧重写人。 2.两首诗都写了“月”,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甘茂者,下蔡人也。事下蔡史举先生,学百家之术。因张仪、樗里子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将,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 惠王卒,武王立。蜀侯辉、相壮反,秦使甘茂定蜀。还,而以甘茂为左丞相,以樗里子为右丞相。 秦武王三年,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甘茂至,谓向寿曰:“子归,言之于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孙奭二人者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斩首六万,遂拔宜阳。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 武王竟至周,而卒于周。其弟立,为昭王。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向寿、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向寿、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樗里子与魏讲,罢兵。 甘茂之亡秦奔齐,齐使甘茂于楚,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欢。而秦闻甘茂在楚,使人谓楚王曰:“愿送甘茂于秦。”楚王问于范蜎曰:“寡人欲置相于秦,孰可?”对曰:“臣不足以识之。”楚王曰:“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对曰:“不可。茂诚贤者也,然不可相于秦。夫秦之有贤相,非楚国之利也。且王前尝用召滑于越,而内行章义之难,越国乱,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钜过矣。”于是使使请秦相向寿于秦。秦卒相向寿。而甘茂竟不得复入秦,卒于魏。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B.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C.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D.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兵家等。 B.周室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时期。 C.息壤是传说的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山海经》:“洪水滔天,鯀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也用来指沃土。 D.江东一个人文地理名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定义,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文中的“江东”是指会稽等吴越之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甘茂才学出众,足智多谋。甘茂得到张仪、樗里子、秦惠王、秦武王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他也在攻取汉中、平定蜀乱中施展才能,凯旋而归,随即被委以左丞相的大任。 B.甘茂尽心事主,审时度势。秦武王向甘茂表达一统天下的雄心之后,甘茂巧妙利用秦国与魏国、韩国之间的错杂关系,破除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阻碍,取得了攻韩战争的胜利。 C.甘茂聪明睿智,深谋远虑。出师攻韩以前,甘茂不仅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艰巨性,更认识到谗言的危险性。为此,甘茂用与秦王结盟的方式来抵御谗言,实现了既定目标。 D.甘茂善谋大略,不擅内斗。甘茂在受到诋毁之后借机出逃,先后到了齐国和楚国,甚至有机会被楚怀王任命为丞相,最终却因为召滑搞乱越国的前车之鉴遭遗弃,死于魏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 (2)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钜过。 5.秦国最终任用向寿为丞相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浪 艾青 你也爱那白浪么—— 它会啮啃岩石 更会残忍地折断船橹 撕碎布帆 没有一刻静止 它自满地谈述着 从古以来的 航行者悲惨的故事 或许是无理性的 但它是美丽的 而我却爱那白浪 ——当它的泡沫溅到我的身上时 我曾起了被爱者的感激 1937年5月2日 吴淞炮台 1.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提问,中间叙述、评价,结尾解答,使得结构完整,也带来了形式上、节奏上的双重美感。 B.诗歌中的两处破折号,相当于做注释用的左右括号,其间的部分是对我“爱那白浪”原因的说明。 C.诗歌虚写了白浪“啃噬岩石”和制造“悲惨的故事”,实写了“把泡沫溅到我的身上”,手法巧妙。 D.“也”“更”“但”“而”连接词等词语的使用,既有强调作者的态度的作用,也能够增强抒情效果。 2.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也爱那白浪么”、“而我却爱那白浪”既点出了“我”爱白浪,也有希望别人爱白浪的意味。 B.“更会残忍地折断船橹/撕碎布帆”写白浪的凶恶态度和行为的结果,表现白浪毁灭力量的强大。 C.“没有一刻静止”,写白浪永不停歇的状态,也写白浪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和不安于平静的性格。 D.“当它的泡沫溅到我的身上时/我曾起了被爱者的感激”,着意写白浪也有表达温情的独特方式。 3.如何理解“它自满地谈述着”中的“自满”? 4.诗歌中“或许是无理性的/但它是美丽的”两句是如何表达“我”爱那白浪的?请简要分析。
|
|